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民间舞蹈的养分
——民间传说及其它

2012-11-22 03:17郑少华
剧影月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鼓乐太平军民间舞蹈

■郑少华

试析民间舞蹈的养分
——民间传说及其它

■郑少华

构成民间舞蹈的主要元素自然是当地历史、社会生活、民风民俗以及自然条件等方面。构成民间舞蹈的元素比较宽泛,但其中“民间传说”对它产生的影响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一个课题。

民间传说丰富民间舞蹈之内涵

民间传说是人民大众口头流传的一种文学(艺)样式,反过来又给人民生活、生产、社会实践等以积极的影响。它自有存在的背景、存在的价值,并与当地历史、人文等密切相关,是人们群众思想、感情、意志等在某一点上的集中反映。同样出自社会生活的民间舞蹈,有的深受民间传说的影响,因之,其中一些“构件”则撷自其精华部分,将其有机融入而使之艺术地再现。这或是民间传说丰富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方面。

南京市浦口民间传说在涉及到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方面,最大的特点便是与该区的地理方位,交通冲衢等联系在一起。浦口临江而立,直面金陵,背靠苏皖,襟江带淮,自古就是南北冲要之道,素有金陵北大门之称。自纪元至近现代以来,这里从来都是英雄大展身手之地也不乏锦绣文章之所,且由此衍生出众多的民间传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浦口是个盛产民间传说的地方。

浦口民间传说涉及面较宽,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人物都有所反映。浦口民间传说的宽泛性、独特性,自然惠及到浦口民间舞蹈的多样性。从民间传说中提取养分以丰富民间舞蹈的内涵,不仅为业内人士之共识,也早有成例在先,诸如东北大秧歌中的“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都是成功之作。而活跃于浦口的“霸王鞭”便是很好的一例。

西楚霸王项羽在浦口民间传说中占有诸多篇幅,是浦口民间传说中“霸王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项羽因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后,在浦口留下串串历史足迹,却又演化成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这些个传说被民间舞蹈所采撷、运用,便显得个性鲜明而与众不同。霸王鞭不仅有传说也有现实地名,现在浦口永宁西葛街南巷口还能觅到它的遗迹。民间舞蹈“霸王鞭”便出自离永宁不远处的浦口盘城。

其实,霸王鞭又叫“打莲湘”或“花棍舞”,本是一个传统的民间舞蹈表演项目。浦口人却将崇尚英雄的情结有机融入舞蹈之中,给了它新的定义与新的生命而一改原有的单一平稳,为多层次、多变化、节奏鲜明、情绪饱满,使英雄霸气得以充分展示同时又不失阴柔细腻。这样,取自民间传说的精华养分用于民间舞蹈,不仅使舞蹈更趋丰富,而且在加大舞蹈可舞性与可看性的同时还使有关传说中的人物(霸王)形象更丰满地流传下去。

民间传说成就民间舞蹈品牌

浦口民间舞蹈“江浦手狮”所以蜚声大江南北,成为南京市昭示内外的一个知名文化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它的成功取决于自身文化底蕴的深厚,则又直接受益于有关浦口民间传说。

浦口有关太平军的传说为数不少,大多反映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争及相关人物,概洪秀全建都天京(南京)后,为确保天京粮食供给线的安全,将江浦县改置为“天浦省”,又驻有重兵以拱卫天京。

我国自古便有军队打了胜仗唱凯歌的习惯。《晋书·乐志上》:“其有短箫之乐者,则所谓王师大捷,令军中凯歌者也。”刘克庄《破阵曲》:“六军张凯声如雷。”驻守天浦省的太平军得胜回营时也会吼上几句“凯歌”以鼓斗志。太平军具体唱的是什么歌曲不得而知,但他们凯旋归来大跳“手狮舞”却有传说,而且这种手狮舞一直流传至今。

浦口永宁曾是太平军驻防之地。传说原始“手狮舞”是太平军用来庆贺胜利的一种情绪宣泄方式,它最大的特点是“手上的功夫”。然而在它的身上完全可以捕捉到“南狮”敏捷灵活的身影。狮子舞(舞狮子)于我国流传地域很广,但大体上又有北狮威猛、南狮矫健之说。太平军兵出广西,自然也将南狮的特点带进南京浦口。或许因战事频繁艰苦,以致无暇制作完整的彩狮,只用“狮子头”套在手上而舞。此亦或为无奈之举,不想竟成巧妙,却也成就了今天“江浦手狮”与众不同的风采。

太平军走了,手狮舞则留了下来,留在了浦口永宁。永宁很早以来凡逢年节都有手狮舞串村表演,而且这里舞狮的爱好者代代传承了下来,太平军手狮舞是何时再生于浦口虽无细考,但从它的传承性及“南狮”风格明显的特点来看,永宁手狮出自太平军“凯歌”应当是没有问题的。传承于斯而又创新于今,是江浦手狮的根本特色。

原始手狮舞动作相对简单,狮子的表现力只局限于手臂及上肢部位,与狮子威猛、矫捷有一定差距。舞既出自太平军之“凯歌”,那么,突出太平军将士威武神勇的神韵应是再创的要点,这也可以认作是从传说中提取精华要素以丰民间舞蹈的基点。既然如此,“人狮合一”则有可能将之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手上功夫的基础上推及到全身大幅度动作,讲求上下肢体语言的完美结合,把握与发展好传统的跳、跃、穿、蹦等而融入“人物”神态之中,进入“人即狮,狮即人”,人狮合一的状态,再辅之以现代音乐的夸张与浪漫,拉近舞者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极大地提高了它的可舞性、观赏性,且又具一定的思想性而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化品牌。

依托民间传说彰显民间舞蹈魅力

浦口有个“点将台”,围绕点将台又有个美丽的传说。有趣的是一个传说两个版本:一说是淮阴候韩信于此智退霸王项羽;另说是南宋抗金英雄韩世忠在此点兵抗金。这两个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经久不衰,因之,也成为新编民间舞蹈很好的素材。从可舞性及思想性等方面考虑,后一个传说更适合舞蹈艺术的剪裁。以民间传说为素材新编各类文艺作品不但能较好的入戏、重要的是有深厚的社会认同感,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牛郎织女”,京剧“白蛇传”等都是取自民间素材而成就的经典之作。因此,借用民间传说的影响来编排民间舞蹈是个不错的选择。

梁红玉击鼓抗金兵,是个众所周知的历史故事,点将台的传说则是戏剧性地演绎了这个故事。南京建炎三年(1129),金兀术五犯中原,韩世忠率八千子弟兵与金兀术大战镇江,其妻梁红玉攀上战船桅杆摇旗呐喊以鼓将士斗志。金兀术无法抵抗宋军的强大攻势,窜逃至南京附近的黄天荡,又被韩世忠军追上,金兀术损失惨重,急惶惶率残部从浦口渡江落荒而去,这些史书有载。而韩世忠点兵浦口点将台则是民间传说。虽是传说但浦口至今尚有“点将台”之遗址、遗迹。这样,历史的真实与地方文化遗存及民间传说三者得以融合,并以此编排民间舞蹈,其张力应该没问题。

鼓乐“点将玉鼓”是依托“韩世忠点将抗金兵”传说中的“梁红玉击鼓抗金兵”而新编排的一个民间舞蹈。

鼓乐本是以击鼓吹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间吹打乐,主吉庆,主欢乐。梁红玉击鼓抗金兵重在击鼓,这也是民间传说中梁红玉的“神魂”所在。新编的“点将玉鼓”借用鼓乐形式,展示梁红玉巾帼英雄之神韵,做足做好鼓上的文章,此或许是当年(1996年)该鼓乐荣获“首届金陵鼓乐大赛金奖”的缘故吧。

鼓乐“点将玉鼓”既为表现韩世忠、梁红玉夫妇抗金的“战魂”,那么,全篇皆因依战而编制。在编制过程中对传说中的独特地理环境,人物心态,操作模式等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表现。再则,塑造好梁红玉的形象也很关键,尽管她是戏剧化的,但要与大多数观众心中自有的梁红玉形象相符,若此,该表演项目才有进入“精品”行列的可能。

点将台传说的核心是“点将”,“点将玉鼓”的彩头也在“点将”。把传说中的点将搬上舞台,用舞蹈(鼓乐)的形式加以展现,使传说与“现实”艺术地融在一起,达到最佳视觉效果,或是该表演项目的一大亮点。

“点将玉鼓”用鼓乐烘托舞蹈,以舞蹈回应鼓乐,二者相辅相成,使英雄传说得以最大化的张扬,而鼓在这里起到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冷兵器时代两军交战,鼓的作用往往是起决定性的。《左传·庄公十年》:“公将鼓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就是以击鼓为征战的号角,部队前进时也击鼓,谓之“鼓行”,即大张声势地进军。《尉缭子·经卒令》:“鼓行交斗,则前行进为犯难,后行进为辱众”。可谓一鼓作气而克敌制胜也。

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的传说重在“击鼓”。“点将玉鼓”基于传说而光大传说,相当注重鼓的运用,以鼓为神,以鼓为韵,使梁红玉击鼓抗金兵之英武于“点将”,“出征”,“凯旋”三段式中而尽显于鼓乐则又诗化于舞蹈之神韵之中,实为民间舞蹈依托民间传说而新编的一个成功之作。

综上所述,民间舞蹈从民间传说中汲取养分不仅可行,而且能使此二者得以交融。这种交融无疑有利于保持民间舞蹈的新鲜活力,也更有利于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

猜你喜欢
鼓乐太平军民间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西安鼓乐套词研究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昆山与太平军有关的建筑
太平军童子营:杀人放火是本业
安庆出土的英制旧式加农舰炮
清末绍兴知府廖宗元死亡之谜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