高职学生自信心培养机制研究——基于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证分析

2012-09-20 09:57彭迎春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农村教育

杨 军,彭迎春,高 丽

(1.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230601;2.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印刷工程系,安徽 合肥230601)

自信心是人类心理态度中最为基本和关键的内在品质之一。自信心的强弱程度,对于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因素,都具有深远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的生活、学习、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利于人们树立信心,是指引人们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为什么我们过去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 信念,有共 产主义 信 念。”[1](P110)因此,在高职学生群体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品质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与分析

当前,“90后”的学生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为更好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自信心状况,2011年11月,“高职学生自信心培养研究”课题组随机抽取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11个专业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1份,有效回收率为93%。课题组在分析校情、学情的基础上自行编制22个问题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自我认知、挫折认知、自信心培养认知等方面。在被调查的651人中,城市学生共216人,其中男生88人,女生128人;农村学生共435人,其中男生165人,女生270人。

(一)自我认知

从表1中可知,409名受访学生(占总数62.8%)对于自身接纳程度呈现中等及偏下认识,整体自信水平不高,这和5年前的类似调查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2]。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总体自信评价无显著区别。调查显示,城市学生中自我悦纳程度高的男生有31人(占男生总数35.2%),女生为55人(占女生总数43%),总体自信评价呈现差异,女生总体自信评价好于男生。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反省自己。表示不知道自己优缺点的男生为12人,女生有15人。课题组还发现,农村学生自我悦纳程度高的男生为59人(占农村男生总数35.8%),而女生为97人(占农村女生总数35.9%),总体自信评价基本一致,和城市男生水平一致,但均低于城市女生。这可能与独生子女政策有关,男女平等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再加上在现有教育体制中女生更加适应,故城市女生在这项指标的表现较好。

表1 自我悦纳程度

(二)挫折认知

表2显示,从总体上看,249人(占学生总数约38.2%)能正确对待挫折,虽然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力,但并无明显的受挫感受。其中,男生104人(占男生总数41.1%),女生145人(占女生总数36.4%),总体差别不大。但是,在城市学生中,男生36人(占城市男生总数40.9%)的抗挫折能力显著强于女生38人(占城市女生总数29.7%);在农村学生中,男生68人(占农村男生总数41.2%)与女生107人(占农村女生总数39.6%)基本一致。挫折感受明显和严重的学生,城市学生24人(占城市学生总数11.1%),农村学生74人(占农村学生总数17%),显然挫折感强的学生比例,农村总体高于城市,且农村男生的比例高于城市女生(21.8%:7.8%)。这反映出两个现象:一方面男生的抗挫能力要强一些;另一方面男生(特别是在农村)更容易感受到挫折。这可能和我国“重男轻女”的文化传统有关,在占有资源相对较多的条件下,在应试教育环境中男生的总体表现却不如女生,心理落差较大,更容易有受挫感;同时,因为男生获取资源相对较容易,所以,男生对待挫折可能也就更有韧性。

表2 挫折感受强度

表3显示,占学生总数60.7%的395人都把挫折原因归结为个人努力不够,能认识到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在城市学生中,男女比例差别不很明显(59.1%:53.9%);而农村学生男女比例差异显著(49.7%:71.1%)。城乡学生间也存在显著差别。通常,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是个体对事件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但是,这种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3](P27)。积极归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其自我效能感;而消极归因会使学生自暴自弃,丧失信心。

表3 挫折归因分析

(三)自信心培养认知

在谈及“增强自信心的因素”时,在受调查的学生中,62.7%的学生(408人)特别看重交际能力的发展,51.2%的学生(333人)看好知识渊博或爱好广泛。从男女生群体内部或城乡学生内部看,也呈现出相似特点。14.3%的学生(93人)对于学习成绩表现出较强的理性,认为学习好是自信心的主要因素;64.2%的学生(418人)对集体活动态度呈现出积极的态度,显示出高职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在不断发展。从总体看,69%的学生(449人)认识到丰富自身能力素质对于提高自身自信品质意义重大,有意在大学期间完善自己。其中,城乡学生比例有差异(76.4%:65.3%)。在城乡学生内部,女生比例都高于男生(分别为82%:75%,66.3%:63.6%)。

二、讨论与建议

研究发现,在“90后”高职学生内部,女生在总体自信、具体自信、理性自信等方面的表现均强于男生,农村女生尤其突出。这可能和我国应试教育体制有关,女生往往比男生更能配合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此中较多的积极情感体验促进了女生自信心更好的发展。在高职学生分布中,女生数已明显超过男生数。当然,这也可能是问卷内容差别导致的。认清这样的现实,是高职院校学生构建自信心培养机制的基础。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针对性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教育部专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体制机制、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活动体系、咨询服务体系、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及工作条件诸多建设都提出了明确要求。高职院校也都开设了相应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调查显示,37.5%的学生明显感觉到学习压力,只有14.3%的学生愿意把学习好当做增强自信心的来源,这反映出高职生学习动力的萎缩。因此,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就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从教学内容看,自信心在心理品质中的基础地位、社会转型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增多等都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突出自信心教育和训练。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自信心与个体自我能力的认知、个体成功经验、成败归因、外界评价体系密切相关。自信并非与生俱来,是在个体不断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同时,形成之后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着力从培养学生自我认知与评价能力、学会正确归因、增加成功体验等方面入手[4]。

从教学方法看,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学校要着眼于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充分利用学生想扩大社会交往、丰富自身素质的现实需求,积极支持各类学生组织或社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作用,广泛构筑学生“可信、可及、可用”的平台载体,积极探索完善“六我”(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做、我行)模式,引导学生更好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生活实际,努力实现思想性和通俗性、说理性和生动性的有机统一。

从教学对象看,女生日益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农村学生比例也在增长。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带来了城乡子女在经济、文化、社会资本上的不平等,而且这种差异在继续扩大和再生产不平等[5](P27)。从长远看,农村学生将经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砥砺,既可能因此比城市学生阅历更丰富、眼界更开阔,也可能会出现角色转换失败导致适应社会困难。对于女生而言,她们在适应社会过程中常会因性别角色与职业角色的矛盾而感到不安:除生理条件限制会给工作带来一些不便之外,家庭与事业的矛盾也往往令人苦恼,她们更要面对男性在本专业或行业中已经具备的强大优势。这种职业角色与性别角色的矛盾使女大学生们感到极为困惑[6]。因此,从大学生成才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实出发,积极应对并有效激活和扩大其中的有利因素,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高校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所必须正视的时代课题。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大学生对于成长成才都有很高的期望,也是其自信心的主要来源。认清社会现实,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实现成长成才的根本途径。邓小平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1989年,他曾痛惜地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1](P306)进入新时期以来,党对思想政治工作极其重视,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重要文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把精神与物质利益结合起来,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党对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坚持政治教育的利益性和情感性的统一。邓小平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7](P146)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还是人们的谋生手段,人们合法正当的利益追求是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不但不能回避,还应该给受教育者提供获得现实或可期利益的方法。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这个中心展开的,而成长成才恰恰是大学生最根本的利益。教师要将教育教学始终与受教育者的情感需要相结合,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多出主意,多想办法。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丰富和发展师生的社会情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目标就能较好地融会贯通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中。

坚持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在新时期,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不可能马上消失,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利益调整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前途的认识出现了迷茫、困惑甚至动摇,价值观念出现偏移。马克思指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8](P79)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根本属性,决定了科学的理想必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一致性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凝聚了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主体发展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事实穿透”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从而达到“理论贯通”的效果。

坚持政治理论的稳定性和时代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稳定性,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动摇,并把它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中去。政治理论教学还要从时空上贴近学生,努力使学生能够用理论自身解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以案例教学为例,就应对案例本身的专业性与时代性进行审视与诠释。案例应该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要能向学生展示出事件发生和演变的全部过程,还应与教学内容、学生思想实际、学生能力水平相适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9]。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该紧密把握学生实际需求,最大程度体现“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念,引领学生穿梭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现实之中,学会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看待各种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行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最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千名高职生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存在自卑感[EB/OL].http://www.hf365.com/html/01/07/20071019/61677.htm.

[3]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车丽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6-89.

[5]卜鹏翠.农村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3):118-119.

[6]徐少红,温梅英.大学实施女性教育探讨——50名理工科女生毕业发展的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10,(1):126-129.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许滢倩.放慢教学速度——由澳大利亚地理教材中的一个案例所想到的[J].现代教学,2007,(12):15-1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农村教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