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科技创新撬动园区跨越发展

2012-11-02 01:48高欣萱
当代贵州 2012年30期
关键词:高新区贵阳服务中心

文 Ⅰ高欣萱

高新区科技创新撬动园区跨越发展

文 Ⅰ高欣萱

目前高新区拥有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73家,其中国家级中心5家、省级中心40家。

创新孵化打造科技创新引擎

“2002年,贵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让我们从无到有;2006年,创业服务中心又一次让我们从弱小到强大。”致力于中央空调节能研究与开发的汇通华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小兵说。

“2006年,我们的产值不到10万元,2011年的产值已经超过4000万元,预计今年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贵州中科风景园林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朝雄谈起自己在贵阳国家高新区的创业历程,频频提到创业服务中心。“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就没有中科园林的今天。”杨朝雄坦言道。

据悉,贵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为创业企业、科技创业者提供创业场地、创业指导、创新服务和投融资服务,与企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成为贵阳市乃至贵州省最具创新活力、充满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要素聚集的科技创业基地。目前,创业服务中心拥有贵阳火炬软件园、创业大厦、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标准厂房及科技大厦等企业孵化场地。

通过创业服务中心的孵化培育,汇通华城、成智重工、朗玛信息、世纪恒通、中科园林等企业脱颖而出。“截至目前,我们累计拥有留学生创业企业30家,博士创办企业35家,大学生创业企业245家。”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主任李景介绍道。

“创业服务中心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 被认定为省级‘ 科技人才培育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李景说。

做好培育孵化科技企业的同时,高新区坚持“两条腿”走路,围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招商,大力聚集科技型企业,形成科技企业助推园区跨越发展的良好格局。

政企联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作为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突出代表,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为神州系列飞船提供了涉及多种系列数百种关键产品,多种产品还填补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技术空白。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林泉电机长期以来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对自主创新的不断追求。据该公司有关人士透露,在高新区的帮助和服务下,仅去年林泉电机就申报了23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9件,实用新型专利14件。

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支持企业产业结构升级,高新区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发展环境,为企业提供针对性、专业性的知识产权及人才服务,组织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对企业实行贴身专利申请服务,不断帮助企业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运用能力。

贵阳国家高新区千方百计,力争将其打造成为贵州创新创业人才最密集的人才特区。图为位于贵阳国家高新区白鹭湖畔的贵阳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贵阳国家高新区供图)

据悉,今年上半年,高新区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26.90%,授权量同比增长163.86%。专利申请量的大幅提升有力推动了该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高新区在园区聚集了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阳国际生物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公共实验室、国家质检总局四个国检中心等一批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目前该区拥有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73家,其中国家级中心5家、省级中心40家。

“众人拾柴火焰高。”高新区以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为核心,联合中小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组建了“锂离子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合作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走进高新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贵州科学院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基地的12栋厂房格外显眼。

高新区在与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园,共建大学产学研基地、大学产业化项目示范基地的同时,加强与贵州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能力。

据了解,贵州科学院是贵州省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科研机构,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及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为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出一批成熟的科技成果,培育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在高新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开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基地。

“项目建成达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6.8亿元,年利润6300万元。”贵州科学院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基地负责人信心十足地表示,依托贵州科学院的科研优势,力争通过3至5年的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开发——中试开发——产业示范——辐射带动”创新链,建设贵州省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摇篮”。

据悉,目前已经有贵州航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省工程复合材料中心、贵州绿水青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项目入驻贵州科学院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基地。“公司现有机加能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所以我们在该基地租用2160平方米厂房进行航空发动机用环件机加生产线的建设。”航宇科技副总经理刘朝辉表示,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形成年加工1万吨航空发动机用环件的生产能力,可新增销售收入8000万元,利税1200万元。

人才高地科技创新源泉涌动

“公司对人才的渴求一直非常大。”高新区一位企业老总表示。

不管是研究中心、产业联盟,还是知识产权,都离不开人才这个主体。高新区借助《关于在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人才特区的意见》出台的契机,全力以赴打造全省人才聚集高地。

根据《意见》规定,“两院”院士创办企业,给予不少于500万元的启动资金,3年内免费提供不少于5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和不少于200平方米的住房公寓;博士研究生创办企业,给予不少于50万元的启动资金,3年内免费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和不少于100平方米的住房公寓……

“《意见》的出台无疑为有梦想、想创业,但又缺少初期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同时也为高新区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孵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这对于高新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来说,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高新区科技创新促进局局长周若平表示,“在《意见》的磁力作用下,今年已有美国、德国及国内知名学府63余位博士、40余位硕士到高新区创新创业。”

在这个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时代,高新区采取“项目+资本+人才”、“职位+年薪+股份”、“柔性引才+绿色通道”等特别方式,成功引进以美国归国博士季泳为核心的LED蓝宝石材料研发团队、以中组部“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高潮为核心的共聚焦显微镜研发团队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团队。并且,将眼光瞄向了院士级的泰斗人物,成功柔性引进了张泽、孔祥复、杜善义、马克俭、马洪琪、梁维燕、黄煦涛等8位院士,帮助辖区内高成长、技术优势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按照规划,5年内,高新区计划引进10支左右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0支左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1000名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力争把高新区建成贵州创新创业人才最密集、成果最丰富的人才特区。

金融创新产业与资本无缝对接

近日,坐落于高新区金阳科技产业园的“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园”成为众多媒体的聚焦点。在这里,高新区将打造“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产业与资本无缝对接”的发展环境,通过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加上金融的力量助推科技企业实现大跨越、大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离开金融,再多再好的技术创新不过是实验室里的一个实验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高新区深知金融的重要性,不断创新渠道,构建强大的金融支持平台,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来推动企业项目和优势产业的发展。

为解决科技创新所需资金,高新区与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共同建立了“科技合作计划”,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与国开行合作创立“四台一会”贷款模式,共同搭建规模为10亿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平台,并于去年11月正式建立并启动了联保机制,为贷款企业争取更大贷款额度创造了有利条件;与省风投共同成立了贵阳高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了贵阳高新创业投资基金,帮助解决科技企业发展资金问题;积极争取科技部、证监会支持,安排资金扶持园区企业申报“新三板”挂牌。

(作者单位:贵阳国家高新区 责任编辑/张玲玉)

猜你喜欢
高新区贵阳服务中心
队旗在党群服务中心飘扬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中证法律服务中心调解程序知多少
遂宁高新区
股东大会知多少
广东新认定6家省级高新区
纠纷调解知多少
高速通到我的家
找朋友
四川新增7个省级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