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教育人性化管理研究

2012-10-13 08:16宋磊付甲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责任感竞技人性

宋磊付甲

(吉林省体育局乒乓球曲棍球篮球武术运动中心,吉林长春 130022)

有研究表明:治理国家,农业社会靠体力,工业社会靠资本,信息社会靠文化。近年来,中国选手在奥运会和亚运会夺得的金牌数量已居世界首位,但不少国人对体育却产生了“审美疲劳”。对国家体育审美疲劳问题的出现和生存弱势群体问题现象增多以及赛场异化现象屡禁不止,反映出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短板,究其原因是国家竞技发展方式及其管理方式滞后。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如经济需要转变增长方式一样,国家体育发展战略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宗旨,以建设体育强国为目标,以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为主线”,要“在发展战略的变革上谋求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实现国家体育的均衡发展”。可见,研究国家竞技的教育及其人性化管理,是主动适应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对国家体育转向文化发展方式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竞技教育管理概述

目前,国内管理学界流传着四句话:“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前途,细节决定成败,战略决定命运”。战略有三要素:思想、计划和行动。其中,思想是关键。法国著名战略家博费尔指出,“战略就是思想方法”。因为战略的本质和起点是思想。可见,研究竞技教育管理的思想十分重要。

1.1 管理思想的转变

在西方工业社会早期,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思想主宰着世界,科学管理思想注重改进工作方法及组织结构设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种思想使人异化为组织及生产线的附属物,是典型的“重物轻人”的管理思想。

进入信息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创造力等智力因素,此时以“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为基础的行为管理思想方兴未艾。这种人本的管理方式,十分重视满足人的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全面开发人的潜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管理的重心开始由“物”转向“人”。

国内著名管理专家杨达生教授指出,管理有四种选择,“一是既不管人,又不管事,不可取。二是只顾管事,不关心人,不可取。三是只知为人,不干事业,不可取。四是既能做事,又能管人,是好干部。”杨达生教授还概括性地介绍管理有两个纬度,一是对事的管理,一是对人的管理。管理具有诸多模式,管理要取得成功,就应树立以人为本位的管理思想。本世纪初,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针对国内“重体轻育”的倾向,提出“育人至上,人格与体魄并重”的体育管理思想。这些对于启发我们改进当前国内竞技管理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1.2 竞技教育管理释义

竞技教育管理是指在竞技过程中,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运动员的活动,最终实现育人夺标目标的管理过程。对这一定义可以作进一步解释:首先,竞技教育管理的重心,由“成绩本位”转变为“人本位”,即“人物并重,更重人”;其次,竞技教育的管理者包括运动队的领导、领队和教练员等。其中,运动队日常的主要管理者是教练员;再次,竞技教育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以此来充分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最后,竞技教育管理的目的是要完成育人夺标的双重任务。

1.3 竞技教育管理的出发点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运动员的需求分为“生存、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不断递进和提升的层次。在竞技教育中应根据运动员需求的可变性和递进行,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进行管理,以充分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这是竞技教育人本位管理的起点,这样既可以保证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又能促进其个体充分发展(见表1)。

表1 满足需求递进的手段

因此,以满足竞技者需求为起点,深入研究运动队的管理和教育,既有特殊性,更富有普世性——人性。因为从维护人的权利角度分析,满足人的“生存权”是人权之首,次之是促进人“发展”的受教育权。因此,维护这两权的管理是人本位的管理方式,违背二者的管理是非人性的管理。后者的问题,国内教训深刻。

2 人性与竞技教育管理

1952年,哲学家罗素在斯德哥尔摩获诺贝尔和平奖发表讲演时指出,人性有三欲,即物欲、权欲、创造欲。按罗素的思想推理,人不仅需要管理,而且还有较强的维护自身权利和参与管理的意识。当今国际竞技不公平、不人性的问题日渐严重,要加强有关人性的教育和管理。因此,作为高水平的竞技管理者,要认真研究人性与管理的相关问题。因为参与管理与创造,既是人的一种天性,又是一种社会需求。

2.1 人性与管理方式

不同的管理者,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去组织、控制和激励部下。其原因在于不同的人对于人性的认识有区别。行为管理学设定的独裁式和监督式的X理论,就是把抑制人的“恶性”作为逻辑起点的。参与式和社团式的Y理论又是以开发人的“善性”为逻辑起点的。而X理论和Y理论综合形成的Z理论,是以人的“中性论”为逻辑起点(见表2)。因此,优选管理方式,必须要以人性为理论基础,以此开发人“善性”的潜能,抑制“恶性”的泛滥。

2.2 人性的弱点与管理

2.2.1 人性的弱点

人性的弱点是爱面子,比如有许多人不能正确地面对成功与失败。正像杨达生教授所言,“成功使人头脑发昏,失败使人更加清醒,成功是事业最大的危机,失败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我们应该从他人的过错中学习。今天的胜者明天不一定还会胜,没有失败,只有错误的选择。成功的百分之六十取决于环境,个人的努力只是占百分之四十,但是,如果这百分之四十你也错过了,那么给满了你的百分之六十也白搭。”

表2 人性与管理方式的选择

2.2.2 人性弱点的管理

(1)教育运动员勇于面对失败

人,面对失败,有三种选择:一是一蹶不振,无勇无智,称懦夫;二是不道反省,有勇无智,拼命蛮干,称匹夫;三是能审时度势,智勇双全,称智者。智者,接受教训,找到原因,总结经验,胜利是这样,失败也如此。

竞技管理者要教育运动员能够正视失败,洞察失败,超越失败。错了要反思,找原因,大家共同承担责任。运动员和教练员要学会认错,认错才能进步;要学会知错,知错才能发展;要学会改错,改错才能逐渐完善。人只有能够承认错误、分析错误、改正错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2)引导运动员正确对待失败

首先,竞技管理者要引导运动员学会总结失败。要如实地了解失败的详情、要立体地把握失败的真相、要当事人去总结失败的教训、要在一定范围内努力地传播失败的信息,要让大家共享他人的失败和教训,杜绝别人再次失败,失败者若能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其次,竞技管理者要引导运动员研究“视错机制”。“视错机制”是能在错误中认真研究教训,修正不足,取得成功的认识过程。视错机制有以下特点:一是探索性;二是理智性;三是速率性。错误本身不可怕,可怕是错了而不能及时思错和改错,即“加快理性复归的速度”。当今,中国政府和公民,亟待强化这种“加快理性复归速度”的意识。杨达生教授说,“悟一事之错,能教育代代后人,悟一人之错,能避免人人受折,悟一则之错,能杜绝种种后患,悟一时之错,能换来时时得胜,悟一世之错,能创造盈盈理念,悟一方之错,能敲响面面警钟”。

3 竞技教育人性化管理的实践

竞技教育管理中的人性修炼是在竞技管理过程中,通过培养运动员正常的情感与责任感,以求“抑恶扬善”。它具有普世性,有助于造就世界公民。在竞技教育管理过程中,如果说运动训练是“治标”,那么人性修炼是“治本”。竞技,训修结合,标本兼治,有助于促进人、竞技和社会三者和谐发展。这是竞技教育要把在竞技中迷失的主体——“人”,找回来的态度和举措。国内著名学者杨叔子曾指出,“人文素质的关键是情感,是社会责任感,而社会责任感的后面就是价值观,就是人生价值的取向。”因而,人性修炼主要是有效、合理地培养人正确的情感和责任感。

3.1 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人对事物的体验或反映。情感有两极性,即积极性与消极性,如喜怒、哀乐、好恶、爱憎。体育界常将情感的两极性称为增力效应与减力效应。在运动训练中培养竞技者正义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其技战水平,从而增强师徒之间的亲和力,进而放大人的善性,抑制其恶性。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具有良好的情感基础,是训练成功的前提。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是其相互交流、出色完成训练任务的力量源泉。情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情感决定思维方向,理性决定思维结果。文化水准低者,最易受情感左右。教育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实践证明,情感是引发激情,形成人文智慧的“原动力”。然而,在国内的运动训练过程中,还十分缺少情感的培育。许多教练员偏重于提高运动员技能和体能的“物”的训练,而忽视了同步培养其情感的“人”的修炼。这是国内运动员培养方式落后的表现,是竞技“审美疲劳”的关键,更是人们摆脱不了“生存竞技”的束缚,不能“享受竞技”的障碍。

3.2 责任感的培养

责任感是自觉地把份内的事做好的心态。责任感的最大的特点是利他性。具体表现在:个体为群体、社会承担任务和责任的心态。责任感是一种催生知识、技术、科学、智慧的道德心力。责任感的培养能使人对他人、自然与社会以及事业产生关心、理解、创新的心理,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激情和动力。学会适当利己、利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人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培养运动员的责任感,有助于将“做人—竞技—创业”三者结合。在竞技中,若积极培养运动员的责任感,那么就会使其自觉地怀着责任和义务,克服各种困难,在竞技与人生中获胜。

可见,竞技教育培养运动员的情感是“扬善”所需,培养责任感是“抑恶”所求,二者合一是人性修炼的重要内容。

4 结论

竞技教育的人性化管理,重在培养运动员自我管理的能力,重点是培养运动员的情感与责任感,从而为实现育人夺标的目标奠定基础。如果说,在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的过程中,“教”是为了“不教”,即为了自学、自练、自赛;那么“管”,就是为了“不管”,即培养运动员自我管理的能力。这种人性化的管理伴随着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他律”的投入是递减的,“自律”的要求是递进的。袁伟民运用“三分训练,七分管理”的思想和“从当保姆,到带研究生”的管理方式,把中国女排推向世界五连冠,就是典型的“他律”递减,“自律”递进的案例。相反,过去国内家长式粗暴的管理代价很大,马家军、王家军的解体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通过上述分析可见,研究国家竞技体育人性化管理,是提升国家竞技软实力,践行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题中应有之意。

[1]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2):76.

[2]周光辉.从管制转向服务:中国政府的管理革命——中国行政管理改革30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18.

[3]宋继新.论国家体育管理体制变革的重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1.

[4]付甲.确立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探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5):7.

猜你喜欢
责任感竞技人性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培养孩子立身之本
——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