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方言影视剧

2012-11-22 03:59李亦安,陈满儒
电影评介 2012年20期
关键词:影视剧方言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语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方言丰富多彩,四川话的泼辣、北京话的幽默、东北话的直爽、陕西话的淳朴等。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采用方言的电影便蓬勃发展起来,以第五代导演最为突出。从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贾樟柯的《小武》、《站台》,到姜文的《让子弹飞》无不将方言作为他们电影的独特叙事风格;从方言评书、方言小品甚至到方言网络歌曲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直到今天,方言电视剧又作为一支生力军独领风骚,长期占据着各地电视栏目收视率的前列位置。种种现象让我们不仅奇怪,方言艺术在长期沉寂之后,为何在信息全球化和外来文化不断侵蚀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又东山再起?方言影视剧为何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方言影视剧自身又存在何种缺点及局限性?以上种种问题都需要用学术的视野予以解析。

1 、 方言影视剧的现状

方言影视剧主要分为方言电影和方言电视剧,其中方言电视剧现在又以方言栏目剧为主。

方言电影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这与第五代导演集体在自己的作品中注重民俗及传统文化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独立电影的代表人贾樟柯便一直坚持将方言作为自己电影的独特叙事风格之一,方言的大量运用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记忆和怀念。到了21世纪,方言电影逐渐沉寂下来,这与方言艺术始终处于支流及创作人员已经不满足于靠民俗和传统文化作为电影的主要表现手法不无关系。

方言栏目剧始于1994年重庆电视台创办的《雾都夜话》,其剧情来自重庆当地的真人真事,演员也都是当地的普通群众,拍摄手法极为简单,表演全部为非专业化。栏目剧开篇说到:“这不是电视剧,这是真人真事,是地地道道的重庆人自己演自己的故事”。[1]《雾都夜话》不仅创下了电视栏目剧长达10年的收视奇迹,并且引发了四川方言节目的兴办热。2006年年初央视八套更是将《武林外传》作为当年的开播剧隆重推出,进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方言热。直到今日,我国的重庆、四川、陕西、天津、吉林、杭州等地区电视台均创办有方言栏目剧,很多地区的方言剧一直位于当地电视台收视率的前列,例如2004年3月在西安电视台二套开播的西北首档平民方言剧《狼人虎剧》的收视率曾一度高达7%。

目前,我国方言影视剧在数量上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质量上也在不断提高。更有有关专家提出应该走品牌战略路线,学习借鉴好莱坞和韩国偶像剧,将我国独特的方言影视剧推广到全球。

2 、 方言影视剧兴起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兴起与衰落背后都会有其深刻的原因,方言影视剧也不例外。经过大量的资料查询收集总结,可得出以下三点主要原因:

2.1 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讨论方言影视剧大量兴起的原因,首先有必要认清方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方言对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影响。方言不仅是语言,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明的土壤。文化储藏和积淀在语言中。正如罗常培先生所言:“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的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2]同样,从艺术的角度看,方言也代表了民间最纯正鲜活的生活形态,它不会扭曲,更不容易遗漏真实的生活信息,反而通过语言的力量突显了当地的区域文化。因此,各地方言的互动、撞击和竞争对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有利的。一种语言的消失,就意味着人类一种文化的失落。

但是从1956年全国推广普通话以来,以方言为基础的各种文化便一直受到语言标准化的奴役。直到方言作品突然兴盛的80年代,标准化汉语依然是霸权话语,限制了方言艺术的生存空间,更是限制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而当今的网络时代让语言的权利分散了,方言的崛起正是多元文化在表达自己的强烈诉求,语言因此变成区域文化奋力突围的一把利剑,它在强调并捍卫自身的尊严。

2.2 文化的认同感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全球文化正在加速相互融合,物质文明的进步使人们衣食无忧,但导致了精神追求的不断弱化,人口的快速流动更是让许多地方的区域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立足之地。大众传播时代的人们向往找到自己的寄托和归属,而文化便满足了人们的这种精神归属感。尤其对于多数原住民来讲,自己脑海中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但面对周围千变万化的繁华世界又感到不知所措,渴望得到社会对于自身的认可。而电视文化不是一般的商品,它的精神层面远远大于它的物质层面。[3]电视节目演员平民化、内容草根化,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反映老百姓的生存状况,仿佛一下子为人们找到了他们苦苦追寻的“精神家园”。电视艺术就是创造一种虚拟情境,使情感在这种虚拟情境中释放出来,受众接触娱乐的体验不是为了追求任何目的,只是为了再被欣赏者身上唤起某种感情,并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释放出这种感情。[4]因此电视节目便承载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这也就成为方言影视剧兴起的原因之一。

2.3 媒体之间的竞争及可观的经济收入

在当代中国媒体市场的竞争格局下,媒体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这促使影视制作者不断开拓视野,寻求新的发展策略。对于电影制作者来说,大众的认可、思想的传播和高票房是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而对于电视制作者来说,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是通过收视率来实现的,高收视率必然带来丰厚的广告利润和商业资助。因为方言影视剧自身所具备的独特特点,可以说,方言影视剧的产生和兴盛是媒体之间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可观的经济收入”是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吸引大家拍摄、播放方言剧的主要原因。昆明某影视公司的负责人王小涛说,方言电视剧低投入、高产出,通过打造系列短剧可以对整个电视台的电视剧经营起到支柱作用。[5]例如央视八套播出的《武林外传》平均收视率为1.1%,最高收视率为1.8%,央视凭该剧获利5000万元。

3 、 方言影视剧存在的问题

3.1 地域化的限制

由于方言影视剧大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因此受众往往也局限于本地。地域性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它的长处自然也有它的弊端,长处在上一章节已谈到,这里不再多说。弊端则表现为因为语言的障碍导致受众的局限性。浅的来说,会造成收视上的障碍,例如关中方言中有许多词汇对于陕西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可是对于外地人这些并不会被理解,甚至会被排斥。同样,其他地方的方言剧也具有一样的障碍。深的来说,这样的收视障碍则会导致方言影视剧很难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使之容易处于小众狭窄的范围里固步自封,反而阻碍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3.2 题材及制作的良莠不齐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剧本和制作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其自身质量的好坏。方言影视剧也不例外。保持宁缺毋滥是本应有的态度,题材的选择要能够反映人们传统价值观、人生观、伦理观的“好故事”,这些故事应该是真实的、积极地、深刻的。但方言影视剧的先天缺陷也决定了当下方言影视剧的制作无法达到人们期盼的水平,目光只盯住地方市场,总体质量不高,演员也以本地为主,演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缺少原创性也会严重限制它的发展,很多改编只是借用普通话剧本,或者剧作者来自外地,操作的就不是方言剧本。它的市场定位必然阻碍着方言剧迈向更高的平台。

以上所列举出的方言影视剧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它所有的问题,其中还有高雅与平民、文明与粗俗的博弈等。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如何更全面更广泛的发扬我国方言影视剧的优点,克服地域化带来的文化差异,提升自身的质量才是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方言影视剧发展到现在已有数十年之久,研究其成功与失败的深层原因不仅对方言影视剧的制作提供了借鉴,也为其自身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发扬优良传统克服自身缺陷,走上产业化、规模化道路提供了帮助。希望中国的方言影视剧能够越做越好,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注释

[1]《成功在于怎么说(2)》读书频道,新浪网,http://book.sina.com.cn/longboo

[2]曹志耘:《汉语方言:一体化还是多样化》,《中国语学研究》,2006年

[3]金丹元:《电视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新论》,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4]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页

[5]《悄然崛起异彩纷呈 方言剧:能否越飞越高?》科技时代,新浪网,http://tech.sina.com.cn/m/2006-05-25/1431956127.shtml

[1]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陈晓东.电视栏目剧:个性化栏目剧的发展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03期.

[3]王培.方言类电视节目的生存与发展[J].现代传播,2006年,第01期.

[4]韩鸿.方言影视的文化解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01期.

猜你喜欢
影视剧方言文化
方严的方言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谁远谁近?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