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文艺大跃进”

2012-11-29 02:53吴继金
共产党员(辽宁) 2012年4期
关键词:村村聂耳大跃进

1958年的“文艺大跃进”

1958年,在工农业生产全面“大跃进”的感染之下,文艺界的“大跃进”也发动起来,出现了很多违背文艺发展规律的荒唐事。

“村村要有李白鲁迅聂耳”

在1958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作了一个关于文化“大跃进”的发言。他说,15年后,每个厂矿、农村都有图书馆、画报,都有自己的李白、鲁迅和聂耳,自己的梅兰芳和郭兰英。文艺园地处处“百花齐放”,天天“推陈出新”。柯庆施讲话之后,各地纷纷提出“人人会写诗,人人会画画,人人会唱歌”,“一县一个郭沫若、梅兰芳”。

1958年9月,著名诗人郭沫若在《人民日报》发表诗歌《跨上火箭篇》。诗中写道:“文艺也有试验田,卫星几时飞上天?工农文章遍天下,作家何得再留连?”“到处都是新李杜,到处都有新屈原。荷马但丁不稀罕,莎士比亚几万千。”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文艺界“卫星”满天飞的情景。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1959年3月,第二次郑州会议决定取消“体育卫星”、“诗歌卫星”时才被停止。

全民投入诗歌创作

1958年3月,在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对会上印的诗词不甚满意,说:印了一些诗,尽是老古董,搞点民歌好不好?在此后的几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都提到新民歌问题。他说:各省搞民歌,下次开会至少要交100首。大中小学生,发动他们写,发给每人3张纸,没有任务。军队也要写,从士兵中搜集。

此后,从领袖到百姓,从诗人到大字不识的农民,都充满激情地投入到诗歌创作之中,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1958年,全国选印出来的民歌集,仅全国各省市一级以上铅印出版的民歌单行本就有近800种,印数达数千万册,真可谓“要问民歌有几何,挤倒高山填满河”。但是,这场以民歌创作为中心的群众性诗歌运动,带着严重的“浮夸风”色彩,基本没有艺术价值,绝大多数都是公式化、概念化的宣传口号。

“壁画县”、“壁画省”

“歌声遍田野,壁画满山墙”,1958年,全国各地农村还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壁画创作活动。有些地方甚至提出了“壁画化”的奋斗目标,号召要普及和实现“壁画县”、“壁画省”。

据江苏省邳县县委统计,在1958年8月1日以前,邳县“即有1800个农村美术组,6000多个美术骨干,7月份完成壁画23300幅,宣传张贴画15000幅,达到村村有壁画10幅以上,队队有壁画5幅以上,基本上实现了壁画县”。而在甘肃平凉地区,从三关口到董志原长达720多华里的公路两旁,筑起了壁画墙,平均每里路就有一两幅,可谓“世界第一大画廊”。

当时的壁画,常以浓厚的幻想色彩表现工农业生产。比如,喷吐火焰的土高炉,硕大的谷物和棉花,肥壮如大象的家畜,以及孙悟空、穆桂英、龙王爷、苏联火箭等等,都是最常见的形象。

(文/吴继金 据《文史天地》)

猜你喜欢
村村聂耳大跃进
村村播工程解密乡村振兴制胜“密码”
化险为夷靠淡定
稷山县蔡村村千亩樱桃迎来丰收季
化险为夷靠淡定
张家塬村村歌
王村村:我在无聊这个领域有天赋
化险为夷靠淡定
永远的进行曲——田汉和聂耳
药品审批困局:从“大跃进”到“大塞车”
大跃进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