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三岛的由来

2012-11-08 08:42郭志平
科学24小时 2012年5期
关键词:三岛湖心亭小岛

□郭志平

西湖三岛的由来

□郭志平

昔人有诗云:“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夜船歌舞处,人在镜中行。”从此,西湖就有了这样一个“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绝妙所在。

古时有一则掌故,叫“张秀才说西湖”,说的是一个外地人对杭州西湖的评价。南宋时,西湖美名已传遍天下。江西张秀才未曾到过杭州,后随他人来杭,一天游湖,同来的人问他:“西湖好吗?”张秀才说:“很好!”他人又问:“好在哪里?”张秀才说:“青山四围,当中蓄一湖绿水,岸畔金碧楼台错落,真像一幅着色的山水画。只有东面没有山,但却有鳞鳞万瓦,屋宇充满。这里真是天造地设的好地方。”张秀才三言两语就说出了西湖的面貌和形势,这在古代说西湖之美的人中,实在不多!

这则掌故,在古代很有名,也流传得很广。但后来,它却由于西湖风景的又一番“天造地设”而渐渐在人们的视线中销声匿迹。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张秀才游西湖之后,西湖又锦上添花,先后增添了三个美丽的小岛,他对西湖的描述,也就失之“偏颇”,故而后人也就将它淡忘。

西湖三岛是西湖风景的精华。现在,我们站在湖滨,凭栏远眺,透过湖中那淡淡的氤氲之气,可以看到有三座翠绿秀丽的小岛,呈“品”字形出现在涟漪微漾的碧水之中,这就是著名的西湖小岛——小瀛洲、湖心亭和阮公墩。西湖三岛,以小瀛洲为最大,湖心亭次之,阮公墩最小。

小瀛洲,在外西湖偏南的湖面上,总面积达105亩,全貌呈田字形,因神话传说中有瀛洲仙山而题名。此洲并非天生造就,而是由后人堆筑而成的。它的最初建设者,为北宋时的大诗人苏东坡。公元1089年,苏东坡任官杭州时,倡导疏浚西湖,并利用西湖中挖掘出来的葑泥,筑成那条著名的苏堤。与此同时,他为了使西湖不再淤积,还下令在堤外湖水最深处,建立了三座瓶形石塔,禁止在此范围内植菱种芡(芡系一年生水草,果实可制成淀粉,烹饪时作调料用)。而三塔之外,更募人植菱取息,以作修湖之资。不想这“意外”之举,却为后人成就了一处西湖景点。到了南宋,画院侍诏马远,见此地风景优美,波光潭影,粼粼映月,为湖中最佳赏月处,遂在实地写生时,借景抒“情”,“慨宋室之偏安”,故用画笔“斧劈”其一角,题名为“三潭印月”,从而成为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不过,苏东坡所立的三塔,却并非现在的三塔,其旧址亦不在现在三塔这个地方。苏东坡所立的三塔,在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被当时的地方府吏阴子淑捣毁,仅留下三个塔基。此后不久,杨孟瑛继任杭州太守后,又在复浚西湖时,将这三个塔基掘去,从此不留旧址痕迹。

然而,有幸的是,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07年),当时的杭州父母官聂心汤,受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想在西湖中建立一个放生地,于是就摹仿苏东坡取葑泥筑堤的做法,也取葑泥在湖中堆筑成一个小岛,并又在岛外筑了一条环形的堤埂,使其成为“湖中之湖”,作为放生之地。这还不够,他还在岛上兴建了一座湖心寺,令寺僧看守,禁绝在湖中捕鱼。公元1621年,聂心汤为了恢复三潭旧址,更在堤南的湖中,补立了三座石塔。这三塔鼎足而立,每塔高约两米,顶呈葫芦状,塔身为球形,中间空心,并挖有五个圆孔,造型非常美观。远远的望去,煞像一座石香炉的三只巨足,倒覆在西湖之中。每当皓月当空,塔里点上蜡烛,洞口蒙上一层薄纸,烛火透过圆洞映在水面,宛如一个个小月亮,与倒映在湖中的天上明月相辉映,此情此景,真是美不胜收。昔人有诗云:“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夜船歌舞处,人在镜中行。”从此,西湖就有了这样一个“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绝妙所在。

如今,三潭印月的景点,就是以三个石塔和小瀛洲这两个部分所组成的。小瀛洲的中心小岛和岛外的环形绿堤,原为两个独立分割的部分,它们之间本拥有一个约占全岛1/3的水面,由舟楫相通。公元1727年,清总督李卫又在此经营了一番。他在堤岛之间,南北贯以曲桥,东西连以土堤,并同时兴建层楼轩榭,广植荷花和芙蓉,把全岛的景物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使三潭印月的景致,更加多姿多彩、妙不可言……

值得一提的是,辛亥革命后,这里又建有一座先贤祠(系由清朝官僚彭玉麟所筑的退省庵改建而成),祠中陈列了吕留良、杭世骏、黄宗羲、齐周华四位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的画像。这四位学者,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都因鲜明的反清立场,而受到清庭的残酷迫害。在三潭印月立祠纪念他们,显然具有很好的意义。只可惜后来先贤祠又被废,现已改为一个敞厅了!

但不管如何,自晚清以来,三潭印月的景点,一直是杭州西湖风景的标志性“形象”。它的历史底蕴和奇异景色,引得多少游客为之倾倒,赞颂不绝!

湖心亭,在三潭印月的北面(有专家考证说,这里曾是苏东坡所立三塔中的北塔旧址)。此岛初名“振鹭亭”,又称“喜清阁”。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由知府孙孟于此堆土而成,并因建立振鹭亭而得初名。但不久,此亭即为风雨所倾。明万历四年(1576年),按察佥事徐廷裸又重建了此亭,他起意于道教的“道法自然”,改亭额为“太虚一点”(所谓“太虚”,可作道教的“道”来解释)。此亭,从视觉上来观察,处于全湖最中心,因而杭人就将此岛称为“湖心亭”。起初,此岛面积很小,不过方围几十步而已,直到24年后(1600年),司礼孙隆增扩了此岛,并四周叠石,广植花柳,加建了一座“喜清阁”,故又称喜清阁。但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于从视觉上的感受,所以仍旧称它为“湖心亭”。

就这样,一个原本颇为荒凉的小岛,经过上述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一番经营,就一下子变了模样,而成了西湖之中又一个游览胜地。明人所著《西湖寻梦》一书中,曾对它作过这样的描述:“游人望之如海市蜃楼,烟云吞吐,恐滕王阁、岳阳楼无其伟观也!”这当然有点溢美之嫌,但此岛的玲珑剔透,小巧美丽,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再加上文人墨客在此眺望,湖山秀色,一览在目,更是觉得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于是湖心亭又多了一个美名——称之为“湖心平眺”。

到了清朝,湖心亭也曾大修过一次。康熙南巡时,他也慕名到湖心亭作过一次游览。当时,他还在岛上题亭额为“静观万类”,题楼额为“天然图画”。可见他的游兴之好。但是,世事的变迁,却不遂人意。这个美丽的小岛,也随着朝代的变故,而几近颓败。今天的湖心亭,是于1953年重建的。当时,杭州市人民政府为恢复湖心亭的美丽姿容,就拨款将原来已经破败的亭阁,改建为一个一层二檐的四面厅,金黄琉璃瓦屋顶,宏丽壮观。时人写诗赞道:“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美丽的湖心亭,从此又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与三潭印月、湖心亭鼎足而立的另一个小岛,就是阮公墩。此岛系在清朝道光年间,由巡抚阮元大浚西湖时,以所取葑草污泥堆积而成。钟毓龙在《说杭州》一书中说它:“然百余年来,树木丛生,而土仍松软,不能利用之。”申屠奇也在《西湖古今谈》一书中指出:“一百多年来,不少人想在此岛上建造亭台别墅,但都因其土质松软而未果。故有人曾揶揄说:‘阮公墩,真软公墩也(阮与软谐音)。’堪发一噱。”不过,此岛虽不能营造建筑,却能种花植树,所以能够一直保持着它的自然本色。游人上得岛来,一眼望去,“绿树生烟,秀草没胫,野花烂漫,鸟雀啁啾”,倒也别有一番动人的景致。后来,园林部门根据其土质条件,对其进行了整治开发,将它“建成了一座幽雅的‘绿树花丛藏竹舍’的垂钓区”,也可谓“物”尽其用,恰到好处。现在,它在微波荡漾的湖水中与三潭印月、湖心亭相伴而立,已经成了西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极妙景点!

泛舟西湖,遨游三岛,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高兴。看那周围山色,满湖波光丽影,我们不能不感叹西湖景色的秀丽壮美。一叶扁舟穿梭其间,真恍如穿梭在天上人间,美不胜收。真是,湖岩千峰,烟雾冥蒙;拨棹归欤,十里香风。

要是文首提到的那个张秀才,也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西湖三岛的建成,那他的游湖观感,必然会再增添两句精彩的描述。诸如在“鳞鳞万瓦,屋宇充满”之后,加上一句“而西湖三岛,更胜似蓬莱”的话,那么,有关他的那则掌故,也必然会流传到今天!

猜你喜欢
三岛湖心亭小岛
湖心亭看雪
梦中的小岛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湖心亭看雪
回不去的三岛时代
莫言:三岛由纪夫猜想
湖心亭看雪
镜中的表演者——三岛由纪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