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卫杰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一种发病率特别高的神经系统疾病,甚至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以及死亡[1]。国内外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以及斑块的稳定性对ICVD的发病有重要作用。弄清ICVD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过程,炎症活动可导致不稳定斑块的破裂以及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2]。本研究对 ICVD患者的炎症因子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以及IL-6进行研究,同时观察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ICVD的关系来进一步研究ICVD的发病原因以及机制。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进行诊断治疗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并且所有患者结合辅助检查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同时选取10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患者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9例,脑梗死61例;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56.21±15.23)岁。对照组的研究对象均为同时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男63例,女37例,平均年龄(54.31±11.53)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 应用美国飞利浦公司生产的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0~13)MHz。检查室被检查者仰卧位,颈部放松后仰,肩部垫高,头部稍偏向检查的对侧,暴露检查侧的颈部,探头轻置于颈部气管外侧,观察双侧颈总动脉及其分支,在距颈动脉分叉1 cm处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观察并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回声、大小以及形态学特征等。其判断标准[4]为:IMT≤1.0 mm为正常,1.0~1.2 mm为增厚,而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指血管局部增厚≥1.2 mm。回声或混合回声者为软斑;高、强回声伴或不伴声影者为硬斑;两种回声同时存在者称为混合性斑块。稳定性斑块指硬斑有68例,不稳定性斑块指软斑和混合性斑块有32例。
1.3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参考试剂盒说明书,测量OD450值。根据所做的标准曲线,获得样品中所含IL-6的量。血脂检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以及hsCRP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血脂检测标本为患者禁食12 h后抽取的空腹静脉血标本,判断标准根据2003年全美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专家组第三次报告提出的血脂异常标准[5]作为依据。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因素间相关性分析应用线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时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hsCRP和IL-6以及血脂水平含量比较 实验组的hsCRP含量为(8.21±5.23)mg/L和IL-6的含量为(304.24±71.43)pg/ml均较对照组的(3.28±5.26)mg/L和(127.61±25.29)pg/ml明显增高,经t检验,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TC、TG、LDL-C水平含量均比对照组高,经t检验,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HDL-C水平含量比对照组低,经t检验,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实验组中颈动脉稳定性不同患者的hsCRP和IL-6以及血脂水平含量比较 实验组中的稳定组与不稳定组hsCRP和IL-6水平含量分别为(4.21±2.13)mg/L、(8.28±3.36)mg/L和(134.26±41.53)pg/ml、(334.26±81.33)pg/ml经 t检验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不同稳定性患者血脂的水平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脂水平含量比较(x ± s,mmol/L)
表2 实验组中稳定组与不稳定组的血脂水平含量比较(x ± s,mmol/L-1)
2.3 相关性分析 经因素间相关性分析应用线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hsCRP和IL-6以及血脂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易损程度呈正相关(r=0.75>0.64,P<0.05)。
研究表明,由于血管上皮细胞的损害及缺氧出现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斑块形成[6]。目前认为 AS的形成是一种炎症性病变的过程,并且炎症活动可以导致不稳定斑块破裂以及血栓形成等,引起急性缺血事件的发生,而颈动脉粥样硬化则是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认识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和ICVD的关系,尽早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对ICVD患者的预防及治疗就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2]。
血脂与AS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血清中LDL-C的含量与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在评价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中,LDL-C的临床意义显著于TC和TG。增高的LDLC经氧化修饰成OX-LDL后易进入血管内膜加速AS斑块的形成。hs-CRP是一种急性非特异性反应蛋白,在活化后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刺激下诱导肝细胞产生,基础研究揭示了hs-CRP对斑块有促进作用。IL-6是一种多肽类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是机体炎症与免疫应答的重要调节因子。并且IL-6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ICVD发生后,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能激活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引起免疫应答产生,导致炎性细胞等被激活,而产生大量的IL-6。IL-6通过各种机制来加剧脑部缺血性损伤,参与ICVD的病理变化过程。
本研究对ICVD的颈动脉进行了超声检测,确定了斑块的稳定性,同时检测血清指标血脂、hs-CRP和IL-6含量,经研究观察尽早预防AS的发生以及ICVD的发生,早期干预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改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1]Li GW,Zheng GY,Li JG,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cerebral infarction.ChinMed Sci J,2010,25(1):32-37.
[2]Hartf ord M,Wiklund O,Mattsson Hulten L,et al.CRP,interleukjn,secret ory phospholipase A2 group IIA,and int 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during the early phase of acut ecoronary syndromes and longterm follow-up.Int J Cardiol,2006,108(1):55-62.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华扬.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检测与应用.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6,6(5):346-352.
[5]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64-766.
[6]邢锦,何文.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0,12(2):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