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临潼区出土2200年前人龋病研究

2012-11-05 14:43补蔚萍邵金陵朱文晶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龋病磨牙龋齿

补蔚萍,邵金陵,陈 靓,朱文晶

(陕西西安:1.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710032;2.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710069)

龋病是全新世以来考古遗址中出土的人类常见的牙齿疾病[1]。此次研究的标本取自关中东部地区发现的大规模普通人群墓葬群,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人群的牙齿龋患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当时普通人群龋病流行的一般情况,并了解中国古人龋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为认识人类牙齿进化过程中龋病的总体特点及规律提供相关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标本选自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的屈家墓葬群和湾李家墓葬群,现保存于西安市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共有颅骨61例,计999个牙齿,均为恒牙。排除因存留证据不足无法判定性别的颅骨17例,另有1例女性颅骨因牙齿无存而排除。共有43例,802个牙齿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6例,女性17例。将43例具有年龄标识的颅骨按人类体质学标准[2]分为4组:23岁以下年龄组,24~35岁年龄组,36~55岁年龄组及56岁以上年龄组(表1)。

1.2 研究方法

龋患分类参照 Metress和 Conway[3]所定义的标准,龋患的发病部位分为近中邻面、远中邻面、颊面、舌面、牙合面、根面(颈部)及不明确(残根、残冠等整个牙冠受累的牙齿因龋患在牙面上的初始部位不明确,将其归人龋患部位“不明确”)。龋病的龋损程度参照《牙体牙髓病学》(3版),分为浅龋,中龋,深龋,深龋已穿髓,残冠残根等。描述龋病的发生情况使用患龋率、龋均[5]等指标。由同一研究者采用同一诊断标准,观察每一个体的患龋情况,并详细记录999个牙齿的龋病情况。本研究已经拍摄所有相关标本的照片,由相关教授专家和课题组一同分析讨论,并和西北大学专家以及课题组人员一同观察讨论得出结论,确保结果真实可信。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算总患龋率,不同年龄组的患龋率,另外计算总龋齿率,不同年龄组,不同牙面部位,不同年龄组龋患程度及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的龋齿率,并对各组研究对象患龋率和龋齿率的差异进行检验和Kruskal Wallis Test非参数检验,检验水准α =0.05。

2 结果

2.1 龋病的流行情况

在全部61例颅骨中,患龋人数达43例,占总观察标本数的70.49%;总牙数共999个,患龋牙数有199个,龋齿率为19.92%,总龋均为3.26。

2.2 龋病与年龄的关系

在43例标本总患龋率为79.07%,802个牙齿总龋齿率21.20%,龋均为3.95;23岁以下组患龋率最低,24~35岁组患龋率迅速升高,36~55岁组患龋率略低于前一组,56岁以上组患龋率最高,不同年龄组间患龋率和龋齿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2)。

2.3 龋病与性别的关系

43例不同年龄组中男性和女性的龋齿率分别为23.05%和17.93%,不同年龄组内男性和女性龋齿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3)。

表3 龋病与性别的关系

2.4 龋病的程度

不同年龄组龋齿的龋损程度分别不同,占总患龋牙数浅龋(43个)为25.29%;中龋(30个)为17.65%;深龋(33 个)为 19.41%;深龋已穿髓(41个)为24.12%。不同年龄组间龋患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4)。170个患龋牙齿中有73个患有根尖周病,表现为明显的牙齿根尖周牙槽骨吸收,有甚者已穿过唇颊侧骨壁。该批标本的骨质鉴定,已经由西北大学专家教授及其考古组详细进行,有相对明确的鉴定结果。研究过程中,已经将地下改变对骨质的影响尽可能的排除,对数据结果影响可忽略。

表4 龋病的程度

2.5 龋患的牙位分布

不同牙位龋病的发生情况不同,龋齿率从高到底依次顺序为:下颌第三磨牙﹥上颌第三磨牙﹥下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二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由此可见,牙位越靠后越易患龋;上颌前牙的龋齿率大于下颌前牙。上颌牙齿的总龋齿率高于下颌,分别为20.16%和19.69%,上颌和下颌不同牙位之间龋齿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5)。

2.6 龋患的牙面分布

残根、残冠等整个牙冠受累的牙齿因龋患在牙面上的初始部位不明确,将其纳入龋患部位“不明确”;由高到低易患龋部位依次为:牙齿根面(颈部)﹥邻面﹥咬合面﹥唇颊面﹥舌腭面。牙根面(颈部)龋患占总患龋牙面数的37.15%;其次为邻面龋,占35.37%;舌腭面龋患最少,占0.03%。龋患的不同牙面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6)。

表5 龋患的牙位分布

表6 龋患的牙面分布

2.7 剔牙痕迹

本研究发现颅骨07XLQ-M678上颌B5颊侧根上1/3处出现似剔牙痕迹(图1)。在国内外考古遗址出土的牙齿化石中剔牙痕迹都有发现,Bermudez de Castro等对中、更新世纪西班牙人群的牙齿邻面观察发现了磨耗沟槽,由此推测当时古人用纤维状物作“牙签”剔牙[6-7],西山遗址先民的牙齿[8]和安阳辉县殷商时期的牙齿[9]也发现有“剔牙”痕迹。

图1 07XLQ-M678左侧上颌第二前磨牙剔牙痕迹

3 讨论

牙齿是人体组织中最硬的组织,保存过程中牙齿形态特征受自然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很小,并且具有明显的群体分布差异,作为人类遗骸的重要组成部分,牙齿承载了人类生存、环境、饮食、文化、行为等多方面的信息[10]。参考2200多年前秦初寿命类相关文献,证明古人儿童夭折或老年人尸体保存条件不好,可知中青年人群是当时社会的主体,所以本实验以中青年人群牙齿标本为研究代表。本研究对象为2200年前普通平民人群,将其与韩迎星等[11]对2200年前劳工人群的龋病流行情况进行横断面观察,发现劳工患龋率为47.12%,龋齿率为6.36%;普通平民患龋率为70.49%,龋齿率为19.92%。这可能是因为普通平民的工作生活状况相对较好,日常消耗含糖量较高的食物较多,导致易患龋齿。研究还发现,当时平民龋患牙位分布的特点是第三磨牙的患龋率比第二磨牙和第一磨牙高,而劳工则是第二磨牙的患龋率最高。造成第三磨牙龋齿率高的原因可能是第三磨牙样本量较少,尚不能准确反映牙位分布情况。在龋患的牙面分布中,平民的牙根面(颈部)龋患最多;而劳工则以邻面龋居多。

纵向观察发现,Moore和Corbett狩猎时期(公元前8000~7000年)人群患龋率为1.3%,半坡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距今约6000年左右)人群龋齿率为2.85%[12],甘肃礼县西山农牧兼营的混合经济时期(距今约2200~2000年)人群的龋病罹患率为10.7%[8],西安唐代 (距今约1300~1100年)人群龋齿率为14.58%[13]。本研究对象为陕西西安市战国中期至先秦时期(距今约2300~2200年)高于上述报道结果,其龋齿率为19.92%,低于我国现代人龋齿率(65.02%)[4]。由此可发现,龋病的发生发展随着人类不断进化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增高,特别是由于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精细食物消耗量增加导致龋齿率逐步提高。

在所有研究对象中第三磨牙龋齿率最高,其后依次为第二磨牙和第一磨牙,这与新石器时代人群[12]、甘肃礼县西山遗址早期秦人[8]的一致,现代人群[4]中则是第一磨牙的患龋率最高。本研究中所有牙齿龋患牙面的分布与唐代人群是一致的,即牙齿根面(颈部)最多见。对比国内外各时期可发现,新石器时期人群的牙合面龋最多,甘肃礼县西山遗址发病部位以邻面龋居多,10世纪的克罗地亚[14]、12 世纪的法国[15]、13 世纪的拜占庭[16]以及16世纪的朝鲜国[17]人群龋病多为邻面龋,而现代人则以牙合面龋居多。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①古时饮食多为硬质食物,牙齿邻面因咀嚼此类食物而磨损较为严重,由细菌形成的牙菌斑被较快的磨平,所以邻牙合面较难形成龋齿[14,16-17]。由于牙合面牙体结构基本消失,邻接关系破坏,牙体颈部、根面龋病易患[15];②2200多年前人类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主要的食物是谷物类粮食,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牙菌斑侵害的时间较长,龋损程度较深。此外,在牙齿完好的研究标本中发现一处剔牙痕迹,可以认为2200多年前临潼区平民可能存在剔牙行为。

[1]Scott GR,Turner CG.Dental anthropology[J].Ann Rev Arthoppol,1988,17:99 -126.

[2]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2 -64,77 -83.

[3]Metress JF,Conway T.Standardized system for recording dental caries in prehistoric skeletons[J].J Dent Res,1975,54(4):908.

[4]樊明文,周学东.牙体牙髓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史俊南.龋、龋病、龋牙、龋齿、患龋率、龋患率[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3,13(6):303.

[6]Bermùdez de Cast ro JM,Arsuaga JL,Pèrez PJ.Interproximal grooving in the Atapuerca SH hominid dentitions[J].Am J Phys Anthropol,1997,102(3):369-376.

[7]Ungar PS,Grine FE,Teaford MF,et al.A review of interproximal wear grooves on fossil hominin teeth with new evidence from Olduvai George[J].Arch Oral Biol,2001,46(4):285 -292.

[8]尉苗,王涛,赵丛苍,等.甘肃西山遗址早期秦人的饮食与口腔健康[J].人类学学报,2009,28(1):45-56.

[9]毛燮均,颜訚.安阳辉县殷代人牙的研究报告(续)[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1(4):165-172.

[10]Kelley MA,Larsen CS.Advance in dental anthropology[M].New York:Wiley-Liss,1991:179 -202.

[11]Shao JL,Han YX,He WX,et al.Dental caries in 104 skulls about 2,200 years ago from the site of the emperor qinshihuang's mausoleum in china[J].Open Anthropol J,2009,2:1 -5.

[12]张璇,邵金陵,张志敏,等.新石器时代人牙齿的龋病状况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22(2):255-256.

[13]孟勇,邵金陵,李海涛,等.西安市唐代遗址出土人颅骨标本的龋病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2008,43(11):686 -688.

[14]Vodanovi'c M,Brki'c H,Slaus M,et al.The frequency and distribution of caries in the mediaeval population of Bijelo Brdo in Croatia(10th-11th century)[J].Arch Oral Biol,2005,50(7):669-680.

[15]Esclassan R,Grimoud AM,Ruas MP,et al.Dental caries,tooth wear and diet in an adult medieval(12th-14th century)population from mediterranean France[J].Arch Oral Biol,2009,54(3):287-297.

[16]Caglar E,Kuscu OO,Sandalli N,et al.Prevalence of dental caries and tooth wear in a byzantine population(13th c.A.D)from northwest Turkey[J].Arch Oral Biol,2007,52(12):1136-1145.

[17]Han SS,Baek KW,Shin MH,et al.Dental caries prevalence of medieval Korean people[J].Arch Oral Biol,2010,55(7):535-540.

猜你喜欢
龋病磨牙龋齿
儿童恒牙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推磨牙向远中的研究进展
龋活跃性与年轻人龋病严重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
磨牙
儿童口腔龋病易感性研究进展
预防龋齿
磨牙就是肚子里有蛔虫吗?
预防龋齿
预防龋齿
饮食与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