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与东盟深化教育合作

2012-11-02 01:48付松文媛
当代贵州 2012年30期
关键词:贵州大学东盟国家交流

文 Ⅰ本刊记者 付松 图Ⅰ本刊记者 文媛

贵州与东盟深化教育合作

文 Ⅰ本刊记者 付松 图Ⅰ本刊记者 文媛

利用“交流周”平台,贵州省高教事业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与东盟及世界各国展开交流合作,办学空间得以迅速拓展,国际化进程加快,高教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2012年9月17日上午,由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市隆重开幕。图为开幕式现场。

9月17日,由教育部、贵州省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市隆重开幕。

本届“交流周”以“开放创新与务实合作”为主题,力求进一步增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加强双方交流与合作。

筑牢开放平台:交流周助推高校成长

“我很感谢中国政府给我们提供来中国学习的机会,感谢中国政府、贵州大学对我们东盟留学生的关心和培养;同时,也很感谢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给我们中国-东盟学生们搭建了桥梁,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来自老挝的贵州大学法学院2009级法学专业本科留学生赛木安说。

得益于“交流周”搭建的交流合作平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赛木安一样,跨越山与海的阻隔,到异国求学。他们不仅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前程广阔,也在国际视野拓展和跨文化体验中增长见识、丰富人生。

2008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语言教学、人力资源培训、青少年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密切合作,共同发表了《贵阳声明》,签署了130多份合作协议,建立了“中国-东盟教育信息网”,实施了学生流动计划,中国高校开齐了所有东盟成员国语言专业,向东盟派遣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近5000人,为东盟培养汉语老师近万人次。

随着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赴对方留学人数持续增加。截止到2011年底,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突破5万人,中国在东盟国家的留学人员已超过10万人,率先实现“双十万计划”。目前,中国已与泰国(2007年)和越南(2009年)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并正与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积极探讨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的可能性。

加强教育合作,将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构筑本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民意和智力基础。

利用“交流周”平台,贵州省高教事业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与东盟及世界各国展开交流合作,办学空间得以迅速拓展,国际化进程加快,高教整体水平明显提升。通过连续主办“交流周”活动,不仅积累了与东南亚各国进行国际教育合作的丰富经验,更以教育的交流与开放为突破,吸引了教育文化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亲身参与。

伴随中国与东盟十国在教育领域不断拓展交流与合作,贵州迈出教育大开放的步伐。贵州大学连续三届承办“交流周”,2008年以来,贵州大学先后与东盟国家的40多所高校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并被国家纳入政府奖学金项目学校,成为中国10个教育援外基地之一。

连续4年,贵州省全面深化与东盟和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快速推动高校国际化进程,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省内其他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亦蓬勃展开,包括与东盟国家高校互派学生、教师交流、学术合作等。

2011年,贵州省教育厅出台文件要求省内高校率先扩大开放。全省高校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外开放、高校率先”的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和一系列务实举措,积极开展相关平台建设。

2011年,贵州大学获准设立“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中国-东盟学术论坛基地”。

2012年6月,贵州省获外交部、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成为首批10个教育培训中心的承办单位之一,该中心的设立将进一步深化贵州与东盟间在教育、文化领域的交流,有助于提升贵州教育在东盟的影响力。

力求务实创新:多领域展开广泛合作

第五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以“开放创新、务实合作”为主题,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广泛性、代表性、实效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从大学校长论坛到医学教育、职业教育论坛,从旅游产业发展暨旅游人才培养论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到自由贸易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研讨会,“交流周”活动向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领域方向扩展延伸。由此,“交流周”产生更多创新务实的议题。

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人才培养论坛。中国与东盟同属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长期以来保持着睦邻友好的交往传统和合作关系。贵州将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各国的务实合作,积极探讨双方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人才培养方面交流合作的新方式、新途径,丰富交流合作内涵,实现合作共进、互利共赢。

医学教育论坛。以“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迎接健康服务新挑战”为主题,与会嘉宾围绕“现代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现代医学院教育与现代卫生服务”等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分享医学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研发成果,共同探索现代医学教育发展方向,促进医学教育与卫生服务。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中国自1991年与东盟交流以来,21年间中国和东盟经历了从开启对话到合作关系的不平凡时期。2011年温家宝总理在巴厘岛为“中国—东盟中心”揭牌后,中国与东盟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不仅加深了东盟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开启了中国了解他国文化的窗口。

自由贸易区商务人才培养论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成立以后,双方市场出口均有50%左右的增长,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投资增长、经济融合加深,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随着中国和东盟在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不断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和东盟国家对自贸区的教育培训和人才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增强。

职业教育论坛。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职业教育交流,在促进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的职业院校与东盟国家高校之间的合作的同时,必将有力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国的高职院校应充分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和规则的研究与制定,构建严格的国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展望美好未来:全方位实现共赢发展

1991年,中国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

2003年,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

在2012年的“交流周”开幕式上,副省长谢庆生在主旨演讲中明确提出,今后,贵州将以更加宽广的眼界和思路,与中国的各个省区共同携手,集聚各方优势资源,推动包括教育在内的更多领域对外开放,将“交流周”办成一个促进交流、加强合作、讲求实效、实现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竭力为双方深化交流合作创造条件。加快推进贵阳至广州、昆明、长沙、成都、重庆等快速铁路和贵阳至广州高速公路建设,打通中国到东盟各国的快速通道,缩短双方的时空距离,为中国与东盟开展包括教育在内的全方位合作提供便利和广阔空间。

2012年9月17日下午,第五届中国—东盟美食文化节在贵州大学举行,图为贵州大学柬埔寨留学生正在制作美食。

竭力整合各方面资源参与交流合作。以“交流周”作为支撑平台,进一步整合中国各省区、贵州省以及东盟各国的高等院校的资源,广泛参与、博采众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加强人文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育、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将“交流周”打造成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的重要平台,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竭力履行每届“交流周”所签署的协议内容。每届交流周活动,与会代表本着积极、务实的精神,就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探讨,形成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合作协议。贵州将本着诚实守信、讲求实效的原则,积极提供良好条件和配套服务,促进相关合作协议的落实。

竭力拓展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创新“交流周”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拓宽合作渠道,深化务实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在促进双方人文交流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以及经济贸易合作。

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说:“我们将大力营造干事创业、人尽其才的发展环境,全面深化与东盟的合作,为中国与东盟友好交流注入新的实质内容。”

(责任编辑/戴 聪)

猜你喜欢
贵州大学东盟国家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谢以家绘画作品欣赏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档案见证贵州大学百年文脉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百年贵大生生不息
俄将加强同东盟国家军事合作
东盟两次危机全靠中国伸援手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