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与情感的博弈——关于电影《左右》的思考

2012-11-22 03:59陈利
电影评介 2012年20期
关键词:老谢前夫伦理

第58届柏林电影节上,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作品《左右》获得银熊奖,引起评论界广泛关注。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场以挽救生命为名而展开的伦理与情感的博弈,让人观后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尊重生命抑或亵渎生命?

故事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导演将人物和故事背景做了艺术化处理。女主人公枚竹与前夫肖路的女儿禾禾患了白血病,虽然两人都各自有了新伴侣,但不得不共同面对这个困境。历经血型不配对、人工受精失败之后,枚竹和肖路选择以自然性行为孕育一个新生命来实现挽救禾禾的最高目标,这一性行为在“挽救生命”的名义下变得合情合理,而伦理却显得不合情理了。首先导演设置这一性行为是在一切可行办法都失败后的无奈之举,其次故事背景是在当下的现代都市中,大众的“生命”意识在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已经逐步加强,因此观众认同这种拯救生命的结合。

影片将四个主人公能跨越伦理道德的动力归结于对禾禾这一生命个体的挽救与尊重,诚然,禾禾的生命是值得也必须去挽救的,但是那个为挽救而孕育的孩子,他的生命价值又是否得到了尊重呢?这是否是在尊重一个生命的同时亵渎了另一个生命呢?其次,枚竹的现任丈夫老谢,肖路的现任妻子董帆,虽然都默许了两人的结合行为,实际上是人性本善和挽救生命的道德重压之下的无奈之举,这种道德底线下的卑微与尊重个体生命形成悖论。因此影片在尊重生命鲜明主题下,又造成对其他个体生命的漠视与亵渎,达到情感与伦理博弈的一个高峰。

二、跨越国界还是中国特色?

导演认为“这部电影应该是最没有可能出现隔阂的。因为这部电影本身没太多的民族特色。这是很跨界的一部电影,从整体的角度来说,东西方理解起来都没有什么障碍。”但实际上根子是绝对中国化的,离开中国的伦理语境,这个故事无法成立。设想一下,如果把故事的背景换在美国或者欧洲,也许影片就不再是如此艰难的抉择,因为对于一个生命的充分尊重和不惜一切代价的拯救行动,西方比东方更早地迈进,《拯救大兵瑞恩》中为了拯救一个生命,甚至可以以牺牲更多的人作为代价,因此影片中人工授精失败,必须和前夫结合才能救孩子,在西方人看来根本就不是一个非常纠结的问题,可以说,正是中国几千年来“发乎情止乎礼”、伦理至上的伦理规范才使得影片充满张力。

当下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飞速发展,传统伦理范式受到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冲击,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存在,也会出现很多新问题,这些新社会问题,如果局限于传统文化的范式,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新问题的解决呼唤新的解决思路。在传统思想浓厚的中国社会,不与现有的丈夫离婚而要和前夫生个孩子,尽管是挽救孩子,但是对于夫妻伦理而言,还是极具挑战性,遵从传统道德伦理?还是解决现实困境?“左”还是“右”?影片在抛出了两难问题后,并没有用任何标准去做任何评判,也没有设置冷酷的结局,而是让四个中年人去面对生命残酷的安排,并在经历一番痛苦思想挣扎后,达到自我精神救赎。《左右》提供了一种思路,进行了一种尝试,影片用一个西方的“生命”理念完成了对中国传统伦理的“启蒙”。

三、人物真实还是过于完美?

影片描绘出了四个中年人的疲惫和无奈。影片名为《左右》,但是片中四个人的选择不是选择左或者选择右,而是一种左右为难.被命运左右。而影片开放式的结局,也使得四个人的“牺牲”能否挽救禾禾的生命成为一个大大的问号,因此这种伦理与情感博弈之后的牺牲更显残酷。

女主人公枚竹是个孤注一掷的母亲,左边是女儿,右边是已经重组家庭的前夫,母爱的无私和人性的自私让她放下一切世俗的伦理,在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夹缝里冲出一条路来,她的选择也搅乱了另外三个人的生活,但她是无畏的,不用那些尊重生命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母性可以解释她素有的行为,因而我觉得这个人物是可信的。

肖路的现任妻子董帆是个直率的人,面对丈夫挽救生命的理由,反对变得无力,她抵住门框,喃喃自语地说出自己的寂寞和恐慌,谁还忍心苛责她的自私,想生不让生,想走又难割舍……为了爱,又一次又一次的做出让步与妥协,并最终回到了肖路身边。在这个“生子”事件中,她虽不算牺牲品,却是一个受害者,当人们只把同情的焦点集中在枚竹身上时,董帆也成了被遗忘的存在,被伤害的同时被遗忘,很无辜,因而这个人物是可信的。

肖路以一个小人物的形式存在,呈现的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状态,为了家庭盲目的忙碌着,工作、婚姻、孩子、前妻……除了老谢之外,他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几乎都对他苦苦相逼。他渴望为家庭带来最舒适的生活环境,面对女儿和现在的妻子,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他无路可退,所以也就只好咬牙继续坚持,被动的接受。

枚竹现在的丈夫老谢,很多评论说是一个窝囊的男人,但其实在这个木讷的男人身上有着导演给予的善良与伟大,但是这个过于完美的形象,在我看来,并不可信,也给影片的人性主题打了一点折扣。枚竹执拗的行为一次又一次的伤到了一个男人的尊严,尤其是一个中国男人。老谢的挣扎与纠结很过就被宽容占据了,略显软弱,我觉得除了“买烟”这一细节的设置,以及对禾禾浓烈的父爱之外,还应该有更多的笔墨诠释老谢如何经历痛苦的挣扎,实现自我精神救赎,达到大彻大悟,最终闪耀人性的光辉。

注释

1、《南都周刊》2008.3:王小帅《左右》是否能让爱升华

1、从《左右》中思索生命存在 《襄樊学院学报》【J】2008.6

2、“说”与“被说”之间的现代性建构——关于电影《左右》及其评论的社会学考察 《 艺术探索》【J】2009.12

3、女性身体与现代中国的文化想象——《左右》和《图雅的婚事》评析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J】2011.2

4、《左右》的残忍与温暖 《九江学院学报》【J】2010.2

猜你喜欢
老谢前夫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和前夫离婚20年再见面仍是朋友
不过是玩笑
感恩十步远
破粹的心再也无法缝合
飞絮慢慢落下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