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质量、性格特征与自我认同感的关系研究

2012-09-28 01:31徐娜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性格特征认同感显著性

徐娜

(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应用心理教研室 山东烟台 264003)

青少年体质量、性格特征与自我认同感的关系研究

徐娜

(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应用心理教研室 山东烟台 264003)

①目的 研究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性格特征对青少年自我认同感的影响。②方法 采用内外向性格量表、自我认同感量表对山东省淄博市4所中学250名学生进行调查。③结果 男生的自我认同感高于女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性格特征、自我认同感得分上,偏胖、正常、偏瘦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体质量与性格特征、自我认同感呈显著负相关(P<0.05),性格特征和自我认同感呈显著正相关(P<0.05)。④结论 体质量可通过性格特征影响自我认同感,中介成立。

人体质量指数 性格特征 自我认同感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对山东省淄博市四所中学2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要求被试完全按照指导语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作答,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38份,其中有效问卷228份,有效率为91.2%。按性别分:男生91人,女生137人;按组别分:偏瘦组73人,正常组91人,偏胖组64人。

1.2 研究方法

1.2.1 体质量指数。本文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体重(kg)/身高2(m2)作为分析青少年形体的依据,根据新公布的亚太肥胖指标,亚太地区的人口,体质量指数在18.5~23为正常体重。因此在本研究中,把体质量指数<18.5定位偏瘦,>23.0定位偏胖,介于18.5~23.0之间为正常。

1.2.2 内外向性格类型量表。根据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日本的淡元路治郎编制了向性检查卡,即内外向性格类型量表。该量表共50个测题,每题作“是”、“否”、“不定”的回答,根据被试回答结果,求出外向性指数,并依此界定外向型、内向型和中间型三种性格类型。该量表有较高的信效度,符合本次研究的实际需要。

1.2.3 自我认同感量表。由奥克斯(Ochse)和普拉格(Plug)编制的自我认同感量表,用来测试个体是否通过了埃里克森所阐释的自我认同危机[3]。该量表共有 19个项目,4级评定。Ochse和Plug发现,用这个量表对南非15~60岁的人进行测试时,他们的平均得分在56~58之间,标准差在7左右。这表明,大多数人的得分在平均得分正负7的范围内,得分明显高于该数字的人,表明他的自我认同感发展良好;得分明显低于该数字者,表明他的自我认同感还处在发展和形成阶段。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包括基本信息描述、不同组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性别因素在性格特征和自我认同感上的差异 表1结果显示:性格特征上,男生的外向性指数略高于女生,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自我认同感得分男生高于女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表1 不同性别的被试者在性格特征和自我认同感上的差异(±s,分)

表1 不同性别的被试者在性格特征和自我认同感上的差异(±s,分)

54.16±7.90 51.24±7.64 2.792 0.006项目 男(n=91) 女(n=137) 46.76±10.73 44.29±9.59 1.813 0.071自我认同感tP性格特征

2.2 不同体质量被试的性格特征和自我认同感的差异 性格特征和自我认同感在不同体质量被试的比较,偏胖组得分最低,与偏瘦组和正常组都有显著性差异,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体质量被试者的性格特征与自我认同感的差异(±s,分)

表2 不同体质量被试者的性格特征与自我认同感的差异(±s,分)

FP性格特征 48.34±8.96 44.55±9.34 42.81±11.57 5.72 0.004项目BMI<18 (偏瘦组) 18≤BMI<23.5 (正常组) BMI≥23.5 (偏胖组)自我认同感53.37±7.45 53.11±8.39 50.31±7.25 3.25 0.041

2.3 青少年体质量、性格特征与自我认同感的相关研究 表3显示体质量和性格特征、自我认同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52和-0.144。性格特征和自我认同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634。

表3 体质量、性格特征与自我认同感的相关分析

2.4 青少年体质量、性格特征与自我认同感的回归分析

2.4.1 体质量对自我认同感的预测。以体质量为自变量,自我认同感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体质量显著影响了自我认同感(t=-2.184,P<0.05),解释了自我认同感变异的1.6%。标准化回归系数为负,因此,可以说体质量对自我认同感有负向预测作用,体质量指数越高,自我认同感越低。

表4 体质量对自我认同感的预测

2.4.2 体质量对性格特征的预测。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显著影响了性格特征(t=-2.317,P<0.05),进入了性格特征回归方程中,对性格的变异有1.9%的贡献。回归系数为-0.152,体质量对性格特征的影响是负向的,也就是说体质量指数越高,身材越胖的,性格越偏于内向。见表5。

表5 体质量对性格特征的预测

2.4.3 体质量、性格特征和自我认同感的回归。表6表明,在体质量对自我认同感的回归方程中,体质量解释了自我认同感1.6%的变异。当性格特征作为中介变量被引入后,体质量对自我认同感的解释可达39.9%。且按照温忠麟先生关于中介效应检验程序的介绍[7],在体质量、性格特征和自我认同感的回归方程中,检验系数C'(直接效应)如果不显著(t=-0.928,P>0.05),说明完全中介过程,即体质量对自我认同的影响都是通过中介变量性格特征实现的,也就是说本文中体质量对自我认同感的解释从1.6%增加到39.9%全部可以认为全部是性格特征发挥的作用。因此,由结果可以推测性格特征是体质量与自我认同感的一个中介变量,且体质量是通过性格特征影响自我认同感。

表6 体质量、性格特征和自我认同感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性格特征和自我认同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性格特征上,男生、女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男生、女生有关体型偏胖、正常、偏瘦的认知对于他们内、外向性格的影响是一致的。而且结果显示内向性格人数明显多于外向性格,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体质量对性格特征的影响不是积极的,这也可以从体质量与性格特征的负相关上得到印证。

自我认同感得分男生高于女生,具有显著性差异,这与国内外的研究结论一致[8]。因为社会文化对两性的要求和评判标准不同,男生的评价标准,更多是能力的体现,如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而人们在了解女性时,最先关注的常常是“她漂亮吗?”所以,在这样的社会文化中,女性自然比男性更注意自己的外表,女性的外貌特征比起男性而言受到更多的审视和评价,女性的容貌、体型等常常成为衡量女性价值的尺度,女性也顺应了这种文化,表现出更关心自己的身体外貌。同时,近几十年来,影视媒体宣扬的美女越来越清瘦高挑,这种“理想身材”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是无法实现的,因而挫败了女性的自我认同感。尤其对于依赖外界的肯定来强化自我认同的青少年来说,这个阶段除了学习,缺少多元化的愉快来源,所以女生会更容易依靠提高身体满意度来获得自我认同感。

3.2 性格特征和自我认同感在体质量分组上的差异 偏胖组在性格特征和自我认同感量表上得分最低,与偏瘦组和正常组均有显著性差异。且通过相关分析证明体质量与性格特征、自我认同感呈弱的负相关,即BMI指数越高,外向性指数越低、自我认同感越低。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偏瘦的体型迎合了当代社会以瘦为美的评价标准,得到社会的赞美与肯定,获得心身的愉悦,而偏胖体型与当前社会“理想身材”的标准落差大,加上同学们一些侮辱性的外号,易产生负面的消极评价,对自我的接纳程度低,表现为低的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同时对性格特征的形成也产生负面影响。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如Harter在1990年的研究发现青少年感知自己在重要领域中的能力水平越高、来自重要他人的支持越多,那么他的自我价值感就会越高。其中与青少年相关的五个重要领域中就有容貌外表[9]。Hagborg研究发现,与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关联最为密切的领域是学业能力、运动能力、人际吸引力、容貌外表以及行为举止等,在各个具体的领域中,外表感知和自我价值之间有着较高相关[10];最近也有研究表明,对外表有积极感知的青少年往往有比较高的总体自我价值。

3.3 青少年体质量、性格特征与自我认同感的关系分析 青少年体质量与性格特征和自我认同感均成弱的负相关,即BMI指数越高,外向性指数越低、自我认同发展指数越低。这一结果表明了在对自身外在与内在都极大关注的青少年期,其体质量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性格特征和自我认同感的发展。性格特征与自我认同感有很高的正相关,表明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其人格特征的影响。体质量与性格特征哪个对自我认同感的影响更加深远,通过回归分析表明,体质量作为因变量仅能解释自我认同感1.6%的变异,而在引入性格特征做中介变量后对自我认同感的变异解释增长到39.9%,并且是完全中介过程。可以理解为即使一个人的体质量并不迎合社会标准,但是只要他的性格开朗、具有正确的认知、积极的应对方式那么也会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

[1] 曾 向,黄希庭.国外关于身体自我的研究[J].心理学动态,2001,9(1):41

[2] 朱丛书,刘陈陵.大学生身高、体重及身体满意度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8):978

[3] 李义安,娄文婧.自我认同感量表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181

[4] 雷 霖,王建平,张 亮.北京女大学生瘦身倾向的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152

[5] 潘晓红,徐群英,姚 彦,等.青春期少女体像及相关问题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8):542

[6] 高亚兵,彭文波,骆伯巍,等.大中学生体像烦恼与自尊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4):973

[7] 温忠麟,张 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

[8] 朱从书,刘陈陵.大学生身高、体重及身体满意度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8):978

[9] Watkins D,董奇.Assessing the self-esteem of Chinese school children[J].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4,14(1):129

[10]Hagborg WJ.The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and Harter's selfperception Profile for Adolescents:A concurrent validity study[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1994,30:132

(2012-04-06 收稿)(王一伊 编辑)

B 84

B

2095-2694(2012)05-629-02身体自我、身体意象(body image)作为自我结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个体自我意识中最早萌发的,贯穿人整个生命全程的观念。人体的物质属性,例如相貌、体能、健康状况等都是通过身体自我整合到整体自我中,同时,这种看法还具有评价性,它以社会文化为参照,对个体的自我认同、情绪及人际交往等心理和行为产生持久的影响[1,2]。因此,对自己体象不满的学生,会影响到他们的性格、人际交往和学业等方面,并降低他们对自我的认同感的建立。自我认同感是与他人交往时,个体把信念和价值观融合到自己人格中去并对自我价值进行评价的过程。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和发展持续于个体的一生,其关键期在于青少年时期[3]。如果个体不能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则出现自我认同危机,即不能确定自己是谁,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或生活方向。

徐 娜(1980-),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猜你喜欢
性格特征认同感显著性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一种基于显著性边缘的运动模糊图像复原方法
从人际功能视角分析唐顿庄园男主人
理解真情 个性刻画
《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的性格特征探讨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