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夏秋高温季节洋二元杂种经产母猪哺乳期对颗粒饲料粗蛋白质(赖氨酸)需要量的试验探究

2012-09-22 07:20蓝荣庚
饲料工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缬氨酸粗蛋白质赖氨酸

蓝荣庚

(新希望集团湛江国雄饲料有限公司猪技术中心,广东湛江524335)

母猪繁殖性能的高低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且与环境、营养和饲养管理密切相关,其中环境因素,特别是热应激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不容忽视。根据180头母猪断奶后发情时间与气温关系的观察结果表明,月平均气温20℃以上,相对湿度80%的4月~10月,母猪断奶后2周内的发情比例仅为70%;而月平均气温20℃以下,相对湿度60%的10月至翌年3月,母猪断奶后2周内的发情比例则为91%,差异显著。表明高温高湿不利于母猪断奶后的正常发情,低温低湿则有利于母猪提早发情。众所周知,高温会影响哺乳母猪的食欲,造成母猪采食量减少,奶水质量下降,最终引起仔猪腹泻,生长速度减慢,成活率和断奶重降低。泌乳期失重过多的后果:断奶后发情比例降低,断奶到发情间隔延长3~5 d,妊娠率降低,胚胎死亡率增高。本试验旨在探索饲粮不同蛋白质水平下添加适宜的合成晶体氨基酸(L-赖氨酸及L-缬氨酸、DL-蛋氨酸、L-色氨酸、L-苏氨酸)对夏秋季洋二元杂种经产母猪哺乳期生产性能的影响。

1 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材料

L-赖氨酸(≥78%)、L-苏氨酸(≥98.5%)、DL-蛋氨酸(≥98%)、L-色氨酸(≥99%)均由味之素公司提供,L-缬氨酸(≥99%)由宜昌三峡制药有限公司提供。

1.2 饲养管理

本试验于2010年4月至2010年9月广东粤西欣欣猪场进行,选择健康、体况和分娩期相近(30 d)的60头长白×大约克杂种经产母猪(3~5胎,母猪带仔≥10头/窝),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个重复。为了确保试验各组母猪怀孕期营养一致,饲粮配方一样(见表 1、表 2),均分成 2 阶段(妊娠 0~99 d、妊娠 100~110 d)饲喂。

母猪怀孕0~100 d(饲喂干颗粒饲料量为0~30 d 1.8 kg/d,31~99 d 2.2 kg/d)。为了提高仔猪初生重,母猪在怀孕100 d开始饲喂攻胎期饲料(4 kg/d)至110 d,母猪分娩前4 d转入分娩舍高床,转换饲喂哺乳母猪饲料与怀孕后期(攻胎期)饲料各半的混合饲料4 kg/d至分娩(并补喂适宜的鲜红薯藤),舍内通风良好,清洁干燥,平均温度为(30±5)℃。按常规饲养管理,自由饮水,仔猪按统一规定补饲。产仔当天换成哺乳母猪饲料日喂2.4 kg(补喂适宜的红薯藤),分娩后第1~4 d按0.5 kg/d(补喂适宜的红薯藤)递增饲料,直至分娩后第5 d达到自由采食(日喂4次干颗粒饲料,分别为 6:30、11:00、18:30、22:30),每次投喂的饲料以30 min采食干净。为了保证断奶母猪的体况能恢复得更好,断奶至发情配种期间均饲喂哺乳母猪饲料而不是怀孕母猪饲料,断奶当天3~5 kg饲料(补喂适宜的红薯藤),第2 d开始鼓励(湿拌料,按水料比为3:1)多吃(补喂适宜的红薯藤)不限量至配种。

表1 妊娠母猪饲粮组成(饲喂基础)

表2 妊娠母猪饲料营养水平(饲喂基础)

1.3 饲粮组成

试验采用单因子(蛋白质水平)试验设计,饲粮按不同粗蛋白质水平 (18.65%、18.15%、17.65%)给予分组,调整玉米、碎米、豆粕的含量来保证各组饲粮消化能(14.23 MJ/kg)和赖氨酸/粗蛋白质为6.3%,赖氨酸与蛋+胱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的比例均为100:60:73:86:60:20。各组哺乳母猪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3、表4。

1.4 检测指标

分娩24 h以内记录母猪的产仔数、产活仔数、仔猪初生重、初生窝重。28日龄断奶时,称量各组断奶窝重,计算仔猪日增重与母猪日产奶量。记录断奶后母猪再发情的时间间隔。分娩后和断奶后P2(距背中线6.5 cm处)用超声波测膘仪测母猪背膘厚,计算泌乳期背膘损失。记录母猪全期采食量。

表3 哺乳母猪饲粮组成(饲喂基础)

表4 哺乳母猪饲粮营养水平

1.5 数据处理

数据经Excel处理,采用SAS8.0一般线形模型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水平为P<0.05,极显著水平为P<0.01。处理间差异采用GLM程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s法多重比较。

2 结果分析(见表5)

表5 饲粮不同粗蛋白质水平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由表5可知,18.65%组仔猪断奶窝重及窝增重显著高于17.65%组(P<0.05),与18.15%组差异不显著(P>0.05)。蛋白质水平对母猪哺乳期日均采食量、背膘损失、仔猪断奶成活率及断奶后再发情的时间间隔影响不显著(P>0.05);18.65%组母猪产奶量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17.65%组(P<0.05)。

3 讨论

本试验于广东粤西夏秋高温环境下,平均温度(30±5)℃进行,其结果发现18.65%组仔猪的断奶窝重和断奶窝增重最高(日增重达到260 g/d),母猪粗蛋白质摄入量为1 268 g/d(比CP 18.15%组多125 g/d、比CP 17.65%组多244 g/d)。NRC(1998)建议哺乳母猪带仔数为10头,仔猪日增重为250 g/d,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应为19.2%。由此可知,本试验饲粮添加合成氨基酸(L-赖氨酸2.4 kg/t平衡氨基酸)降低蛋白质水平0.55%不影响母猪生产性能,其原因可能是改善了氨基酸的平衡性,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过量的蛋白质在母猪体内代谢所增加的代谢负担。18.65%组仔猪日增重为260 g/d,蛋白质水平摄入量均高于其他2组。17.65%组哺乳母猪蛋白质摄取量为1 024 g/d,明显低于NRC(1998)推荐水平,此组的仔猪日增重也最低,即240 g/d,充分说明17.65%蛋白质水平影响高温季节哺乳母猪采食量不够理想,从而对自身及泌乳所需蛋白质(尤其是支链氨基酸的缬氨酸)的需求量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其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

Shrichana等(2007)对283头初产PIC母猪研究发现,哺乳母猪饲粮中合成(晶体)L-赖氨酸最大添加量为0.3%(3 kg/t),且不会影响母猪繁殖力和泌乳性能。本试验通过补加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缬氨酸来平衡氨基酸,但也可能与试验中母猪采食量较高(6.8 kg/d)而致其他必需氨基酸得到补充,笔者在本试验发现缬氨酸最有可能就是导致母猪泌乳性能下降的氨基酸,因此高温季节配制粗蛋白质比NRC(1998)低0.55%(18.65%)的饲粮必须考虑缬氨酸的补充,使其缬氨酸不变成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而缺乏影响其泌乳性能。

刘海波(2009)研究发现,在低采食量时,增加母猪赖氨酸的摄入量,有利于降低母猪泌乳期失重,提高母猪再繁殖性能;在高采食量时,日粮氨基酸平衡成为影响母猪生产性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增加母猪泌乳期蛋白质的摄入量有利于减少母猪泌乳期失重,提高母猪再繁殖性能。高天增(2004)研究表明,长大二元杂种经产母猪哺乳期饲粮在粗蛋白质为17%时,饲粮最佳赖氨酸/粗蛋白质值为6.3%。

王红英(2008)添加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对哺乳母猪及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在粗蛋白质为18.5%,赖氨酸为1.06%时,添加合成L-缬氨酸2.6 kg/t和L-异亮氨酸0.6 kg/t,使饲粮的赖氨酸与缬氨酸、异亮氨酸的比例为100:110:88生产性能最佳。

杜敏清(2010)研究:温度适宜(25~28 ℃)环境下,采用可消化赖氨酸:缬氨酸:苏氨酸:含硫氨基酸:色氨酸比例为100:85:66:60:19的氨基酸模型,当泌乳母猪全期平均采食量为5.9 kg/d,饲粮赖氨酸1%(59 g/d)、粗蛋白质 18.5%、消化能 14.23 MJ/kg时,长大洋二元经产母猪体内氨基酸的利用率最高,生产成绩最佳。

4 结论

我国南方夏秋两季(即南方4月份至9月份)高温环境下[平均温度(30±5)℃],洋二元杂种经产母猪哺乳期饲粮添加适宜的合成L-赖氨酸2.4 kg/t,粗蛋白质为18.65%组(赖氨酸/粗蛋白质值为6.3%),赖氨酸1.17%(赖氨酸 79.56 g/d)、消化能 14.23 MJ/kg、赖氨酸/消化能值为0.82 g/MJ、粗蛋白质/消化能值为13.1 g/MJ、赖氨酸与蛋+胱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的比例为100:60:73:86:60:20,氨基酸平衡饲粮提高了氨基酸利用率,解决了支链氨基酸的缺乏问题来提高泌乳性能,最终获得理想的生产性能。

猜你喜欢
缬氨酸粗蛋白质赖氨酸
不同性别竹丝鸡育肥期饲粮粗蛋白质需要量研究
日粮中添加缬氨酸和亮氨酸对断奶仔猪的影响
日粮粗蛋白质水平对羊养分瘤胃降解率的影响
2016年第一季度蛋氨酸、赖氨酸市场走势分析
缬氨酸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瘤胃可降解缬氨酸对泌乳后期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猪和鸡缬氨酸需要量的最新研究进展
黄颡鱼幼鱼的赖氨酸需要量
赖氨酸水杨醛SCHIFF碱NI(Ⅱ)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夏秋喂牛不宜添加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