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通山县宝石村聚落景观形态演变研究*

2012-11-18 07:46李一霏万妍彦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家庙宝石村落

李一霏,万妍彦

(1.武汉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2.华中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湖北省通山县宝石村聚落景观形态演变研究*

李一霏1,万妍彦2

(1.武汉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2.华中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通过研究湖北省通山县宝石村历经选址、发展、鼎盛、衰败、复兴等多个时期的聚落景观特征及演变,分析其在不同时代的物质景观特征和社会景观特征,借此揭示鄂东南传统村落的典型聚落景观形态特征。

宝石村;聚落景观;景观特征

引 言

宝石村(原名宝石乡),位于湖北省通山县城南25公里处的闯王镇,总面积在1.2万平方米以上。发源于九宫山、太阳山的宝石河(又名横石河)从宝石村流过,把村落分隔成南北两岸,因河床堆积的卵石用途广泛,取名宝石。宝石村是舒氏宗族聚居地,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时期,形成于明万历年间,历经数百年,现遗有明代、清代早、中、晚时期建筑和民国时期形成的各式风格民居130多栋,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鄂南最大、历史面貌最完整的民居村落,被誉为“楚天第一古民居群”。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宫山的环形旅游公路紧依村北而过,交通便利,自然景观形态有着很大的优势。

一、聚落景观形态特征与演变

(一)聚落定居选址阶段(明早期)

宝石村是由明初洪武五年(公元1373年),为了躲避战乱而从江西右江迁入鄂东南地区的舒姓移民所建。最早带领家人到此地的是舒仲续,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

在明代,风水学比较兴盛,舒氏始祖仲续公也是精通风水之术之人。宝石村的选址是根据“金鸡报晓、凤翔九天、下有狮象保水口”等一些风水学说来选址的。据《舒氏宗谱》记载:“吾祖仲续公自洪武五年(即公元1373年)始迁宝石,在此地繁衍生息已有25代,近635年历史。宝石山势磅礴,风景秀丽屡有八景著称。乃谓之:上有金鸡报晓,飞翔九天,下有狮象保水口,南有玉屏横睡,北有纱帽呈祥,双象对歭,双龟下河朝拱,猛虎下山,爪伸河沿,玉带当中飘荡,耒龙起伏势腾腾。”由此可见,当时的舒氏始祖是从山势、水体等几方面的自然环境来进行选址并带领族人在此生息繁衍的。

首先,从山势上来看。宝石村周围群山环绕,“金鸡报晓,飞翔九天”大致是描述宝石河南岸包括金鸡山在内的连绵山势。而“狮象”则是指村落东边的狮子岩和东北方的象鼻山。“南有玉屏横睡,北有纱帽呈祥”是将村落南边的玉屏山和北边的纱帽山以祥瑞隐喻命名,借此与村落及宗族的祸福联系起来。村落正南边的玉屏山在风水中也称为案山、朝山,林木郁郁葱葱,寓意人丁兴旺。与一般风水学说中以北边背山为靠山不同,因为宝石村是依水而建,所以没有选择北边的纱帽山为靠山,而是以紧靠村西,山体高大且陡峭的猛虎山为村落靠山,山体探入宝石河,形神较佳。从中国古代的传统风水理念来看,靠山以猛虎象征,寓意事业稳定,财库有聚,家庭安定;其次,被当做靠山的猛虎山土壤肥沃、草木茂盛,且形如半圆之球形,是金钟之形,主发官,最利于从政之人士。综上而言,宝石村周边整体的自然山势犹如“耒龙起伏势腾腾”,形势磅礴,正符合《葬书》中“势如降龙,水绕云从,爵禄三公”之说。

其次,以水体而言。宝石河自村落西方的崇山峻岭中向东迤逦而来,河道较宽,水流平缓,悠悠荡荡,至狮子岩附近河道改为由南向北。宝石村选址于这个流速和缓的河曲之内,当时主要的居住区以北岸为主,村落两面绕水,在此处形成“水流环抱穴场,圆转浑如绕带形”的金城之势,为大吉之地。宝石河在绕过宝石村后向北至象鼻山,再次绕转向东,河道也逐渐变窄,似满怀留恋之情,一步三顾穴。这样的水体形态恰恰符合黄妙应在《博山篇》中所描述“水来处是发龙,水尽处龙亦尽”的理想水道。

另外,古人在注重水体形态的同时,水口也是风水选址的重要参考。水主财,水口的作用就是聚财。宝石河在流至狮子岩之前,河道宽且平缓,正是“凡水来处谓之天门”,“门开则财来”。之后经过狮子岩和象鼻山,河道蜿蜒迂曲于群山之中,如“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户闭财用不绝”。作为水口山的狮子岩和象鼻山,气脉内蓄,聚声望之气,才有“狮象保水口”之说。

根据晋人郭璞所著的《葬书》所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宝石村的选址过程中风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北岸之地,有青山绿树环绕,可谓藏风,又有玉带环抱如绕带,此谓得水。有资料认为,宝石村最早定居于宝石河南岸,但笔者通过田野调查,依风水之法分析,舒仲续带领族人应该是在藏风得水的北岸选址定居的,始于南岸的说法是有待商榷的。

中国古代传统的景观空间形态不仅指村落本身,还包括周边的自然山水格局。从科学的角度看待客观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气候。通山属于丘陵地带,山地多,平地少,这种地势平坦、利于耕种的土地尤为难得。猛虎山、纱帽山、狮子岩、象鼻山等山体将宝石村及周边的农田三面围绕,既遮挡了冬季寒冷的北风,又有利于保持水土,葱郁的山体还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南边的金鸡、玉屏等山,山势平缓,且离村落较远,利于温暖湿润的东南季风流向村落,从而形成了风调雨顺的局部气候。宝石河不但为农田提供了良好的灌溉生产条件,也为村落的生活及消防提供了必要的定居条件,河水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夏季的高温,平缓的河水及良好的水土环境也避免了山洪的肆虐。由此可见,依山伴水的宝石村,整个山水聚落景观体系及生态系统相对完整,在满足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外,方便的水路交通也为宝石村之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地理条件。处于两省交界的山区之中,也为宝石村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舒氏历代开始在此地逐步发展繁荣。然而,这个时候的宝石村还无法称为村落,仅仅只是几家躲避战乱的农户在此开荒建房,彼此之间依靠血缘维持社会关系,村落建成景观环境和社会景观环境都较为简单。

(二)聚落发展阶段(明中期)

在舒氏族人定居后的发展中,宝石村的物质空间逐步出现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元素。其一,祖祠的建立。舒氏开始以宗族制来管理村落。聚落发展开始以北岸的祖祠为中心,向周围发散建设。村中的道路系统、排水系统也由此开始逐步形成。其二,南岸聚落的形成。这个时期村落规模的发展是一种顺应人口增长的自然形态的扩张,当宝石河北岸的土地已经不能容纳迅速增长的人口时,村民把目光转移到了对岸,开始向南岸扩张土地,发展至第八代时,人口已达到1 000多人,出现村民外迁的情况。村落物质空间的扩张,使原来绕村而过的宝石河成为了穿村而过的“玉带”,村落空间也开始以这条“玉带”为纽带,沿南北两岸呈带状发展。人口的增长及空间规模的扩大也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商铺开始出现,改变了单纯的农业种植的经济体系。由于宝石河在此河段宽约30米,尽管当时的经济及技术力量难以架设桥梁,两岸交通不便,只能依靠竹筏渡河连接两岸的生活与生产,但也为后期的南北两岸空间组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时,宝石村也在此期间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特征和文化特征,宝石河河床堆积的卵石开始在村里的各项建设与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村民就地取材将其用做建筑的墙基,街道路面的铺设等,这些卵石在满足基础建设的材料之用时,其大小各异、形态圆润的外观也形成了宝石村独特的区别于其他村落的景观特征,村民将其称为“宝石”,将自己的村落称为“宝石村”,并由此流传下来一些美丽的传说。“宝石”也由此形成为宝石村的景观特征和文化特征因素,承载了数百年的历史,历岁月沧桑延续至今。

(三)聚落的鼎盛阶段(明晚期——民国早期)

据舒氏族谱记载:“明末清初近千户,男丁已达数余千。横直辖地四千米,公会富庶乐尧天。”天时地利人和使得宝石村繁衍迅速,明末最鼎盛时达到997户,而且多为名门望族。当时舒氏入仕为官者众,出现舒宏绪、舒道宏等著名官员,八品以上职衔的官员达百余人。明万历年间,舒宏绪任吏科给事中,他也是宝石舒氏家族里面为官最高者。至明熹宗天启帝时,为了表彰他护卫朝纲的功劳,天启帝亲赐“天垣补衮”金匾褒其忠直,并于南岸修建一字门楼,还有官员为其题书“正色立朝”门额。舒氏家族的宗祠此时由于人丁繁衍,支派蔓延,已经逐渐演变为两个宗祠,五个支祠(祖祠)。而由于天启帝的恩赐,舒氏家庙的修建更是意味着舒氏一族及宝石村的发展到达鼎盛,修建于宝石河北岸的舒氏家庙被称为“六都第一祠”。一字牌楼和家庙也分别成为了宝石村物质空间的标志性景观特征元素。

宝石村发展至民国时曾有“小汉口”之称。街上大量分布着商铺,大部分“以宅为店”,商品种类齐全,繁荣程度胜过县城,名扬鄂赣。其经济在这一时期较为繁荣。此外,因通山县宝石村临近鄂赣两省交界之地,成为了跨省文化传播的走廊。还出现了不少名噪当地甚至闻名京城的“讼师、打师、医师、戏师”等专业人才。

这一鼎盛时期的发展也决定了宝石村的基本聚落景观空间格局,“以水为轴、南北组团,中部节点”。

以水为轴:穿村而过的宝石河不但给宝石村的生活、农业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河中的卵石也为村民建屋筑路提供了主要材料。同时,宝石村的景观空间整体结构也是以宝石河为主轴发展的。宝石村南北两岸伴水而生的两条主街,由于宝石河的水运及鄂赣边区的地理位置,逐渐发展成为两条商业街,成为了两省交界之地的贸易集散地。由这两条主街形成的分支路巷,四通八达,逐步构成了宝石村的聚落空间整体骨架。宝石河两岸的交通也在此时间段发生较大的变化,明万历年间,由于舒氏族人为官者较多,申请并开通了官渡,由小艇来往两岸渡人,至明末李自成起义时,由于战乱官渡废弃,至雍正年间官渡再开,船也改为较大的龙舟,并辅助以竹筏,直至乾隆五十三年,商业繁荣,两岸之间交流日益增大,又因洪水暴涨时时有人溺毙,由村民集资开始在舒氏家庙门前架木为桥,桥高丈许,长十丈有奇。木桥虽然简陋,但两岸交通便捷了许多。宝石村原本分属两岸的聚落空间也在此时整合得更加紧密,逐渐形成了一个更为完整的景观空间体系。

南北组团:因为宝石河这一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决定了宝石村南北两岸各自差异性的空间组团。北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建筑朝向大多是面水而建,高低错落,呈现出一定的丘陵聚落的特点。舒氏家庙处于北岸中段,与南岸建筑隔河相望,因为门前需要退让出一定的公共活动空间,所以北岸建筑与宝石河之间自然形成一条北街。因此北街一面为建筑一面伴水而邻,视线开阔,景观良好,但街道空间的连续性和街廓的完整性要弱一些。同时,北岸是以临水的祖祠也就是后来的家庙为中心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呈发射状纵深发展,民居大多围绕家庙而建。从村落的肌理分析来看,该地段建筑密度较高。除了北街一条主街较为清晰以外,其余街巷大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相互渗透,尺度也较窄,外村人来了分不清方向。与北岸相比,南岸地势平坦,发展较北岸稍晚,街道也较为有规划,道路清晰明了。从舒氏宗谱以及目前的村落现状来看,南岸的街道主要由一条临河的东西向主街及一条南北向的青石路面商贸街呈T字形组成。主街多以民居为主,建筑坐北朝南,背水而建;商贸街建筑多为二进。南岸街道整体街廓围合较为完整,建筑界面清晰,街道空间连续性较强,商业气氛也较强。从街道的物质空间来看,南北岸存在很大的差别。

从街道的建筑空间来看,北岸的建筑除公用性的家庙宗祠之外,大多为民居,建筑结构多为3间3进,少数为4进;建筑体量高大且装饰精良、工艺精湛。南案建筑类型多为民居和商铺,建筑结构多为3间2进;建筑体量较之北岸显得低矮;木构装修较为简洁,以直轮、方格等直线条为主。

中部节点:南北两组团发展虽然各异,北岸以舒氏家庙为中心,南岸以一字牌坊为中心进行发展。但作为宝石村的整体空间来说,还是以北岸中段的舒氏家庙为核心发展的。从空间布局来看,舒氏家庙处于村落的中央,而建于乾隆五十三年的木桥则是北起家庙门前,南接南岸T字形街道的交叉点,由此形成一条中心轴线的。从宗族及文化来看,即使经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景观空间及文化习俗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家庙依然是村民心中的村落中心。时至今日,村民在说起当年的“六都第一祠”时,也难掩心中的骄傲。

这一时期的宝石村社会景观环境良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宝石村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形成的村落空间格局,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保持至今。

(四)聚落的衰落阶段(民国时期——20世纪80年代)

随着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开始,通山县作为中国革命苏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历经战乱,宝石村人口数量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下降、大量建筑被毁,作为宝石村标志性景观特征的一字牌楼已毁于战火。号称“六都第一祠”的舒氏家庙也在1938年被日军付之一炬,仅存石柱、家门幡墩,解放后的村民无力修缮,20世纪70年代改建为村礼堂,更名为宝石会堂。同时,经济也逐步萧条。即使解放后社会安定,但由于交通的原因,宝石村往日的商业繁荣不复出现,传统农业种植成为村民的主要生存手段。

除了宝石村公共建筑代表的一字牌坊和舒氏家庙受损严重,村内的很多民居建筑也由于产权的变更或者人口增长分家的需要,重新进行了分配,建筑布局发生了改变。部分民居因为使用功能的原因,出现了乱搭乱建;部分民居因年久失修,拆掉受损部分后再在旁边搭建新房子,破坏了原有建筑的形式;也有部分村落边缘的民居直接垮塌,破烂不堪,仅留下残垣断壁;即使有些保存完好的民居,也因为墙体、柱子、门窗等木质构件腐烂,受经济限制和技术原因,难以恢复,只有不同程度的用现代材料代替。

另外,由于战争导致的人口减少和社会动荡变革的原因,以前舒氏一族的宗族管理及宝石村的南北两岸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舒氏的一姓一村,改变为舒姓村民集中居住于宝石村北岸,郑姓村民集中居住于宝石村南岸,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宝石村已经一分为二,割裂成为了两个村落。此时,村落社会景观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只有作为宝石村另一重要景观特征元素的卵石及卵石所砌的巷道和村落的景观空间格局北基本保留下来了,向后人展示着宝石村昔日的辉煌与繁华。

(五)聚落的现状(20世纪80年代——至今)

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村内居民或外出打工经商,或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在村内开办如木料场、石材厂等小加工厂,或利用宝石河的水利资源在下游修建了水电站和水泥厂等,经济逐渐富裕起来。虽然此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卫生医疗条件逐渐完善。但由于计划生育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村子现有居民400多户,人口1 400余人,并没有达到鼎盛时期的人口数量。

此时的宝石村中,传统古民居现存的尚有明清建筑40余栋,民国建筑90余栋,建筑型制包括住宅、祠堂、商铺三种类型。其中南岸的建筑破坏较为严重,北岸保存较完好的也只有10余栋,多集中于舒氏家庙周围。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的投入,宝石村的聚落景观空间再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舒氏家族在1995年原址复建了一字牌楼,舒氏家庙由宝石会场改为闲置,但往日的标志性景观再也难以恢复旧时的辉煌。此时的宝石村也出现了新的景观特征:(1)1989年,随着旅游公路的修建,村西宝石河的上游修建了一座宽约5.6米的公路桥,人车过河都很方便,在村落的外围形成了新的交通环线,这座公路桥也由此成为宝石河上尤为重要的景观要素;(2)因为水库的修建,在村东宝石河下游修了一座小的水坝围堰,村民平时多从围堰上步行过河,而且通过水闸将宝石河分出一条支流,既减缓水流量,又充分利用宝石河水灌溉宝石北岸的田地和菜地。这个围堰与公路桥一东一西遥相呼应,成为了富有乡土气息的景观要素;(3)毗邻村北的通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宫山的旅游公路建成,公路边的商铺商业活动也逐步兴起,村落的发展逐渐向北延伸,北岸大片的农田都改为了居住,同时还辅以工业和商业。南岸依然保持以居住和农耕为主,村落面积和人口都大大的弱于北岸,村落空间的重心逐渐向北倾斜;(4)宝石河上游水库的蓄水和放水间隔,造成宝石河水位的上涨和回落,形成了周期性的富有变化的宝石河景观。这些新的景观特征意味着新的民居大多建于村落外围,宝石村的空间边缘逐渐清晰,村落空间重点由以往的以舒氏家庙为中心的节点向外扩散至周边道路。这也恰恰反映了传统村落空间和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冲突。

这种景观特征和空间结构变化在给古老的村落带来新的气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新旧建筑混搭

富裕起来的村民大多乐于兴建结实气派的钢筋水泥瓷砖的现代建筑或欧式建筑,即使经济情况不太理想,也会修建红砖外墙的平顶建筑,这些与村落中心的传统建筑格格不入,村落景观空间混乱。

2.自然生态破坏严重

传统村落遵循的风水学说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自然生态,村民出于对神明及祖宗的敬畏和对世代居住环境的爱惜,大多不会轻易破坏周边的植被和环境。但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导致村落周边农田的大量开垦,地表植被被破坏;村内居住区与工业区混杂,功能布局不明确,木材加工厂将木材在村内随处堆放。同时,由于木材加工的需要,也导致周边山上的树木大量减少;由于红砖水泥的建房需要,宝石河内的卵石大量被挖掘,急剧减少;上游水库蓄水对宝石河的生态系统造成较大的影响;90年代兴建的造纸厂和打井取水的泛滥,导致宝石河水源污染,地下水质灰浊。这些种种行为都极大的破坏了宝石村的自然生态。

3.市政设施的缺乏

多年来村内未修建排水设施及管道,仍然依靠几百年前修建的排水沟进行雨水排放,但宝石村内原有的明中期的修建三个池塘现在基本废弃干枯,部分排水沟因缺乏维护,堵塞、损坏或被废弃;污水管道的缺少,造成一些临水民居直接向宝石河排放污水,污染宝石河水质;新型水泥路面和传统卵石路面产生景观视觉冲突。

4.人口结构不合理

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村内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年龄比例失衡,村落缺乏活力,难现当年的繁荣景象。

二、结 语

2002年,宝石村已经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批全国文化名村的荐选单位。同时,武汉城市圈概念的提出和旅游公路的修建,为宝石村带来了依靠旅游发展的契机。在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之前,如何保护与发展宝石村的聚落景观,是需要结合其自身发展规律及景观特征来综合考虑的。

宝石村的聚落景观历经600余年,是经过选址、发展、鼎盛、衰败及现状多个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鄂东南传统乡村聚族而居的典型聚落景观形态,无论是其物质景观环境还是社会景观环境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宝石村的这种典型景观特征一旦在今后的发展中丧失了自身的特色,对生态环境和聚落景观都会造成极大破坏,不但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再可能恢复,民居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亦成为泡影。

因此,对宝石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不能任其自身自灭,也不能单纯的以经济发展为主,盲目进行旅游开发,必须是通过对宝石村的空间景观形态因素和人文景观形态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明确如何将旅游开发和宝石村的传统聚落景观正确的结合,实现景观资源向旅游资源的拓展,才能真正实现宝石村可持续发展,古老的宝石村才能再一次焕发活力。

[1]叶云,尹传银.汉派新民居——武汉地区自然村改造研究[J].建筑学报,2008,(1).

[2]段进,揭明浩著.空间研究4——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杨国安.空间与秩序:明清以来鄂东南地区的村落、祠堂与家族社会[A].常建华.中国社会历史评论[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J0

A

1006-5342(2012)03-0145-04

2011-12-21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优秀中青年人才项目“湖北省通山县传统聚落自发景观形态特征研究”(q20101116)

猜你喜欢
家庙宝石村落
“种”棵宝石树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荒家庙
宝石迷踪
宁化红军医院 旧址焕然一新
鲜为人知的满族家庙兴庆寺
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
宝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