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教育初期适宜教学模式的初步探讨

2012-12-02 05:19罗碧辉黄君瑶黎毅敏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1期
关键词:肺心病医学教育讲授

罗碧辉,陈 倩,黄君瑶,黎毅敏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教研室,广东广州 510120)

临床医学教育初期适宜教学模式的初步探讨

罗碧辉,陈 倩,黄君瑶,黎毅敏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教研室,广东广州 510120)

对临床医学教育初期适宜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本研究以肺心病双语教学为平台,以广州医学院2007级三年级学生为临床医学教育初期的主体人群,将该年级234名学生分为临床一组(122人)及临床二组(112人),临床一组予以传统讲授为基础同时融合PBL教学法,临床二组予以传统授课,课前课后均以双语病例题进行测试,以统计软件分析研究两种授课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提示两种授课模式均能帮助学生提高肺心病临床知识,但临床二组学生的测试成绩提高更为明显(P<0.05)。在广州医学院现阶段的临床医学教育初期,应用传统授课模式能更好地帮助临床医学初学者掌握医学基本理论知识。

PBL教学;传统教学;临床医学教育初期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运用PBL教学方式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思考。但也有教育研究者指出,PBL教学方法因取消了基础理论讲授,不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可能欠扎实[1]。有学者提出,未来的医学教育不应成为单纯的自学教育,在医学教育初期,PBL应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结合[2]。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在传统授课基础上融入PBL教学理念,联合两种教学法的优势,可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本研究以肺心病双语教学为平台,探讨“强强联合”的实际教学效果。

1 教学方法的实施

1.1 成立教师课题组

本次PBL教学与双语教学由教师课题组成员承担,均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师组成员包括呼吸内科教授3名(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心血管内科教授1名(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教学管理人员1名(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学管理科)。教师组成立后,首先由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近3年的双语教学学生评价,然后进行师资培训,主要包括双语授课方法以及关于PBL的教学理念与技巧的培训。1名呼吸内科教授根据教学大纲承担授课任务(含PBL教与授课)与病例设计,另有1名呼吸内科教授根据教学大纲承担出题任务,教师组内其他教授协助资料收集整理校对等工作,教学管理人员协助规范教学流程。

1.2 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肺心病的教学目的是: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的基本病情,熟悉其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肺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其教学要求是:①掌握肺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②肺心病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③肺心病的概念和主要发病机制。熟悉:①肺心病失代偿期的治疗;②肺心病缓解期的治疗和健康教育。

1.3 学生分组

参加本次教学研究的学生来自广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2007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共234名,分为两大组,临床一组122人,临床二组112人。临床一组122人,分为4个小组,每组30-31名学生。

1.4 课程教学设计

临床一组采用课堂双语讲授并融合PBL教学理念,教师组成员除了学习PBL的教学理念与技巧外,还要针对教学大纲,结合肺心病的教学目的,设计病例,病例设计要求逐层深入。在正式开课前,每个小组选派1名代表提前1周与教师组见面,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细化重点理论问题,同时提供病例,确定好授课流程,根据课时情况确定好各小组讨论时间及教师讲授时间与点评时间。

教师组成员要求临床一组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准备工作:肺心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及病理生理;产生肺动脉高压的原因;肺心病是心脏病变特点;由肺、心功能不全而引起全身多系统病变的特点是什么;肺心病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肺心病的诊断方法;长期家庭氧疗的适应症等。并结合病例进行具体分析。学生代表组织各小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查阅文献、集体小组病例讨论,各组学生代表汇总集体意见,最后在课堂上发言,发言内容涵盖一定的英语词汇。

临床二组则进行传统的课堂双语讲授方式。

1.5 课程实施过程

开课后,临床一组授课过程为:首先由各小组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根据具体病例分析,回答学习主题中的问题,由台下的学生进行提问及讨论,同小组学生予以补充,该阶段主要以生生互动及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最后在设定时间内由教师对肺心病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和重点内容讲解以及点评,指出学生不足及有待改进的方面。临床二组则进行传统的课堂双语讲授方式。

两个大组均在课前及课后进行双语病例题测试,两大组的测试题不同,共15道病例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其中英文病例选择题为3题。测试方向主要分为肺心病病理基础以及小病例的诊断、治疗及处理。

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各大组课前及课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双侧)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临床一组授课前后比较

表1 临床一组授课前后比较(n=122)

3.2 临床二组授课前后比较

表2 临床二组授课前后比较(n=112)

3.3 临床一组、临床二组课前测试分数比较

表3 临床一组与临床二组授课前测试分数比较

3.4 临床一组、临床二组课后测试分数比较

表4 临床一组与临床二组授课后测试分数比较

3.5 临床一组、临床二组课前课后测试分数差值比较

表5 临床一组与临床二组测试分数差值比较

4 讨论: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提到医学院所订的课程计划及教授方法应该确保学生能对自己学习过程负责,并为他们终身自学打下基础[3]。因此,如何提高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问题备受关注,鉴于“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良好效果和自身优势,已被国内外愈来愈多的学校所认同或采纳。但也有教育研究者指出,PBL教学方法因取消了基础理论讲授,不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可能欠扎实[1]。

基于这种理论,本研究以肺心病双语教学为实践平台,探讨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两种教学模式,均可使学生成绩有明显提高,差异呈显著性(P<0.000),临床一组授课后测试分数为8.4754 ±2.11728(满分15 分),临床二组为 9.2679 ±2.07074(满分15分),提示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对课程进行讲授,而测试题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听课的学生均可以较好的完成病例选择测试题;第二,两组授课前分数比较显示临床一组的成绩较临床二组低,差异呈显著性(P<0.009)。这点应引起教师的重视。有报道认为,应用PBL教学方式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都显著优于采用其他教学方式的学生[4];而且从本研究的课程设计来说,临床一组提前1周开始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查阅文献,集体讨论,而临床二组并未强调进行课前预习。从测试题的方向来看,主要分为肺心病病理基础以及小病例的诊断、治疗及处理,只要理解理论基础的重点,选择正确的选项并不难。但测试结果表明,授课前临床一组成绩较临床二组不但不高,而且低于临床二组。说明课前1周有指引的自学(预习)并未更好地使临床一组的学生正确理解肺心病基础理论要点。换言之,这样的测试结果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掌握疾病重点知识的能力不足,学生常常喜欢在考试前等教师来划重点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教师实施给予的指引也需要改善,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该方面的研究结果与周瑞等人报道一致,他们认为PBL教学适用于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毕业后工作的医生,对于学生而言,面对众多资料,常常存在“该学多少和该学哪些”的困惑,导致课前学习效率并不高[2,5]。

另外,本研究还对临床一组和临床二组授课后测试分数进行统计,结果提示临床一组的成绩低于临床二组,差异呈显著性(P<0.004);同时,临床一组与临床二组在授课前后的成绩提高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P=0.964),说明融入PBL理念的传统双语授课模式并不优于传统双语授课。换言之,在课堂上,如果完全是教师讲授,时间充裕,理论内容分析更为透彻,更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结合两组授课前成绩比较结果,可以认为,学生面对初学的临床理论知识时,并不能通过自学很好的掌握疾病理论要点,仍然需要教师进行透彻的理论讲解,才有助于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学习效率。这与文献报道一致[1-2]。因此,随着PBL教学的不断推进,其应用方式也得到不断完善。例如在英国的一些医学院校,开始选择以传统讲授式教学为主,小班式PBL教学为辅的新型教学方式[2]。

5 结语

无论是融入PBL理念的传统双语授课模式还是单纯课程讲授,均有助于五年制本科三年级学生更好地掌握临床理论基础知识。相比较而言,对于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三年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自学临床疾病知识的效果不佳,应用传统授课模式能更好地帮助初学者掌握医学基本理论知识。

[1]刘利平,方定志,PBL教学方法的调查和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6,5(01):95 -96.

[2]周 瑞,严 超,燕 敏,等.PBL教学法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应用及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2):138.

[3]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S].2001.

[4]邢海燕,王建华,谈荣梅,等.PBL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SWOT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124-125.

[5]迟作华,刘 振.优化整合医学教学方法 培养“会学”型医学人才[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2):88-89.

Study of Suitable Teaching Models for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at the Early Stage

LUO Bi-hui,CHEN Qian,HUANG Jun-yao,LI Yi-min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Guangzhou 510120,China)

In this paper,suitable teaching model is discussed for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of the early stage.In this study,taking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bilingual education as a platform,taking Class of 2007 in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third-grade students,as the beginners of the medical education,234 students in this class are divided into the first clinical group(122)and the second clinical group(112).The first clinical group is taught by traditional teaching combined with PBL teaching,while the second clinical group is taught by traditional teachi ng.Before and after the class,case test is carried out.Data is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software.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wo teaching models can help students improving clinical knowledge of pulmonary heart disease,but the second clinical group of students improved test scores more significant(P <0.05).At the present stage of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at the early stage in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s can better help for beginners of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to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of medicine.

PBL teaching;traditional teaching;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at the early stage

G640

A

1006-2769(2012)01-0184-03

2011-10-26

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09A094);广州医学院2008年教育教学研究立项(重点资助)

猜你喜欢
肺心病医学教育讲授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临床探究
你了解肺心病吗?4个常见症状应提前知晓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3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感染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低分子肝素合酚妥拉明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30例临床观察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