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课程与M IT OCW网络教学资源的对比分析*

2012-10-20 05:39徐恩芹张桂娟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年5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者

胥 旭,徐恩芹,张桂娟

(聊城大学 传媒技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国内精品课程与M IT OCW网络教学资源的对比分析*

胥 旭,徐恩芹,张桂娟

(聊城大学 传媒技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由我国政府大力扶持建造的大学网络精品课程是一个国家级的教育项目,但是却一直没有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甚至部分大学生不知道精品课程的存在。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建造的M IT OCW网络开放课程是一个校级项目,却风靡全球。这种结果的产生必然有其原因。本文从网络教学资源的组织形式“模块”与网络教学资源的种类两方面探寻解释了产生这种状况的部分原因。

精品课程;M IT OCW;网络教学资源

精品课程是国家教育部提倡发起的旨在造福大学师生,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倡导的教学质量工程的一部分。MITOCW是与精品课程性质相类似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网络公开课程,它是公开课程的先驱与倡导者。而在前不久,新浪教育网发表一篇文章《学子“淘课”恋上世界名校公开课》,讲述了大学学生及教师对国外公开课的喜爱,以及对精品课程的冷淡。并且新浪网做了一项网络调查,参与的1717人中,94.6%的人表示关注国内外公开课内容。但部分调查者对精品课程的态度是:“听说过,可一直不知该去哪里找,时间长了也就不关注了。”这表明了国内学习者对公开课程的需求以及对精品课程的陌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索分析,并且分析的落脚点最终要归结于网络教学资源这一点上,所以本文从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种类及理论方面对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展开更深一步的探讨,这种探讨分析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探讨分析所得的结果也可供他人借鉴,对精品课程的有效应用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研究过程说明

1.样本选取

本文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不同专业中随机抽取3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40门麻省理工开放课程作为样本进行对比分析。所选取的专业涉及体育、美术、音乐、管理、外语、计算机、教育学、会计学、土木工程、花卉学、机床等。

2.分析框架

本文主要从精品课程、MITOCW中的“模块”以及网络教学资源的种类两个角度对精品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精品课程间融合度、精品课程网站特点、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学资源的教学性、网页排版以及教学资源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其中,模块是组成精品课程及MITOCW的基本要素,例如 “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它不仅形象鲜明地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了有效归类,更是对网络资源进行拓展加深的一个平台。“模块”又由要素构成,即模块内的分支如“教学大纲”中的“课程性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基本要求”。本文在与山东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高校精品课程的有效应用研究”总课题组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研究框架:

第一,以系统化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策略为理论依据,对精品课程和MITOCW进行对比分析,因为教学策略是让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所应用的方法,在精品课程具有一流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它应用的妥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对精品课程与MITOCW的融合度进行对比分析,因为无论是精品课程还是MITOCW他们都是以网络为载体的,而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共享,这也与精品课程和公开课的本质相符,课程对学习者的共享已经被我们所熟知,本文主要研究课程间的共享即课程融合度。

第三,网络精品课程与MITOCW是以网站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模块与要素的分布上二者有较大区别,本文主要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

第四,从网络教学资源的种类、多样性等方面讨论二者所包含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第五,精品课程与MITOCW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技能。所以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资源才是有用的资源,本文从非教学性与形式化两方面研究二者的教学性。

3.分析方法

本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方法,阅读有关精品课程以及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文献,了解更多精品课程与MITOCW的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然后用“聊城大学”网站中的“资源中心”(http://eresource.lcu.edu.cn/ecourse/xiaoneikejian.htm)采集精品课程样本,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开放课程网站采集MITOCW(http://ocw.mit.edu/OcwWeb/web/home/home/index.)样本。然后对二者的“模块”、“要素”及资源种类进行分类、整理、统计。

二、分析结果

通过对3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及40门MIT OCW的分析得出,二者的网络教学资源在理论基础、课程间融合度、资源设计、网页风格、资源种类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但同时在网页风格和资源种类方面存在一些类似点。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MITOCW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更加注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应用的方法,是确定如何向教学者呈现教学、如何让学习者参与教学的方法,它是系统化教学设计中承上启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吸收尽可能多的知识。根据加涅的教学事件可以将教学策略组织成五个主要学习成分:教学导入活动、教学内容呈现、学习者参与、评估、跟踪活动。通过对37门国家精品课程及40门MITOCW的分析得表1。

由表1可得,在教学导入活动成分中,精品课程缺少先决技能方面的导入活动。下位技能是指在学习一门新的技能前应具备的基础技能,如果在教学中遗漏了必要的技能,而许多学生又并不具备这些技能,那么教学效果不会好。另一方面,如果教学包含了过多的技能,那么实际花费的时间将超过其必要的时间,而且不必要的技能还可能与必要技能的学习相互干扰。[1]可以看出下位技能在网络教学资源应用中的必要性。

而在选取的40门MITOCW课程中有6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模块中含有“应具有的基础”或类似的要素。另外,MITOCW课程中的“课程主页”模块中包含“技术要求”要素,该要素提示在应用本课程时所涉及的技术要求,确保学习者具备开始新的教学所需要的准备/预备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应用网络教学资源。

表1 教学策略成分表

在教学内容呈现方面,“电子教案”、“教学录像”、“参考资源”、“教学课件”等都是要学习的内容,这也是精品课程和MIT OCW建设的重点,但在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做的更好一些,它不仅将教学内容细致地呈现出来,并且还包含“课程内容”要素,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性的归纳。精品课程所包含的13个实例有7个实验实例6个“案例库”,MITOCW的实例没有以模块和要素的形式体现出来,它主要集中在“学生作品”、“参考资源”、“作业”要素中。

学习者参与成分方面,精品课程和MIT OCW相类似,都只包含练习,不包含反馈,可见反馈机制不仅抽象而且还很难找到切入点。评估成分方面,精品课程只包含课程的后测,即教学完成之后所进行的测试。一般集中在“作业练习”、“测试”等模块中。MIT OCW有四门课程包含起点行为测试,集中在先决技能课程中的“测试”,且二者都缺少前测。跟踪活动成分方面,二者都有“参考资料”作为记忆辅助,都没有关于迁移问题的模块或要素。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和MIT OCW都包含大部分的教学策略成分,但MIT OCW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更加注重教学策略。

2.M IT OCW为一个整体,不同课程间融合度高,精品课程过于零散,课程间穿插度低

通过整理统计可得,有4门MIT OCW课程以其他MIT OCW课程作为先决技能,有2门MIT OCW课程的“参考资料”包含其他MIT OCW课程。如“建模与仿真理论”中的“必备知识”为18.03,即“差分方程”课程的代码。可见MIT OCW所有课程就像一张巨大的网,课程间融合度较高,使MIT OCW课程内的网络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应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相比之下,精品课程相对孤立,在选取的3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没有一门涉及其他的精品课程,每门课程就像一个零散的点,彼此间基本没有联系,这样便导致网络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应用。

3.MIT OCW网络教学资源偏向于深度发展,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偏向于广度发展

在选取的40门MIT OCW及3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模块数量见表2,由表可得,精品课程的模块数量明显多于MIT OCW课程的模块数量,这表明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涉及面广,层次多。但站内模块最多为4层超链接,绝大多数为1层超链接,局限于单个服务器内部链接。MIT OCW课程内模块少且简单,但模块内超链接层次多,如“参考资源”模块中多次引用其余网站的网址或其余网络课程的超链接,层次多者达十几层。由此可见,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偏向于广度发展,广且浅。MIT OCW网络教学资源偏向于深度发展,窄却深。

表2 模块数量表

4.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较MIT OCW更加多样化

由表2可得,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中的模块明显多于MIT OCW课程中的模块,这表明精品课程在网络教学资源选取与分类方面更加精细。通过对3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及40门MIT OCW的分析研究可得,精品课程模块中的要素更加细致精确,例如“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等模块。精品课程的“课程简介”模块基本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手段”、“重点、难点”等课程基本性介绍要素,可以让学习者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该模块相类似的MIT OCW课程中的模块为“课程主页”,介绍极其简单,基本只包括“课程特点”、“课程简介”以及主要资源的超链接等要素。

精品课程的 “教学大纲”模块包括 “教学任务”、“学时分配比例”、“考试方案”、“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等要素。MIT OCW课程的“教学大纲”也包含类似的要素,但相比之下,对这些要素的介绍说明要“粗糙”了许多。另外,精品课程包含“实验指导”、“学习方法”等模块,教师们将能想到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要素全部体现在了精品课程中。MIT OCW的网络教学资源设计远远达不到这个程度,其中的模块大多只提出了对学生的要求,例如“参考资源”只给出相关期刊、书籍和网站超链接,“作业练习”等只提出要完成的题目及要求,而具体的学习过程、选用材料及学习方式都由学生自由选择。

5.精品课程非教学性网络资源较多

知道了每天需要多少蛋白质,但怎么把这些数字变成食物呢?其实很简单,因为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相对是固定的,一般而言牛奶每100毫升含蛋白质3克,100克鸡蛋含蛋白质12克,

所谓非教学性网络资源是指对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没有作用或作用有限的网络资源。精品课程中的模块数集中在10个左右,MIT OCW中的模块数集中在6个左右。无论精品课程还是MIT OCW课程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模块基本上只有 “电子教案”、“教学录像”、“参考资源”、“教学课件”、“试题库”、“在线交流”等模块,精品课程中“主持人介绍”、“教学队伍”、“课程评价”、“申请书”、“政策支持”等模块对学生学习及教师应用没有实质性作用,而在这些模块资源上花费过多的财力、物力、人力对学生学习是没有显著效果的。

6.二者学校内部的课程排版风格区别度小,不同学校的课程排版区别度大

由于MIT OCW所有的网络公开课程都属于麻省理工,这就导致MIT OCT课程网页排版类似,包含模块数及模块内的要素区别不大,这样有利也有弊,利端在于学习者可以轻松的掌握内容所在的位置,便于查找。弊端在于没有专业特色,过于枯燥。精品课程也有类似的情况,同一学校的精品课程模块排序及所包含要素类似度大。例如南京大学的“自然地理科学”、“社会调查方法”和“生理学”具有相同的页面,包含相同的9个模块,并且“课程描述”和“课程网站”模块具有相同的要素,课程录像的数量也一样。西南大学的 “语言学导论”、“普通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也具有类似的情况。

不同学校间精品课程的网页样式、模块排序及模块所包含要素区别度较高,不同专业课程的网页风格也各具特色,例如理科类精品课程风格稳重、简朴大方,艺术类精品课程风格绚丽多彩。

7.精品课程与M IT OCW资源均以文字资源为主,但精品课程文字资源形式多样

目前,最常用的网络教学资料类型主要有文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和拓展资源,拓展资源主要包括站外超链接等。由表3可得,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以文字、视频为主,图像、动画为辅。MIT OCW以文字、超链接为主,视频为辅。文字资源是二者的主要资源类型,其又以 Word、PPT、PDF 和网页形式呈现。Word、PPT、PDF 又分为可下载和不可下载。可下载的PPT、Word、PDF文件有利于学生在断网情况下的学习,而在线观看的PPT、Word、PDF文件有利于节约学生的磁盘空间。

表3 网络资源种类表

表4 文字资源表

由表4可得,精品课程文字资源的表现形式较MIT OCW更加丰富,但主要还是以PPT、网页和Word形式为主。MIT OCW较为单一,只有网页形式和PDF形式,其中可下载PDF和在线PDF的总和为61,超过了所选MIT OCW的样本数40,是因为有些课程内既包含可下载的PDF也包含在线的PDF。精品课程的PPT资源主要集中在“教学课件”模块,Word资源主要集中在“授课教案”、“练习题”、“作业”等模块或要素中,网页资源遍布于各模块。MIT OCW的PDF资源主要集中在“讲义”、“作业”、“考试”及“参考资源”等模块或要素中。另外,还有2门精品课程包含脚本网页测试题,如湖南大学“管理学”中的“在线测试”要素。可见精品课程文字资源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8.精品课程视频教学资源过于形式化

每门精品课程都包含“视频授课”模块,但该模块的内容只趋于形式,在37门精品课程中有18门的视频数少于4个,有30门的视频数少于6个,只有西安交通大学的“电子商务概论”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提供了每章节的视频录像。精品课程录像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实时录像和铺助性视频材料。受调查者表示“常看到老师非常拘谨地站在台上,每次从‘我今天讲第几章第几节’开始,缺乏创新,说教味浓重”。

9.M IT COW课程自主学习型网络教学资源多于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作业习题”、“测试题”等模块的主要内容为课后练习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等,学生无需做过多工作就能完成。MIT OCW的“作业”、“考试”等模块内容主要为论文及小组分配任务,问题形式笼统,但需学生自己去查阅书籍,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从学生所利用的资源类型就可看出,MIT OCW评估调查发现,学生使用最多的三种资源是:讲稿(66.7%)、全文阅读材料(44.5%)和课程录像(33.5%)这些都是自主学习中常用到的资料[3]。而精品课程调查发现,学生使用最多的资源类型是讲稿或PPT课件(47.57%),其次是习题及答案(30%),排在第三位的是阅读材料(25%),课程录像的使用排在第四。PPT课件一般为教师讲授的重点,也是考题容易出现的部分,习题及答案则只是知识点的检测,这些资料都偏向于考试内容,并且较容易掌握和完成,对学生掌握知识点有益但无益于学生的自学。另外,“课程录像”集听力、视力于一体,可以直观地看到教师的讲解,而且作为精品课程的一个主要模块,却得不到重视也表明精品课程视频资源过于形式化等问题。

三、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精品课程与MIT OCW对比分析的九条特点可得,精品课程与MIT OCW各具优缺点,精品课程在资源的丰富程度、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上比OCW优越。OCW在理论基础、课程间共享、资源的深度方面更胜一筹。通过文献阅读与理解,将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总结为以下三点:

1.精品课程缺少“共享”的精神,无法有效融合

精品课程从网络教学资源模块的排列整合及资源的种类都要优越于MIT OCW课程,最大的不足就是课程间共享程度太低。由于版权问题,部分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只应用于自己学校甚至自己专业的学生学习,没有共享到网络供其他学校、学生参考借鉴,更不用说让其他的精品课程引用。精品课程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其中的网络教学资源却得不到有效应用则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课程间无法有效融合,也降低了精品课程自身的深度。

2.创建者目的和目标人群的不同使精品课程缺少竞争力

精品课程是开放课程的一种形式,是教育部的“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终身学习的重要举措。能申请下来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将会为个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耀人的荣誉也是学校的骄傲,但当这些全部得到以后,课程设计者便减少了以前的动力,在精品课程的维护和更新中停滞不前。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国内“精品课”更像是老师们用来参加比赛的优质课程,第一要义更像是为了获奖,而非传授知识。这样便会导致课程设计者死板地按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设计课程,但又不按照评审指标的要求去更新维护精品课程,从而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非教学性网络资源中去,却“冷淡”地对待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资源。例如“视频录像”是评审指标“教学效果”中的一个标准,要求三年内将全程录像上传,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知完成这一任务的精品课程寥寥无几。

MIT OCW课程采用教师“自愿参与”的原则,高校对OCW的内容没有严格的标准,开放什么内容、开放多少基本由教师自己决定,并且没有很高的补助和荣耀,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因此MIT OCW没有过多的非教学性资源,并且视频资源的制作、选择、利用也相对自由,课程设计者会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制作选用一些学习者喜欢,对学习有帮助的网络教学资源。

另外,MIT OCW 的使用者中16%是教师,31%是学生,48%是自学者,也就是说MIT OCW的使用者一半来自学校之外。而精品课程的访问者基本上是高校师生,并且只在教师中的知晓率比较高,因为从2003年开始,每年各高校教务处都要组织教师申报精品课程。但精品课程在学生中的知晓率相对较低,只有一半的学生访问过精品课程网站,而且访问频率也相当低。因此,精品课程其实失去了大部分的学习者。

3.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偏离教学性质

通过上述的对比分析也可以看出,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模块较多,但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无外乎 “电子教案”、“教学录像”、“参考资源”、“教学课件”、“试题库”、“在线交流”等几个模块,而其余的模块都是形式资源。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精品课程,主要目的是“以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国际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4]所以,精品课程中很多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偏离了建设目的,成为没有实际意义的展览性资源。

4.精品课程缺乏“非正式学习”资源

所谓“非正式学习”是相对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识的学习形式,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如沙龙、读书、聚会、打球等。“非正式学习”是自由选择的学习,它具有自由选择性、任务驱使性、参与性等特点。1996年,美国劳动力统计局(BLS)报告提到,人们学到的关于他们工作的知识中,70%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可见“非正式学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5]

我国教育一直以来倾向于“填鸭式”教学,对“非正式学习”的领域研究几乎无人涉足。MIT OCW在“非正式学习”资源方面虽然没有进行正规的规划区分,但已有“非正式学习”的雏形。 “作业”、“练习”、“考试”等以开放性的测试较多,只提出要完成的任务及要求,并要求多以课程论文的形式呈现,这便要求学习者在非学习时间自主查阅更多的资料,在“讨论区”与同学教师进行更多的交流,符合了非正式学习 “选择性”、“任务驱使性”和“参与性”的特点。

四、思考建议

由上述原因分析可得,造成精品课程与MIT OCW差距的原因主要是精品课程缺少“共享”的精神,精品课程建设者出发点背离教学本质,存在过多对学习作用不大甚至没有作用的资源,缺乏“非正式学习”资源等。在文献研究及个人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部门与专业人员合作,提高精品课程的共享性与知名度

由上述分析可得精品课程从网络教学资源模块的排列整合及资源的种类都要优越于MIT OCW课程,最大的不足就是课程间共享程度太低。要突破这个瓶颈并非易事,也非一时之事。

根据个人理解首先政府部门应在专业人员的协作下制定精品课程条例,强制将所有精品课程共享。像MIT OCW那样将所有课程全部索引到一个网站,为每个课程提供一个代码,并且其他课程可以在保证保护产权的基础上无条件使用。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部分精品课程负责人不想将自己的劳动成果贡献出来,一个课程不共享其他课程也会有效仿者,这样慢慢就会进入一个死循环。

第二步是精品课程学习从小抓起。现在的大部分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在中学或高中才接触到计算机,并且最开始学到的仅仅是简单的电脑办公软件功能和庞大的游戏娱乐功能,所以即使电脑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辅助工具,可现在的大学生对它的应用仍然存在很大误区。所以要在小学或中学建立一个与精品课程相类似的网络公开课程,并强制使用。这样当他们进入大学后,利用精品课程学习便成了一件平常事。

第三步是在建设精品课程时加强对理论基础的研究,提高自身作用。在对比分析时可以看出,即使精品课程拥有足够的模块、丰富的资源,可还是没有MIT OCW更具有理论基础。所以课程建设队伍应加入专业人员进行模块及要素的设计。

2.提高规范建设者素质,加强对精品课程运行维护的监督

教育大计,重在教师。教师应端正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它不是赚钱的渠道,更不是扬名的工具,而是一个造福广大师生的平台。精品课程评审过后就应发挥它的作用,更应按照评审和指标所规定的去运行维护精品课程。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精品课程运行维护的监督。

3.建设者与评审专家应多关注“教学性”网络教学资源

资源多并不一定就对学习者有帮助,有用的资源才是学习者想要的。精品课程资源丰富,可真正对师生有用的无外乎就四五个模块。建设者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性”网络资源上,如“授课教案”、“PPT课件”、“作业习题”、“视频”等。 像“主持人介绍”、“教学队伍”、“课程评价”、“申请书”、“政策支持”等仅仅是教师成果展览平台,对学生学习没多大作用。另外,评审者也应制定与广大师生利益相符合的标准,在评审指标中多加入“教学性”资源的指标与分值,在评审时对“教学性”网络资源严格要求。

值得庆幸的是教育部已经察觉精品课程的此类弊端,并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启动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不仅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数千门大学课程,同时还将为所有本科专业制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不达标的专业将被停止招生。

4.将“非正式学习”逐渐引入精品课程

人们所获得的知识有70%~80%是通过 “非正式学习”所获得的,可见“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精品课程中的“讨论区”模块属于“非正式学习”,但据统计“讨论区”的应用几乎为零。所以应逐渐将“非正式学习”引入精品课程,根据“非正式”学习的特征与精品课程的特点“讨论区”与“作业”两个模块是最容易引入“非正式学习”的,并可结合为图1所示模型。“作业”根据任务驱使,可自由选择“讨论区”为完成方式,然后“作业”、“讨论区”根据任务驱使促使学习者做出自由选择,如果感觉已达到标准则完成任务,如果没有则学习者将选择的内容反馈回 “作业”和“讨论区”,根据任务驱使进行新一轮的选择,直至任务完成。所以根据分析可以看出“作业”与“讨论区”是具有“非正式学习”特征的两个模块,也是最容易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的两个模块。

[1]W.迪克 L.凯瑞 D.凯瑞.系统化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2.

[2]W.迪克 L.凯瑞 D.凯瑞.系统化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1.

[3][4][5]王爱华,汪琼.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课程共享利用的对比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6):16-21.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EB].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193&infoid=13676.

[7]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54.

G250.73

A

1673-8454(2012)05-0006-06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高校精品课程的有效应用研究”(课题编号:J09W L07)的成果之一。

(编辑:杨馥红)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者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河南省高校篮球精品课程建设长效运行机制研究①
党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以南宁市委党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高校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技术的研究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网建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