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公共品供给的成本差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

2012-11-18 07:46晗,何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公共品偏向城乡

张 晗,何 静

(1.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2.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102)

城乡公共品供给的成本差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

张 晗1,何 静2

(1.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2.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102)

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数量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有密切联系。然而,农村公共品却相对缺乏,一直不能满足农村发展需要。本文构建了城乡两部门的模型,分析了城乡公共品供给的成本差异和政府城市偏向的政策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投入影响,发现城市生产公共品的低成本会使政府倾向于增加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投入,而城市部门对公共品的有效利用和政府城市偏向政策则会使政府减少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通过对模型的进一步拓展,笔者发现政府如果为农村供给足够多的公共品,那么城乡差距是有可能缩小的。

成本差异;城市偏向;农村公共品供给

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是极其独特的。建国之后至1978年,中国大陆基本上是比较封闭的一个经济体,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1978年之后是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了渐进性的市场化改革。期间,政府的角色有很大的转变。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是整个经济社会的计划者,任何社会经济事务都由政府来解决。而经过市场化改革,政府从原先的处理任何事情的至上权威变成了市场上的一个重要参与者,虽仍具威信,但是其行为也必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毋庸置疑,政府在这段时间内政策的制定既包含政府意志的因素,又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城乡公共品供给的成本差异必然也或多或少会影响政府的公共品供给决策。

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完全较为理想化的两部门模型,然后根据现实情况对模型假设进行了修改,以此观察城乡公共品供给成本差异和政府偏好对于城乡公共品供给的影响。

一、城乡两部门模型

中国是十分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国家,城市以非农产业为主,经济发达,生产效率高;农村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产效率也较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极大,并且在中国现有的诸多城乡分割制度和城市偏向的政策影响下,城乡差距还可能进一步扩大。

假设一个经济体只有两个部门,即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部门,以农业为主的农村部门,城市部门的生产效率一般高于农村部门的生产效率。两个部门的生产要素有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数量、公共品数量,其形式为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与经典假设一样,各个生产要素对产出的贡献为正,但是存在边际产出递减现象。公共品由政府、私人或者其他组织供给,政府供给的公共品在城乡之间进行分配。假定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不能流动,即两部门劳动力数量是一定的。政府的效用来自于城乡两部门产出的数量。由此,将这些条件用数学公式表述如下。

两个部门的生产函数以及相应的公共品的供给函数分别为:

Yi、Ki、Li、Pi(i=u,r)分别表示部门的产出、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数量和公共品的数量。Gi、Xi表示政府对公共品供给的投入和其他组织或个人对公共品的投入,其中政府只能控制自己的公共品供给数量,无法决定其他组织或个人供给的数量。脚标u、r代表城市部门、农村部门。

政府的效用函数为:

政府的目标是使效用最大化,但其面临一个约束条件,即政府对生产公共品所投入的资源有限,表述如下: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进行求解,很容易得出均衡解,简单整理后得:

等式的左边是政府关于两部门生产公共品资源分配数量的等效用函数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而等式的右边为城乡转换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如果模型满足如下条件:

这表明,政府没有任何政策偏向,将城乡同等对待;在城乡部门中,公共品带来的边际产出相等;政府关于公共品的支出在城乡部门得到的公共品的边际产出相等,即城乡部门公共品的提供效率一样。在此条件下,政府对城乡公共品供给数量的均衡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城乡效率相同且政府无政策偏向时公共品的供给

图1中,政府的效用曲线关于45°对角线对称,说明政府政策既不偏向城市,也不偏向农村。当政府将所能供给的公共品全部投入城市或者农村时其产出分别为Pu0、Pr0,且两者相等,生产可能性边界Pu0E0Pr0也是关于45°线对称的,反映了两部门生产公共品的生产成本完全相同。此时的均衡点为E0,政府将其所能供给的公共品在城乡部门间平均分配。在此均衡条件下,政府对任何一个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所带来的效用增量正好等于另一个部门因为减少了一单位投入给政府所带来的效用减少量。

现实往往是更为复杂的,因此还需要根据现实对模型假设进行调整。首先,城市对公共品的生产成本低于农村,即有∂Pu/∂Gu>∂Pr/∂Gr。其次,由于城市具有规模效应,城市对公共品的利用效率一般要高于农村,即使用成本比较低,也就是单位公共品带来的边际产量要高于农村,也就是有∂Yu/∂Pu>∂Yr/∂Pr。最后,相较于农业,政府可能存在着对工业、现代服务的特殊喜好,因而往往有∂U/∂Yu>∂U/∂Yr。而偏好一般是外生的,所以记η=(∂U/∂Yu)/(∂U/∂Yr)。η实际上反映了政府的城市偏向政策强度。经修正后,结果如图2.2所示。

城市生产公共品的效率高于农村,在图中表现为当政府将生产公共品的资源全部投入城市时,其产出的公共品数量为Pu……1,高于原先城乡相同生产率条件下的产量。当政府的等效用曲线仍保持U0的形状不变时,新的生产边界Pu1E1Pr0与等效用曲线U1相切于点E1,且一定位于E0的右上方区域,即均衡的结果为城乡两部门的公共品供给数量都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对公共品的低生产成本导致了政府投入更少的资源进入城市部门,但是却能生产出和原先一样多或者是更多的公共品,而农村部门则获得了更多的生产公共品的投入,所以也生产更多的公共品。

图2 城市高效率与政府城市偏向条件下的均衡

然而,当城市对公共品的利用效率更高,即增加一单位的公共品对城市部门的产出增量大于农村部门时,在每一个既定的城市公共品数量水平上,政府等效用曲线斜率的绝对值都增大了,即政府等效用曲线变得更为弯曲了,从U1的形状变成了U’的形状,并且不会与45°线对称了。此时,政府的最优选择为点E2,并且不难得知点E2位于点E1的右下方,即农村的公共物品供给减少了,但城市的公共品供给却增加了。这表明城市部门对公共品的高效利用使得减少城市部门一单位的公共品带来了更多的产出的损失,反之如果增加一单位的城市公共品供给则能比农村带来更多的产出。因此,政府即使没有对工业品的特殊偏好情况下也会减少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此时,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水平可能小于也可能大于E0点处的水平,这取决于城乡之间公共品利用效率的差距大小。

现实中政府一般都存在着城市偏向的政策。在发展中国家,政府为了加快实现工业化而实行有利于城市的政策就更为普遍了。此外,农村居民分散,民主体制不健全,达成一致的交易成本高昂,在与城市居民进行利益博弈的时候往往处于弱势,这也应该是政府偏向城市的一个原因。所以,政府的效用函数往往是偏向城市公共品供给,即由U’往右下方偏移到U’’,与生产边界Pu1E1Pr0相切于E3点,形成了最终的均衡结果。政府越是偏向城市,等效用曲线U’’越是往右下方偏移,城市获得更多的公共品供给,而农村则获得更少的公共品供给。

从模型中可以发现,如果政府拥有完全信息,并且没有实行城市偏向的政策的话,城市生产公共品的高效率倾向于增加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而城市对公共品的高利用效率则往往导致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减少。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农村的公共品是较为缺乏的。有些学者进行了调研,得出的微观数据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根据樊明丽等人(2008)的调研,现在农民最为急需的公共品为卫生医疗和农田水利设施;农民对于公共品的需求具有以下特点:硬品优先于软品,物质需求优先于精神需求,现实优于长远,切身利益重于宏观环境。现实中的农民也往往是对农村基础设施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满意度,而对政府的其他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则较小。如表1所示。

表1 农民对五类农村公共品的不满意程度调查

但即使对于不满意度最低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财政的覆盖也是很不够的。根据财政部农业司《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课题组(2004)的调研,中西部地区很多农村道路条件很差,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保证。文章指出,现行体制导致了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二元结构,城乡投入差距明显。在城市,公共品大部分都由公共财政直接供给;而农村的公共品供给虽然各级财政都有一定的支出安排,但是无论是供给总量还是相对水平都是很低的,有些公共品还需要靠以摊派等方式由农民自己供给。表2是城市市辖区和非市辖区人均预算内财政支出的数量,由此可见城市和农村的财政覆盖差距之大。

表2 全国城市市辖区和非市辖区人均预算内财政支出之比

注:这里的城市是指地级以上城市,故非市辖区包含了县城及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多为城区,非农业人口占了大多数,也可以大概反映出城乡之间公共财政支出的差距。

城乡二元分割制度虽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已经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改革开放后未能及时有效的打破这种分割制度,并且随着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出现而陷入了“城乡分割-经济增长-城乡分割”的困境。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没有抓住市场化改革的机遇,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反而因为城市偏向政策的继续实施导致了城乡公共品供给数量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二、模型拓展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发展过程中实行了城市偏向的政策是十分普遍的。关键在于实行这种政策是适度的,没有阻碍经济中各部门的协调发展。但是似乎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甚至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一直都是对农业进行索取而非援助,农业积累一直都处于净流出的状态。这种政策的长期实行是导致农村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问题的考察也不能脱离这种大背景。

以前的文献中,对于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的建议中,绝大多数建议都只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要求政府完善农民的表达机制,尊重农民诉求;明晰事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以使各级政府财权事权相对称。这种思路都有其合理性,但在本文看来,应该还有其他选择。

本文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出发来说明农村公共品供给短缺原因的,与之对应,笔者认为要彻底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一方面要废除阻碍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制度,尤其是要让劳动力和资本可以在行业间和地域间自由流动。按照经济学理论,要素自由流动能有效地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二是要加大对农业部门及其相关辅助部门的投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因为只有农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的提升,缩小了与非农业部门的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城乡的平等 下面本文放宽条件 假设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来考察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用模型来说明这些政策的可取性。

接着上文中的模型继续分析。我们假定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那么就应该还有一个约束条件

此时的拉格朗日函数变为

因此还可以得到另一个关于劳动力城乡分布的均衡解

将两部门的生产函数代入,则可得

本文所要考察的是政府对城乡公共品的分配问题。此处就是要得到政府城乡公共品支出之比与相关指标的关系。于是将两式相除,得到均衡时期必然满足(15)式的条件

经简单变形,可整理成

(16)式的左半边是城乡转换曲线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右半边则是一个由产出弹性有关的常数与农村、城市人均公共品数量之比的乘积。在既定的生产效率下,当转换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时,农村的公共品供给越少,政府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投入也越小。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城乡人均公共品数量的比值,存在唯一的与之相对应的政府城乡公共品投入。(16)式表明,政府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投入与城乡人均公共品数量之比同方向变化。这其实不难理解。如果城乡人均公共品数量之比增大,那么会导致城乡公共品供给成本差异缩小。这是因为,公共品的生产要素都是边际产出递减的。当城市人均公共品数量上升时,表明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城市公共品的生产中来,平均生产成本是上升的,而且在公共品达到了最优数量时,多增加公共品也会使平均使用成本上升。这样,城乡公共品供给成本差异就会缩小,故农村的公共品供给投入就是增加。另外,当城乡公共品数量不变时,城市化水平的上升将带来农村公共品投入的减少。这是因为当城市化水平提高时,农村的人均公共品数量其实是增加了的,而城市的人均公共品数量则下降了,为了达到下一个时期的均衡条件,本时期会增加对城市的投入,以确保下一时期城乡公共品数量之比会减小。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化水平得到提高,农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变的更为丰富,发展潜力更加巨大。(16)式还可以进一步整理成

其中ξ是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即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该指标越小,表示城乡差距越大,二元结构越明显(一般地,衡量二元差距的主要指标有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和农业与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该式表明,如果城乡公共品的平均产出之比的不变,那么城乡二元结构越明显,城乡差距越大,政府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投入就越多,即会供给更多的公共品;而农业的生产效率变的更高时,政府也会增加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投入。反之,它也说明了在稳定城乡公共品的平均产出之比的条件下,如果政府加大对农村的公共品的供给投入,城乡二元对比系数会缩小,即城乡差距是也可以缩小。这从模型上说明了当政府加大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时,城乡之间是可以实现统筹发展的。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必须是在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到了一定的基础之上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作为一个经济体,工业和农业都是重要的产业部门,其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纵观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工业化所需要的启动资金如果不是从国内的农业部门索取,则往往来自于对他国的掠夺。因此,一个刚刚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在不能从国外获得资金、技术的情况下,必然会依靠其农业。而如果此时对农业过分保护而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则往往陷入中国古代的那种低水平的、缓慢发展的农业社会。

三、结 论

经过构建理论模型,本文说明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生产公共品的高效率使政府更倾向于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投入的,但是城市对公共品利用的高效率和城市偏向政策却会使政府偏向于减少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投入 现实中农村公共品供给缺乏与城市的高利用效率和政府的城市偏向政策都是相关的,但是目前维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仍然大量存在,并扭曲着城乡之间的资源分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对模型的拓展利用也告诉我们,其他条件不变时,城乡差距越大,则政府越需要增加对农村的公共品投入。换个说法就是,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只要政府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足够大,那么城乡之间的差距是可以缩小的。

[1]卢洪友,龚锋,李凌.统筹城乡公共品供给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

[2]卢洪友,朱华荣.论二元财政结构非均衡制度安排及化解路径[J].现代财经,2006,26(8):3 ~6,23.

[3]臧旭恒,曲创.从客观属性到宪政决策——论“公共物品”概念的发展与演变[J].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7 ~44.

[4]樊明丽等.基于农户视角的农村公共品供需均衡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8,30(5):56 ~64,125.

[5]赵宇,姜海臣.基于农民视角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合意度和需求程度分析——以山东省三县市的调研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5):52 ~62.

[6]财政部农业司《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报告[J].农业经济问题,2004,(7):48 ~57.

F320

A

1006-5342(2012)03-0115-04

2012-01-10

猜你喜欢
公共品偏向城乡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公共品私人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契合性
国内研发、对外开放与偏向性技术进步:以我国工业行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