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短篇小说写作特色分析
——以作者的双重文化背景为出发点

2012-09-20 05:57
关键词:赛珍珠裁缝短篇小说

孙 娅

(五邑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

赛珍珠短篇小说写作特色分析
——以作者的双重文化背景为出发点

孙 娅

(五邑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

赛珍珠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籍女作家,虽然遭受到不少的批评,却也获得世人称赞。在她的众多短篇小说里,精湛的情节设置、巧妙的称谓、生动的词汇表述都使其小说可读性更强、文化意义更深远。通过对其短篇小说写作特色的分析读者不仅发现赛珍珠把中国真实客观地介绍给西方读者,而且体会到拥有中西双重文化背景的赛珍珠对中国人的热爱和同情。

赛珍珠;情节;称谓;词汇

“我只相信生活,悲惨的、愉快的、光荣的、不可理解的生活。我对人类有信念,对每个人都有的邪恶和善良的一面有信念。我对艺术有信念,艺术,只有一个神圣的用武之地的艺术,也只有最纯粹的艺术才可以做到的,就是忠实地描绘生活,只描绘生活。”[1]虽然赛珍珠是出生在美国的白种人,但是在中国四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使得她对中国文化无比了解、对中国人民充满热爱和同情。鉴于她的双重文化身份,赛珍珠通过她的短篇小说自然而深刻地向英语读者介绍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一、情节设置

根据托多洛夫的理论,小说的情节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称之为“免于惩罚”型,第二种称之为“转换”型。人们往往是通过情节从一个平衡转换到另一个平衡的时候来理解这个情节的。这里的平衡指的是一种社会体系,人在里面起到一个主要作用。“免于惩罚”就是由于其中角色没有按照规矩办事而使得平衡受到破坏,并且被另一个或喜或悲的平衡所替代。“转换”是指由于其中一个角色的缺点破坏了整个平衡,另一个喜的平衡取而代之。[2]

赛珍珠短篇小说情节的安排主要属于第一类,即“免于惩罚”类。在她的两个短篇小说集里,有关中国的19篇小说中有9篇的情节安排属于“免于惩罚”的毁灭性平衡型。因此“免于惩罚”型的情节安排成了赛珍珠短篇小说的写作特色之一。

正如表1所示,故事的开端都处于一个和谐的平衡状态,但随着故事的发展矛盾慢慢凸显,然而这些矛盾是无法调和的,所以才有了毁灭性的结局。《结发妻》里,在丈夫出国留学的7年间,妻子尽职尽责抚养孩子,孝敬公婆,全家过着和谐美满的生活。然而学成归国的丈夫却打破了这种平衡,他鄙视自己的结发妻子没有受过西方先进的教育,嫌弃她和自己没有共同语言。为了家庭,妻子向丈夫妥协试图寻找一个新的平衡,她去一间现代学校上学识字,甚至同意丈夫娶小老婆。然而事与愿违,这些都不能改变丈夫要离婚的决心。离婚在当时的中国是新兴事物,这无异于休妻,传统的妻子接受不了这种羞辱,于是她只能选择上吊自杀,对于她而言,自杀比离婚被赶出家门更体面。到此时,新的平衡终于建立了,却是毁灭性的。赛珍珠自婴儿时期就跟随作为传教士的父母越洋来到中国,从小就学习中文,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熟知中国人。第一次婚姻使得她跟随从事农业研究的丈夫在安徽农村居住了五年,这五年的生活不仅使她和村里的妇女打成一片,而且使她对中国传统的家庭以及妇女了解颇多。在旧社会,中国妇女没有任何地位,未嫁前靠父亲,出嫁后靠丈夫。若被丈夫抛弃不仅自己颜面不存,而且会给娘家带来耻辱。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赛珍珠才深知离婚是当时的传统妇女无法接受的羞辱,结束自己的生命、逃避被抛弃的现实会是多数人的选择。

表1

《黑暗中的匕首》中,世代行医的梁家人和镇上的百姓们过着安稳的生活,这是一种和谐的平衡。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破了这种平衡,并且需要一个新的平衡。由于梁老先生一视同仁地诊治受伤的日本人和中国人,这个新的平衡使梁家安稳地度过了抗日战争时期。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梁家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平衡被打破了。年轻的梁大夫决定效仿父亲,希望通过平等对待国共两党建立一个新的平衡。但是他树立的“只要有人需要我的治疗,每个病人都一样”这种理念是不被当时政党所接受的。梁大夫被谋杀,家人被迫逃到香港,虽然新的平衡建立了,前提却是梁家家破人亡,极具毁灭性。这样的情节安排不仅帮助读者体会当时人们生活的不易,而且体现了赛珍珠对当时的中国平民的同情和怜悯。

二、称谓的运用

传统的语言研究主要从语言结构的角度出发,而非从语义的角度出发。然而,要想充分理解一篇小说的语言,从语义的角度去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语言是有社会文化意义的。虽然赛珍珠的作品都是用英语写作,然而她从小正规学习的第一语言是汉语。赛珍珠精通中英两种语言并且熟知其背后的两种文化。这一语言优势使得她在用英文讲述中国故事时表述贴切、游刃有余。

从表2中不难发现,赛珍珠的很多短篇小说中主人公是没有名字的,即使有,也不被用来做称谓。在她的小说里,对主人公的称呼往往是某种特定关系或者某种社会属性的体现,因此短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不是代表一个人,而是代表一个群体。

表2

在《老母》这篇小说里,不同的人根据和“老母”关系的不同对她有不同的称谓。儿子称呼“mother”、“my mother”、仆人称呼“the old lady”,[3](P69)读者感受到的不是母慈子孝也不是仆人对老太太的尊重,而是冷冰冰的不愿接受却也无法改变的社会关系。受过西方教育的儿子对老、旧、没文化的人深恶痛绝,而他的母亲则是传统的中国家庭妇女,他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虽然对这类人痛恨、不屑,但是作为知识分子他要保留基本的礼貌,因此他选择了“mother”来称呼她,而不是充满感情的“mom”。同样在其他的短篇小说里也有相似的称谓,“the young wife”、“the mother of my son”、“the daughter-in-law”和“young mistress”,无一不体现女性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她们所处的家庭关系。赛珍珠从小跟随一位老秀才孔老师学习中国经典文学及文化知识,她深知妇女地位极其低下。在旧中国,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女人应该做的是三从四德。由于大部分的女孩年少时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因此长大后没有任何谋生的手段。无论出嫁前还是出嫁后她们在家庭里的地位都是最低下的,社会也不允许她们成为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因此在一个家庭里,对于公婆她们是儿媳妇应该尽心伺候;对于丈夫她们是繁衍后代的工具应该为家庭传宗接代;这样的身份使得女性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赛珍珠的短篇小说里这种对女性的称谓形象而深刻地传递给读者一个信息:弱势群体的女性生活异常艰难。

短篇小说《花边》讲述了一个裁缝的故事,但自始至终,故事里没有出现过裁缝的名字,读者不知道他姓甚名谁,只知道他是一个卑微的为外国贵妇做旗袍的裁缝。他的三个孩子相继死去,他不仅要养活自己的妻子还要负担奄奄一息的外甥一家。他很穷,不得不卑微地向外国贵妇要工钱,无端受她们的指责和刁难。“裁缝”描述的是一个人,影射的却是一类人。传统的中国社会等级划分是士农工商,裁缝,在“工”这个级别上。裁缝没有足够的学识成为“士”,也没有土地成为“农”,不得已,他选择了做一个手工艺人。他既没有“商”那么富有,也没有“士”和“农”那么受人尊重。从一个卑微无奈的裁缝的故事着手,赛珍珠真实地再现了在旧中国手工艺者生活的不易和无奈。当时的旧中国,主要的政府部门都被外国人控制,所以这些外国人的老婆情妇们也随之来到中国过着奢华的生活,她们正是被“裁缝”服侍的人群。中国的手工艺人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服侍着这些贵妇,得到的却是她们赤裸裸的压榨,即使他们的工钱被压榨到最低,却也不能按时得到应有的报酬。赛珍珠虽然同为白种人,但是她骨子里受到的是中国的教育,正如她自己所说自己只是肤色和中国人不同,其他无异。她同情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民,痛恨那些麻木不仁欺压国人的外国人。通过这些特殊的称谓,赛珍珠向英语读者介绍了旧中国形形色色的人群,从而展现一个真实的令人同情的中国旧社会。

三、词汇特点

词汇的重复。重复是为了强调作者想表达的感情从而最终深化主题而去刻意重复某个词、某个句子或者某个段落。

短篇小说《平静的庭院》全文只有59页,“peace”出现了15次,其他的近义词,如“quiet”“tranquil”“silent”等出现了 19次,赛珍珠用“平静”形容庭院,用“平静”形容庭院的主人陈先生。随着“平静”一词的多次出现,读者也与意外到访这个村庄的主人公华特一道充分感受了平静。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个静谧的小村庄似乎与世隔绝。但这里的平静祥和只是一种假象,战火一天不灭,真正的平静就一定不会存在。当华特明白平静是靠自己才能建立后,他选择了重新回到战场,帮助中国赶走侵略者。描写“平静”的词汇多次出现,一方面,使得读者了解到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陈先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够处事不惊、保持平和的心态。而儒家思想恰恰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使得这个国家的人民在灾难面前能够顽强地生存下去。另一方面,这个小村庄里的平静生活与当时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喧嚣的战乱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若没有日本的无端侵略,中国人民本该过着平静安乐与世无争的日子。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若没有法西斯纳粹的无端挑衅,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可以安居乐业,享受天伦。这种对比强烈地揭露了侵略者的罪恶和被侵略者的无辜与不幸。

在赛珍珠的短篇小说里,类似的重复一个词或其近义词并不鲜见。如《锁春》里的“despair”,《逃亡者》里的“ragged”等。《锁春》中作者多次重复“despair”这一字眼,使读者更充分感受到灾民由里到外的彻底绝望。“ragged”的多次重复不仅仅给读者呈现出逃荒者衣衫褴褛的情景,而且再现了在天灾人祸面前普通大众的可怜及无奈。这样的描述一方面反映中国旧社会的真实状况,一方面也表露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怜悯。

另外,中文句式注重意思的表述,英语句式则注重形式的完整。在短篇小说的写作中赛珍珠通常采用一系列的动词连用来表达人物的行为。动词的连续运用成功地帮助作者刻画出个性鲜明的人物。而这一写作特色无疑受到中文的影响。

《家书》描写了一位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美国空军陆勤兵斑狄的生活。故事从一封家书开始,由于工作紧张而繁忙,斑狄给家人写的信一再被打断。三四天过去了但他的信还只是开了个头,他一直没能找到一段完整的时间完成这封家书,最后只好给家里发了封电报报平安。作为一名援华士兵,紧张和忙碌是他军旅生活的主旋律,因此他的行动简单利索。文中大量的动词连用恰当地表达了他的快节奏生活。清晨四点,他是这样开始一天的生活。“He doused his head in a basin of water,rubbed his head,opened his eyes and looked at his watch”.[3](P71)过了一会儿,“he grabbed his belt and flung on his coat with one motion”.[4](P71)结束一天的工作后,“he trudged back to his cot again and took off his uniform and his leather boots and went to sleep in his underwear”.[4](P87)动词在一句话中的连续运用使得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斑狄每天工作的紧张和忙碌。而正是这样一名军人他也有柔情的一面,在一场日军空袭后,他捡到了一个小男孩儿。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像父亲般关爱呵护这个中国孤儿。“He stooped and lifted the littler boy in his arms and carried him into the barracks”。[4](P74)“He poured a little water into his hand from the jug that stood on the table and wet the child's face and rubbed it with tail of the old uniform.”[4](P74)“Banty smoked until the child slept and then he carried him upstairs to his own cot and laid him in it and let down the mosquito net over him”.[4](P76)这些描述都帮助读者发现斑狄对小男孩儿的照顾娴熟而细致,残酷的战争并没有抹灭斑狄内心的柔情。

赛珍珠的短篇小说中,像这样采用一系列动词来刻画人物的可谓颇多。如《平静的庭院》中“He darted lower until he was almost in collision and fired point-blank and then soared”.[4](P11)《归国》中“He locked the door and sat down and thought for a long time”.[4](P218)《良作》中“She bent her head and bit her lip;she let a tear or two fall upon her hands.Then she nodded”[4](P239)等等。在阅读中,这一系列的动词不仅帮助读者对主人公的行为有了形象直观的了解,并且通过这些行为了解人物细腻的内心活动。

无论是其短篇小说中的情节设置还是词汇特点,特别是短篇小说中称谓语的采用,都展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赛珍珠的双重文化背景帮助她形象而客观地把一个陌生的中国介绍给了西方读者。她对中国人,特别是对中国底层人民的同情深深印在了她的作品中,让全世界的读者都为之感动。也正是这些特有的写作方式使得她的作品享誉世界,真正地起到了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作用。

[1]Buck,P.S.On the writing of novels.Randolph-Macon Woman's College Alumnae Bulletin,1933.

[2](法)托多洛夫·茨韦坦著,王东亮,王晨阳译.对话批评[A].朱立元,李钧.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BUCK,P.S.The first wife and other stories.Methuen&CO.LTD,1933.

[4]BUCK,P.S.The good deed and other stories of Asia,past and present.The John Day Company,1969.

A Study on the Writing Style of Pearl S.Buck's Short Stories

SUN Y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Wuyi University,Jiangmen Guangdong,529000)

Pearl S Buck,the first American female writer who won the Nobel Prize,gained fame as well as criticism.However,her short stories did not attract much people's attention,be it readers or critics,as her novels did.With the concern of her short stories being of similar significance,related study should be carried out so as to enable people to understand Pearl S Buck better.Through her well-organized plot and her vigorous use of address and language,Pearl S Buck displayed a vivid picture of China in its 1930to 1960s.At the end of this study,it found out that Pearl S Buck is sympathetic towards Chinese people and is determined to introduce China to the western world as it is

Pearl S.Buck;plot;address;language

I106.4

A

1674-0882(2012)05-0065-04

2012-08-23

孙 娅(1982-),女,山西临汾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 郭剑卿〕

猜你喜欢
赛珍珠裁缝短篇小说
当折翼蝴蝶遇上巧手裁缝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怎样写短篇小说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赛珍珠研究所简介
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燕子是个小裁缝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裁缝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