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海洋经济跨越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山东东营市海洋工作纪实

2012-11-07 05:46杨同更郭成秀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年6期
关键词:东营市渔业海域

杨同更 郭成秀

推动海洋经济跨越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山东东营市海洋工作纪实

杨同更 郭成秀

山东省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濒临渤海,地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的环渤海湾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东营市拥有未利用土地3013.3平方千米,其中万亩以上成片土地2232平方千米,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东营境内,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9.3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亿立方米。东营海岸线长413千米,滩涂和浅海面积近6000平方千米;近海等深线密集,具备建设深水大港的条件;1530平方千米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2011年,全市海洋主要产业生产增加值达到489亿元,已形成海洋渔业、海洋油气开采、临港石化、盐及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

2011年工作回顾

海洋制度建设逐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日益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坚持从制度创新入手,规范海洋开发利用秩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东营市先后制定完善了《东营市海洋功能区划》《东营市海域使用管理办法》《东营市海岸线勘定方案》等配套制度,完善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程序,对海域使用申请受理、初审、审查、审核、报批、缴纳海域使用金等11个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全市管海用海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严格落实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协调各行业用海秩序。根据东营市海岸带环境和资源状况,结合《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东营市海洋功能区划》和《东营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将全市海域划分为农渔业区、工业与城镇建设区、矿产与能源利用区、港口航运区、海洋保护区区、集中集约用海区等8类功能区。利用海洋空间规划手段,协调海运、捕捞、水产养殖、休闲娱乐、近海能源开发和其他形式的海洋开发活动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合理的海洋产业布局,使海洋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市依法办理的用海项目累计达到600个,确权海域面积7.16万公顷。

探索海域使用权流转,发挥市场在海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抵押工作,2011年全市共招标拍卖海域使用权37宗、面积1.4万公顷,先后办理28宗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用海企业以海域使用权为抵押,累计向银行贷款2.031亿元,最高单笔贷款达到2000万元,切实解决用海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挥了海域使用权的融资功能,进一步提高了海域使用权的物权法律地位。

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东营市地处渤海之滨,拥有黄河入海口、莱州湾等特殊的海洋生态系统和重点保护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敏感。为切实加强对海洋生态的保护力度,东营市积极采取了各类有效措施。目前全市已建立市、县两级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6处,定期对陆源入海排污口、海洋生态敏感区等特定海域开展监测。除已有的黄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东营近年来新选划建立了利津底栖鱼类、河口浅海贝类、黄河口、莱州湾蛏类、广饶沙蚕类5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总面积达1691平方千米,占全市海域面积的30%。加大海洋生态保护的投资力度,申请中央扶持资金3723万元,专门用于东营市海洋生态环境的整治修复,实施人工岸段及海洋湿地植被修复、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能力建设与生态恢复。健全完善全市沿海防潮堤体系,防止海岸蚀退,为沿海开发提供安全保障。

积极参与海洋科研项目,促进海洋科研成果转化。切实推进科研与管理、生产全方位对接,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先后在东营市设立实验基地、实习基地和项目实施基地。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全市海域浅水区水深地形测量、海洋生态调查、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滨海湿地固碳能力提升技术及应用示范等项目,掌握了全市海洋资源情况的第一手基础资料,为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实现科学管海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广泛参与国际海洋合作,吸收借鉴国际海洋管理先进经验。不断拓宽视野、创新理念,加大对境外、国际对海洋事业专项基金的争取力度,有力促进了全市海洋管理工作。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技术援助项目“渤海沿海资源保护与环境管理”项目全面实施完成;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海事组织联合资助的东亚海项目“海岸带综合管理平行示范点建设”及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典型河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保护区网络建设示范项目”正在实施。2011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PNLG)年会在东营市召开,东亚海计划9个成员国共26个地方政府代表参加了会议,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科学规划、强化布局,政府协调、普惠民生,黄蓝融合、绿色发展,企业支持、公众参与”的东营模式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

探索建立海洋事务协调机制,实现海陆统筹一体发展。为适应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实现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针对目前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管理分散在各个行业部门的现状,东营市成立海岸带综合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强化海洋综合协调职能,建立陆域、海域、流域联动的涉海部门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各涉海行业间、海洋管理部门间关系,探索形成海陆统筹、河海兼顾、综合管理的机制,并把陆地污染源控制、流域水资源及海洋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合力。

努力构筑现代渔业产业体系,优化海洋经济结构。东营市以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依托沿海滩涂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了80万亩沿海渔业产业带,并进行集中突破,目前全市万亩以上渔业园区达到20处,其中规划面积超过10万亩的有4处。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已完成投资18亿元,建成海参养殖池塘10万亩,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单片滩涂养殖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市主导养殖品种标准化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黄河口大闸蟹生态养殖面积达到80万亩,成为黄河流域最大的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海参养殖面积达到15万亩,建成山东省重要的海参养殖基地。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水产养殖业、科学合理的渔业增殖业、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水产捕捞业、先进高附加值的水产加工业、功能形式多样的渔业服务业等五大现代渔业产业,有效提升了全市渔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2011年全市渔业增养殖面积达到了185万亩,实现水产品总产量48万吨,渔业总产值1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6%和17%。

未来工作重点

东营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全省乃至我国海洋经济强市与沿海生态经济强市为目标,紧紧抓住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双重机遇,充分发挥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区位独特、海洋资源与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按照 “黄蓝融合、陆海统筹、一体发展”的思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以港口建设和临港工业、海洋环保产业为突破口,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具有东营特色的蓝色经济区。

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海洋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达1000亿元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海洋经济质量明显提升,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85%以上;海洋经济整体实力明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的海洋经济发展大格局,建成现代化的海洋经济体系;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实现海洋经济的跨越发展

构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发展海洋高效生态经济,争取使东营成为国家海洋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建立以海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格局;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在全国形成高端技术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体制改革先行区与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

构建全国重要的海洋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高效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加强以国家重要湿地、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入海口为核心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机制建设,为全国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产教融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这对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职业院校全方位发展。产教融合有利于深度探寻校企合作的改革蓝本,从而为进一步推广产教融合提供实践经验。

构建山东省重要的海洋特色产业基地。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培育新兴海洋产业,提高先进技术对海洋产业的渗透能力,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优势高端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的蓝色经济聚集区,培育高素质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大力开展创新,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实现现代渔业的跨越发展

以建设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为目标,以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为总抓手,以发展高效生态渔业、拓展现代渔业增养殖基地、提升渔业资源利用率、改善渔业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创新体制机制为手段,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水产养殖业、科学合理的渔业增殖业、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水产捕捞业、先进高附加值的水产加工业、功能形式多样的渔业服务业等五大现代渔业产业,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市渔业增养殖面积达到1493.3平方千米,水产品产量54.79万吨,实现渔业总产值162亿元。

加快健康养殖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力度,整体规划建设“三带七区”的产业发展布局,发挥产业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三带七区”指浅海养殖带、滩涂养殖带、淡水养殖带和浅海养殖区、海参高效生态养殖区、海水虾蟹生态养殖区、黄河沿岸大闸蟹精品养殖区、“上农下渔”综合养殖区、淡水特色养殖区、设施渔业区。

加快渔业增殖业的发展。在沿海海域及黄河流域,实施耕海牧渔工程,重点实施渔业保护区建设、人工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构建渔业增殖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改变水产捕捞业的格局,逐步减少近海捕捞能力,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实施捕捞业“走出去”战略,积极发展远海捕捞和远洋捕捞。加强渔港、渔村等设施配套与建设。

推动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在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渔业重点乡镇、重点渔港等地,依托较为发达的渔业增养殖业及捕捞业,大力发展现代化水产加工业,提升全市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造全国知名的黄河口特优水产品牌。

加快渔业服务业发展。推动现代化渔业物流业发展,提升渔业科技水平,建立多功能的渔业合作组织,完善渔业公共服务体系。

实现海洋综合管理的跨越发展

坚持陆海统筹。以海洋产业发展为重点,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统筹海域、海岸带、内陆开发建设,实行陆海产业统筹规划、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形成陆海一体发展格局。

强化海洋行政管理。完善海洋法律法规,建立符合海洋管理实际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海洋行政管理手段,规范海域使用秩序;建立有效的经济管理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利用近海资源。加强海洋污染防治,推进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扩大海洋环境的监测和预报范围;加强近海捕捞管理;广泛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宣传。

加强海洋科技与调查管理,推进海洋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组织海洋科技重大项目,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搞好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调查,大力开展“科技兴海”工作;推进海洋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海洋综合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加强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立全市海洋灾害救助保障体系;完善风浪潮防护体系,继续推进防潮堤、沿海防护林建设;建设渔港(避风港)和渔业海难救助体系,推进近海渔业安全救助通信系统建设。

依法规范海洋开发活动。全面实施海洋开发利用许可制度,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海洋功能区划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各种海洋开发活动纳入法治轨道上来;推进海上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管理水平。

加强海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海洋开发与管理支持和保障系统的海洋服务体系,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海洋环境预报和灾害预警系统,海洋信息服务系统,海上救捞、潜水和水下作业服务系统建设。

猜你喜欢
东营市渔业海域
东营市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遗落海域
埕岛海域海上独立桩拆除方案探讨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休闲垂钓 传统渔业新引擎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