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实景听力材料进行课堂英语听力教学的研究

2012-10-27 08:01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实景二语英语听力

潘 耕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运用实景听力材料进行课堂英语听力教学的研究

潘 耕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本文旨在研究如何有效地在高中课堂中使用实景听力材料进行听力教学。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1)实景听力材料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水平;(2)如何在课堂上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听懂超出其听力水平的实景听力材料,并从中获益。为了达到以上的研究目的,笔者设计了两个基于同一篇实景听力材料的听力练习,分别对两个高中一年级的班级使用,并分发两组问卷调查,通过比较两组不同的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高中课堂;英语学习;实景听力材料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使用实景听力材料进行课堂二语听力教学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的二语教学方法(Underwood,1989;Ur,1996:Field,2002)。Field(2002)认为实景听力材料能够为二语学习者提供一种语言的自然节奏感,使其能够在二语课堂上感受到真实的语言环境,因此他认为应该在二语课堂中使用实景听力材料进行听力教学。Underwood(1989) 则指出,目前二语课堂上广泛使用的非实景听力材料往往具有“节奏感不自然”,“发音过分清晰”,以及“人工制造的话题”等特点,而这些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使他们认为这些材料就是真实环境下的英语听力。因此,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真实听力情境的时候(比如,与外教交流),必然会遇到想当大的困难,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困惑。

本论文旨在回答如下三个问题:

(1)对于我国的高中英语学习者而言,如何通过设计恰当的听力材料使他们能够适应超出其听力水平的实景听力材料。

(2)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师生对于英语听力的态度和看法。

(3)目前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现行的方式对于学生提高英语听力能力有多大的帮助。

本论文的写作意义主要在于如下两点:首先,虽然已有诸多相关学术著作探讨在英语二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实景听力材料的问题,但是极少是涉及我国高中英语教学这一背景的。其次,尽管主流理论一致认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实景听力材料的必要性,如何恰当地在课堂上使用这些材料以及围绕这些材料具体如何组织课堂活动,以使实景听力材料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不致于产生负面的影响等问题仍然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因此本文对于解决如何在我国高中的英语课堂上使用实景听力材料这一实际操作性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在英语二语教学中,听力在过去被视为是一种“二级技能”(secondary skill),即一种培养其他语言技能(说、读、写等)的方式,而非目的本身。这种情况直至上世纪60年代开始得到改观,彼时一些二语教育家和学者开始意识到听力这一技能的重要性并且开始进行如何提高二语听力的相关研究。从那时起,听力在英语课堂上的地位变得日益重要。而另外一个重要的话题也应运而生:实景听力材料的使用。

如何在英语二语课堂上使用实景听力材料从上世纪 70年代早期开始就已经被讨论(Underwood,1989)。主流理论基本上一致认为实景材料对于发展二语学习者在真实语言环境下的听力技能十分必要(例如,Underwood,1989; Ur,1996;Harmer,2007等)。而其中的主要理论分歧在于如何界定听力材料的“实景性”,以及如何解决实景听力材料可能导致的问题。

Ur(1996)指出,二语教学中的听力教学的目的应当是使学生能够适应真实语言环境下的听力需求。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真实语言环境下的听力,以及它对于英语二语教学方法上的启示。

很多相关学术著作对于真实语言环境下的听力都有论述。例如,Underwood(1989)认为,二语学习者听力上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识别语流中的重音,语调等变化。她同时指出,一个英语二语学习者很容易遇到英语中的一些陌生的、不能识别的发音。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是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整体理解话语的内容,而不是拘泥于这些无法识别的发音本身。她还指出英语口语的另外一个特征是语调和重音。二语学习者应该意识到,英文单词在语流中的重音变化和它们作为单词的发音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说话者强调的单词会被重读。

Underwood的研究为我们在二语课堂上组织有效的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她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光是教学生识别单词的发音是不够的。过分拘泥于单词的发音练习往往会导致负面的学习效果。由于单词在语流中的发音跟它们的个别发音往往大不相同,英语二语学习者会频繁地在真实听力环境中遇到无法识别词汇发音的问题,尽管有些词汇是属于他们已经掌握的,能够在发音清晰的情况下被识别的。这是阻碍英语二语学习者听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克服难以识别的发音所带来的问题,教师应该训练学生从上下文中已知的内容猜测词义的能力。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bottom-up processing & top-down interpretation)是两个在二语习得中被广泛提及的概念。自下而上的认知模式遵从一种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信息的接收者接收单个发音,然后将这些声音进行解析以获取其中的信息;而自上而下的认知模式则强调运用信息接收者原有的知识来解析所听到的声音。正如Anderson 和Lynch (1998)所比喻的,在自下而上认知模式中,信息的接收者扮演的是“录音机”的角色,而在自上而下的认知模式中,信息的接收者扮演的是“构建者”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语二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激活他们的自上而下认知模式。换句话说,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猜测理解听力材料的整体含义,而不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辨别所听到的单词上。

上文已经讨论过,在真实生活的听力情境中,信息的接收者往往不能成功处理所有的信息,因此为了避免交流的中断,信息的接收者需要具备应对缺失的那部分信息内容的能力。Ur(1984)指出,一个高效的信息接收者总是对即将听到的信息有一个基本的预测,并且总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听。信息接收者的预测和目的性正是处理缺失信息的有效手段。对于那些听力能力远未达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水平的英语二语学习者而言,他们的主要问题在于往往试图听懂一段听力材料中的所有信息,而非抓住关键信息。在我国的英语课堂听力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把听懂所有内容作为听力成功的标志。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听的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且由于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辨别单个词的发音上,学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整体把握听力文本的大意以及预测即将听到的内容,导致听力理解的失败甚至整体崩盘。这是目前我国英语课堂听力教学的一大误区。

三、实验过程和结果

为了探索在英语课堂上使用实景材料以打破这一误区的可行性,笔者设计了一个实验。该实验在台州市某中学开展。笔者选取了该中学高一年级两个班共 116名学生以及22名英语教师作为实验对象。该实验由两个阶段组成。在第一阶段,被选取的教师和学生分别填写一份关于目前英语听力教学的问卷,该问卷的目的旨在调查师生对当前英语听力教学的效果的看法和意见建议,以及他们对使用实景听力材料进行英语听力教学的看法。第二阶段涉及一个针对学生的听力活动。116名学生被分成AB两组,A组(实验组)被要求完成一篇实景听力材料,在听材料之前先做一份听前练习;B组(对比组)完成同一篇听力材料,只是没有听前练习,取而代之的是一篇填空练习。在完成听力练习之后,两个组都被要求完成一份问卷,以调查他们对这个听力活动的感受。

本实验所用的实景听力材料选自美国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中的一个片段。该片段涉及四个人的对话,其难度超出实验对象的英语听力水平。AB两组学生都播放两遍材料。A组学生在播放听力前先完成一个听前活动,包括一张从该片段中截取的图片(Howard正在打电话),以及几个小组讨论的问题。这个听前活动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听材料之前能够预测这篇听力材料的内容。而 B组没有听前活动,直接听对话,并且在第一遍听力的时候完成一个文本内容的填空。设计这一听力练习的目的是指引学生专注于文本本身的文字内容,并观察这一行为是否会影响他们对文本整体内容的理解效果。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笔者基本验证了前文设置的几个研究问题。然而,实验结果同时显示了几点意料之外的发现。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调查师生都认为英语课堂上应该教授听力,并且一致认为在英语课堂上应该使用实景听力材料。不过亦有相当一部分师生认为实景听力材料的难度过大,在实际操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一结果说明当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师生对实景听力材料的使用比较认可,同时又持相当大的保留意见。

在听力效果层面上,这个对比实验得出了较为正面的数据。通过对AB两组实验数据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A组的表现要明显优于B组。图1和图2分别显示,无论是从整体分值还是从单题的得分来看,A组都明显超过了B组。

图1 A组在整体得分上优于B组

图2 A组绝大部分的题目得分都优于B组

从这两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听前问题的设置确实有助于学习者理解超出自身语言水平的听力材料。这一结果也验证了Ur等学者关于听前预测和猜想有助于提高对听力内容理解的理论。

四、结论

本论文旨在探索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听力教学的现状,并且尝试建立一个在英语课堂上使用实景听力材料进行听力教学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实验数据显示,目前高中英语课堂中使用的听力材料与现实语言情境中的听力环境有较大差异,师生对使用实景听力材料的需求比较迫切,而又对使用实景听力材料的具体操作方式比较困惑。这就为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实施一套行之有效的依托实景听力材料的教学模式提供了需求性支持。

本论文同时在中国的高中课堂这一具体背景下印证了一些现有的相关理论。实验结果表明,事先使听者了解听力材料的话题,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听力内容。

当然,本论文也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比如,本论文的两个实验小组的分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两组的英语语言能力并不能保证完全一致,这一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另外,教师的样本过小,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问卷调查的代表性。这些不足之处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发展和完善。

[1] Field, J.(2002).The changing face of listening.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Harmer, J.(2007a).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4thed.).Harlow: Longman.

[3] Underwood, M.(1989).Teaching listening.New York: Longman.

[4] Ur, P.(1996).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633.41

A

1008-7427(2012)03-0146-02

2012-01-04

猜你喜欢
实景二语英语听力
趣味英语听力 How to Live a Greener Life
金湖县创新“实景式”培训 提升精准执法水平
趣味英语听力:How to Live a Greener Life
趣味英语听力Smart Home Devices◎
趣味英语听力:Top 7 Most Common Types of Bread
数字博物馆 线上实景游
论山水实景剧与山水实景演出的区别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