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德国先进经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2-11-24 07:46郭强
今日海南 2012年9期
关键词:海南德国发展

□郭强

借鉴德国先进经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郭强

去年6月29日至7月18日,笔者参加了海南省委组织部组织的赴德国“现代企业管理与创新”学习考察团。在德国的20天时间里,考察团先后考察参观了柏林、汉诺威等10个城市和部分企业、政府部门,对德国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成果和发展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感触很深。

德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主要特色

(一)注重科技创新。德国很早就致力于运用政策和法规构筑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活动。

一是大幅度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推行国家高技术发展战略。2010年,德国的科技研发投入达到GDP的3%。

二是打造产、学、研一体化链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德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促使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结成密切合作的“创新伙伴”,并要求已结成“创新伙伴”的单位,制定出创新计划,并承担相应的创新项目,使产、学、研各环节有机地链接成一体,大大缩短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时间。

三是高度重视企业创新活动,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先后制定多项计划,形成推动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政策体系,促使科研单位积极为企业创新服务。德国正是利用这一政策体系加强调控,促使科研单位积极为企业创新服务,并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热情。

夕阳下的德国大都市

四是制定推动科技创新的收入分配政策,激发创新的主动性。德国允许大学推广教授拥有的发明专利,获益分配的通常比例是:发明专利所有人、专利推广人和大学各得三分之一。德国还专门制定政策,允许德国最大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及其研究所的技术发明人无偿使用职务发明创办企业。

五是大力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培训,实行12年制免费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师为终身公职人员,必须受过高等教育。目前,德国儿童入学率百分之百,大学入学率达42.7%。德国还有世界上最成熟的校企合作“双元制”职业培训形式:大多数青少年完成初中学业后,一方面升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又到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及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二)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的核心部分,约有360万家,占所有企业数量的99.7%,约有70%的雇员效力于这样的中小企业,其产值占全部企业创造的增加值的48.8%。德国政府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重视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和引导,促进技术创新及信息化,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在德国注册的专利中有75%来自于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德国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德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组织十分庞大,全国仅科技服务中心就有200多家,还有许多创业中心、投资促进会、工商联合会等。德国中小企业银行通过欧洲复兴计划的自有资本援助项目和创业援助项目,帮助自主创业者和新建企业获得类似自有资本的资金。另外又开展了资本证券化,德国中小企业银行联合德国各类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启动了平台“Promise”(促进中小企业信贷证券化)。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抵押不足的问题,德国还建立了信用担保银行。

(三)倡导公共服务均等化。德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了“社会市场经济”的做法:经济方面,鼓励竞争,以提高效率;社会发展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制。在公共服务责任界定中,德国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分工比较明确,各自负责全国性或地方性公共产品的提供,同时也进行合作。与地方政府更加注重执行相比较,联邦政府只有在基本法明确规定或者地区间外部性严重时才承担公共服务的供给责任,其主要精力放在公共服务的立法上,通过立法来管理和调节各州和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责任,并通过转移支付来加以保障,从而在全国范围内保证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四)注重新能源的应用。德国是能源资源比较紧缺的国家,能源消耗的60%依赖进口。为了保证能源供应,德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制订了一系列法规,限制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生产商和运营商分离的政策,实行智能电网升级改造,不断提高用能效率。近几年来,逐步取消对煤炭开采补贴,减少煤炭生产量,计划目标是到2020年全部停止煤炭生产和关闭19座核能发电厂。另外,德国还逐步提升清洁的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天然气比重由1993年的6%已升至目前的23.7%。可再生能源使用比重计划从目前的1.5%上升到2020年的20%以上,到本世纪中叶上升到50%。在生产上大力改造高耗能生产工艺和设备,鼓励废热的再利用,制定生活节能标准,推广节能绿色建筑,并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和强制性的法律保障,不断完善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如:提高燃油税和电力消耗税等能源税收标准,以双向控制的方式鼓励居民和企业节约使用能源。

(五)重视城乡均衡发展。德国通过颁布法令、制定优惠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引导人们向不同等级的城市和集镇定居,以达到人口在各级城市、集镇和乡村之间均衡分布的目的。城市规划在空间布局上是按照主城区、副城区和周边小城镇的模式进行的,独特之处在于城市不大,城镇不小,星罗棋布,功能完备。德国城市化水平达到95%,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市有82个,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仅有柏林、汉堡、慕尼黑和科隆4个。全国有1/3的人口住在1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2/3的人口住在2至10万人口规模的小城镇。德国城乡建设基本无差别,城和乡的概念没有明显区别,在不同的地区,人们享有同等的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德国人规划和建设的理念是设施综合化、一体化,不搞单一功能区。

(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由于重视生态绿化和保护,德国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园林国家。德国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大小城镇和村庄除了各式建筑就是公园、草地、树林。城市里遍布大小不一的公园,在柏林市万亩以上的公园就有4个,参天古树随处可见。德国的河流、湖泊众多,河水清澈见底,河边树草灌木保持着原始生态。德国人外出尽量坐公交、骑自行车或步行,为了减少污染,法律还明确规定,车辆在不行驶的情况下必须熄火。德国大小高低档宾馆都不提供一次性的牙刷、牙膏、剃须刀、浴帽、拖鞋等卫生洗漱用具。曾经污染严重的鲁尔工业区,经过全面的整体改造,也已成为一个宜居地。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优美,德国旅游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游客将这个美丽的国家归到自己的欧洲行程中,据相关统计,德国旅游业总产值已达185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

(七)重视公共设施建设。德国的城市基础设施方便快捷,以人为本。德国一般城市在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设施方面比较完善。交通则形成了由空港、高速、铁路、轻轨、汽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等构成的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德国轨道网总长3.6万公里,公路网2.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长度超过1.2万公里,是欧洲国家中高速公路密度最大的国家。城市内每隔200至400米就有路网,很少有断头路、丁字路,大都是循环路,四通八达,方便快捷。

德国经验对海南的启示

(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促进科技发展。海南在科技发展方面基础比较薄弱,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创新型科技,发挥后发优势。一是必须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各类社会必需的生产要素紧密结合,形成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相关部门必须出台牵引力方向一致的配套政策,使用各种政策形成强大的合力,建立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体系。三是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让企业自愿扮演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四是继续集中财力扶持市县职教中心建设,重点扶持一批高水平的示范职业学校,采取“学校负责、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的方式,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共享型省级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为科技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四通八达的德国高速公路网

(二)要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在海南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以大拆大建为主要发展模式,动不动就搞标志性建筑,遍地都是CBD。海南应借鉴德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以城镇化建设带动城市化过程。第一,城镇布局要均衡。要坚持把全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在下功夫建设中心城市的同时,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齐头并进,协调推进。第二,经济发展要均衡。要把城市规划建设的资金和政策,以及产业、项目和经济园区的布局,向乡镇倾斜,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抓好热带特色农业和冬季瓜菜基地建设,进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第三,基础设施要均衡。在道路交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生态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上,要重心下移,不断改善乡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第四,生活水准要均衡。要加大农村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公共服务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城乡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三)要千方百计保护生态环境。第一,要通过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海南要利用雨季降雨比较丰富的特点,借鉴德国的理念和方法,绿地上建凹地、建池塘,绿化带设计要尽量低于路面,储蓄雨水,停车场、广场、人行道减少水泥硬化,设计可渗水的间隙,使水资源得以充分回收利用。同时要借鉴德国的环保节能措施,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鼓励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鼓励人们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第二,要通过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旅游由于其尊重自然与文化的异质性,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谋富当地社区居民,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被认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目前,全球生态休闲旅游业以平均20%至30%的速度增长,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15%至20%。海南有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应在对海南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旅游开发潜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寻找适合海南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促进海南生态旅游的纵深发展,从而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终极目标。

(四)要大力提倡使用新能源。海南是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比如天然气、风能、水能、地热、太阳能等。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专项资金,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和水能的开发和利用,使之成为节能降耗的主力军。二是确定节能降耗的重点行业与领域,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制定节能降耗指标和激励措施。三是要实施环保节能人才培养计划,加快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变,加深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或技术成熟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环保节能产业。

(五)要探索发展高端养老产业。目前,异地养老、跨国发展养老产业在欧洲渐成潮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欧洲养老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不仅仅吸引了欧洲的企业,许多美洲一流的大公司也开始抢滩登陆。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规模的快速膨胀,养老问题成为事关公平与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海南完全可以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端养老产业基地。今后海南应积极筹建养老社区,与地产、保险公司、医院疗养院等单位开展合作,将把商业地产与老年护理相结合,形成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向上衔接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和养老保险等产品,同时带动下游的老年医学、护理服务、老年科技产品等。

(六)要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要注重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市区要合理规划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特别是对于人口密集的区域,在规划道路时要加大路网密度,从而缓解交通拥堵。德国城市的道路宽度一般都在25—30米左右,但很少发生堵车。相反,我国城市的道路大多比德国宽,人均拥有车辆没有德国多,但堵车现象却成为困扰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一大顽症,其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路网密度小、环路少、主路压力大。第二,要配套完善城市功能小区。规划多个功能齐全的核心区,尽量不规划各种超大专业中心,如商业中心、娱乐中心、餐饮服务中心等,缩小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半径,减少出行的时间和成本,提高效率。第三,要构建生态旅游公路体系。要大力开展旅游公路建设,既要有安全便捷、能满足传统交通运输的功能,又要具有较优质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完善的服务设施,满足游客旅游度假的需要。◎

□责任编辑:王明泽□编辑信箱:kelant@vip.qq.com

(作者单位:海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海南德国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怀念海南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在德国喝啤酒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梦梦”“娇庆”德国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