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思想”说

2012-11-06 06:15
科学中国人 2012年15期
关键词:评价者试卷子女

张 猛

“有思想”说

张 猛

专家简介:

张猛,字济宽。原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后辞职赴日本京都女子大学任教多年。2009年归国,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日前,夏子女史遇到济宽先生,好久不见,都很开心。备上新茶,坐下海聊。不知不觉,聊到高考。

济宽先生大发宏论,说——

不知从何时起,“有思想”成了一个普适性的标杆。

从小学开始,就要求学生“有思想”。到了中学,几乎每一篇作文都要经过是否“有思想”的评估门洞,就像在机场人人要过安检门一样。上大学以后,各门课程的读书报告,无一例外地要求“有思想”,毕业论文如果不是“有思想”的,便很可能被判为不合格。

然而,什么是“有思想”?

依我看来:材料准备充分,分类符合逻辑,议论符合规则,评价符合道德,明事于时,明理于后,便是“有思想”。

没有实际材料或材料准备不充分,拿三两个现象做无边际的遐想,从一筐鸡蛋想到一个王国,靠一个旧枕头做一场黄粱大梦,虽然“思”了“想”了不少,其实无非捕风捉影、凭空虚造,大块文章如豆腐,不经一戳。这叫一个“空”。

分类不顾及逻辑,张冠李戴拉郎配、人参萝卜一锅烩,洋洋洒洒,种类繁多。倒是有了“类”,实际没有“分”,立此缺彼、捉襟见肘、层次混乱、自相矛盾、从头到尾一笔胡涂账。这叫一个“浑”。

议论不讲究规则,我想我行,我行我素,合我者取而张之,不合我者绝而弃之。看似洋洋大观,头头是道,标新立异,不同凡响;其实唯我为大,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骨子里十分霸道。这叫一个“独”。

评价不讲道德,不对世人负责,不对后人负责,也不对自己负责。因人设辞,因势发言。要么一味吹捧,不怕肉麻;要么全力棒杀,一棍子打死。这叫一个“黑”。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只要发言,其中必有思想。只不过有的思想要得,有的思想要不得。有而不空,聚而不浑,明而不独,公而不黑,自然要得。

所以,但凡是不空、不浑、不独、不黑的,便是“有思想”。

夏子女史听罢,拊掌道:高论高论。不过,先生所论固然有理,却不知能否再说得具体一点?

济宽先生道——

细说起来,“有思想”这件事,涉及两个对象,一个对象是被评者,例如学生、作品、作者等;另一个对象是评价者,例如老师、编辑、读者等。虽然只有这么两个对象,其间的关系却并不简单。屈指数来,至少存在四种可能:

其一,被评者有思想,评价者也认可。一篇文章出来,作者很满意,读者也说好。两心相悦,其乐融融。这是一种理想的关系。

其二,被评者没有思想,评价者也不认可。作者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写得没什么思想,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凭读者发落。反正不管怎么批评,作者全都认打认罚、照单全收。其态度可嘉,今后的进步,那希望也还在。这是一种清醒的关系。

其三,被评者有思想,但评价者不认可。一篇文章写好之后,作者踌躇满志,以为材料新鲜、分析在理、结论平实,所以对那鳌头之位,心中以为非己莫属。不料老师一纸恶评,毫不嘉许,竖不是鼻子横不是眼,列出一大堆条条框框,精过箩细过筛,鸡蛋里外挑骨头。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是一种错位的关系。

其四,被评者没有思想,评价者却予以认可。明明是流水帐,老套话,一厢情愿,自话自说,既无新意,又无文采。评价者居然高声喝彩,鼓掌顿足,甚而至于握手致礼,盛邀演讲。其情其事,令人莫名奇妙、一头雾水。这是一种胡涂的关系。

理想的关系像亲家,清醒的关系像病家,错位的关系像冤家,胡涂的关系像戏家。

济宽先生话音已落,夏子女史却未开言。好一阵子才仿佛回过神来,一面给先生添茶,一面说:“先生所说的道理,听来其实也不难理解;只是言语不像眼下常常听到的那种样子:平铺直叙,明白如话。如果能够稍稍改动一点,说得直白一点,恐怕就会有更多的人受益了。”

济宽先生听完此话,微微一笑,说:“我的话本已说完,经你这么一提,反倒让我想到另一个故事,并且那个故事和我们刚才聊到的话题还是很有关联的。”

夏子女史不禁好奇,问道:“咦,那会是什么故事呢?”

济宽先生不紧不慢,说了起来——

从前有座私塾,里面只有一位先生。所有学生的文章,无一例外都由这位先生批改。过了一段时间,学生们逐渐发现,有的文章无论写得多么仔细用心,结果都未必得到好评;有的文章写得漫不经心甚至游戏为之,却也未必是低分。没过多久,学生们摸透了这位先生的脾性,把准了这位先生的好恶脉搏,写作文的时候投其所好设辞为文,仿其思路布局谋篇,揣摩其思想抒情议论,结果一个个连得高分,喜得这位先生时不时捻须击节,满口称赞:“有思想!有思想!”

就这么过了两年,换了一位私塾先生。新来的先生自然要考察摸底,了解这帮学生的知识功底。考察的方式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写一篇作文。这个考题发布之后,只见所有学生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点水、研墨、铺纸、落笔。不多时,齐刷刷地都交了上来。

新来的先生看在眼里,暗暗吃了一惊。心想:前任塾师究竟是何方高人,能把学生们调教到如此地步,面临考试居然淡定自若,大有一股子泰山崩于前而脸不变色的胆气。

于是新来的这位先生正襟危坐,将卷子一一看来。看第一份时,颇费功夫,时而点头,时而摇头,或圈或点,外加眉批。看第二份时,不过数行,忽然皱起眉头,随看随翻。接着拿起第三份,目光几乎是一扫而过;紧接着伸手抓起案头那一沓试卷,一把铺展开成扇面状,随展随看,未及看完,一掌猛击在扇面状的试卷上,脸色阴沉似水。学生们惊慌失措,战战兢兢,不知是谁做错了什么事情。但见先生一语不发,沉吟片刻,取来一纸,提笔疾书。写完后,起身离座,收拾行李,不打招呼,扬长而去。

族人家长们闻讯赶来,已是人去室空,不禁面面相觑。族长走到案前,见有先生留言,捧起看过,立刻翻看书案上的学生试卷,看罢,喟然长叹。众人接过那张纸,传阅一遍,又都把试卷看过,人人做声不得。

那纸上写的是五言四句:

少年如白纸,

愚莽尽可规。

白纸已如墨,

文章何处为?

原来那些试卷,虽然字迹不同,但张张是一模一样的文句,一模一样的思想,如出一人之手。

听到此处,夏子女史欠身离席,俯身一礼,说道:“方才冒昧了。谨受教。”

猜你喜欢
评价者试卷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教师的角色转变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
从《无声告白》看边缘人家庭及其子女
360度绩效反馈评价有效性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