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日报》和《大别山晨刊》的祈使句标题比较研究

2012-12-03 08:01李方海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张 虹,李方海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精髓,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是非常重要的新闻表现手段。读者对新闻乃至报纸的选择往往是从标题开始的,标题甚至直接决定了读者的阅读取舍。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标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党报和都市报作为目前中国报业市场最主要的两种报纸类型,在角色定位、功能类型、媒介立场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这些不同必然反映在新闻语篇的话语表达中。新闻标题作为新闻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体现报纸的观点和立场,是考察这种差异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本文从微观层面入手,选取六安市的党报和都市报——《皖西日报》和《大别山晨刊》的新闻标题中的祈使句标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比较,考察两种报纸祈使句标题运用的共同和不同特点,并以小见大地分析两种报纸角色定位的不同,探讨其中所隐含的媒介宗旨和立场的差异。

《皖西日报》是中共六安市市委机关报,《大别山晨刊》是《皖西日报》的都市类子报。2004年元月1日,《皖西日报·下午版》正式创刊,2006年元月,《皖西日报·下午版》改名为《皖西日报·大别山晨刊》。

一、语料的选取

选取范围:选取对象为《皖西日报》的A2综合新闻版的主标题,《大别山晨刊》A3综合新闻版的主标题。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内容类型相同的版块,一是因为我们要研究的是“新闻标题”,相较于其他版块,“综合新闻版”的标题更具新闻典型性;二是以同一内容类型版块作对比,更易看出两者在标题语言运用上的不同之处。选取的时间段为2011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

选取方法:采用构造周抽样法。所谓构造周抽样法是在总体中从不同的星期里随机抽取星期一至星期日的样本,并把这些样本构成“一个周”(即构造周)。有关研究表明,一年抽取2个构造周样本能够可靠地反映总体[1]。

具体操作:从2011全年中随机抽取样本构成一个构造周。因为一般情况下,《皖西日报》和《大别山晨刊》星期六、星期天不发行,所以一个构造周为5天。①每份报纸一年抽取3个构造周,15份,共计30份。构造周的抽取在整体上覆盖全年12个月。抽得《皖西日报》129条标题,《大别山晨刊》78条标题。

二、《皖西日报》和《大别山晨刊》祈使句标题抽样情况

目前,人们对祈使句的性质有不同认识,在祈使句的划分标准及范围上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关于祈使句的界定从语用角度出发,兼顾语气和功能:传达说话者要听话者做某事或不做某事,或者说话者要听话者与说话者共同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指令行为,并运用相应的指令语气的句子,叫做祈使句[2]。在文中,我们把说话者和听话者称为“发话者”和“受话者”。

按照上述祈使句的界定,本次所得祈使句标题如下:

《皖西日报》12条:

让“顺风哥”不再孤单(2011/2/28)

让上访户感受温暖(2011/3/1)

过个“低碳”清明节(2011/3/30)

学会为别人喝彩(2011/8/23)

把群众期盼的事办好(2011/10/13)

“保护牌”别等同“保护伞”(2011/10/13)

让群众吃上“放心肉”(2011/1/28)

年货下乡要合农民“口味”(2011/1/28)

给“特殊人群”一个“家”(2011/12/20)

望子成龙别成“逼子成龙”(2011/5/12)

做好做实选派(聘)工作(2011/1/28)

《大别山晨刊》2条:

给妈妈颁张“最佳证书”(2011/5/6)

关爱孤寡贫困老人(2011/5/12)

作为标题,它们都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都有报道性[3];作为祈使句,它们都传达了发话者要受话者做或不做某事的指令,表达了发话者的某种主观愿望。

三、《皖西日报》和《大别山晨刊》祈使句标题对比分析

(一)共同特点

1、没有语气词

所考察的《大别山晨刊》的2条祈使句标题和《皖西日报》的12条祈使句标题都没有语气词。这也是很多标题的共有特征。作为书面语体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片段,标题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它必须简短精炼、突出醒目,为此,从语义上来说,标题中较少使用语义虚化的词语,一般保留最有意义的关键词或短语;从词类上来说,标题中经常省略介词、语气词等。

另外,作为党报的《皖西日报》,标题不使用语气词,淡化了口语色彩,使得书面语体色彩更浓。这在目前都市报、晚报类报纸新闻标题口语化的倾向下,更能突显党报自身庄重严肃的风格。

2、主语不出现

所考察的《大别山晨刊》的2条祈使句标题主语缺省,《皖西日报》的12条祈使句标题中,9条呈现主语缺省状态,另外3条有主语:“‘保护牌’别等同‘保护伞’”、“年货下乡要合农民‘口味’”、“望子成龙别成‘逼子成龙’”,但都没有出现语义上的施事者。从语用上来说,《大别山晨刊》的2条祈使句标题和《皖西日报》的12条祈使句标题都没有出现作为祈使对象的受话者。

根据刘月华、马清华的统计,祈使句主语在字面上出现和不出现的频率是相差无几的[4]。由此可以看出,《大别山晨刊》和《皖西日报》的祈使句标题的主语缺省特点很明显。我们认为:

第一,这同样与标题的求简有关。省略是标题的主要标记性手段之一。而从焦点结构来看,在主谓结构中,谓语部分(往往为句尾)是自然焦点所在,在没有对比性焦点存在的前提下,自然焦点是说话人最想让听话人注意的部分,是说话人赋予信息强度最高的部分。所以,祈使句标题往往省略主语。

第二,这些祈使句标题所进行的交流不是口语中的面对面交流,而是书面语的单向传播;它所面对的受话者不是具体的、特定的个人或几个人,而是一个成员相对变化的受众群体。通过考察正文,我们发现,祈使对象多为“政府相关部门”或泛指的“我们”,指向不具体、不确定。与日常口语面对面的交流相比,这些祈使句标题的祈使的指向性相对开放,不是那么固定。所以,表示祈使对象的祈使句标题的主语往往省略。

(二)不同特点。

祈使句标题数量差异及功能类型差异。

《皖西日报》和《大别山晨刊》祈使句标题数量及所占百分比有较大差异,如表1显示:

表1 祈使句标题数据

表中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两种报纸在祈使句标题对比上的总体情况。不但数量和百分比有差异,两种报纸祈使句标题在内部功能上也有不同。

祈使句的功能分类目前存在差异,但是各种分类中祈使语气由强到弱的连续性、层次性是相通的。

方霁从语用的角度,根据发话者与受话者的不同关系,以及发话者因此采取的不同语用策略,把现代汉语祈使句分为:命令句、要求句、商量句和请求句[2]。采用这种分类,我们考察了《皖西日报》和《大别山晨刊》的祈使句标题的功能类型。两种报纸的祈使句标题没有语气词、主语,作为书面语也无法显示语调,我们通过句中助动词、动词,并结合正文内容,对14条标题的祈使功能进行了分类,如下:

表2 祈使句标题功能类型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分类处理并非是绝对的、泾渭分明的——祈使语气的由强到弱本来就是连续的——但对于分析研究来说,却是必要的、合理的。

命令句:

《皖西日报》有3条命令句标题,占12条祈使句标题的25%;《大别山晨刊》没有命令句标题。命令句的特点是,发话者具有并显示出绝对权威性,采用直接、强硬的命令语气来传达指令行为[2]。《皖西日报》3条命令句标题的谓语“打赢”、“办好”、“做好”、“做实”都是补充式的短语,“赢”和“好”明确显示出发话者对于结果的要求。其中2条标题在正文中有相对应的非祈使语句:

打赢抗旱保苗攻坚战——“……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抗旱保苗攻坚战。”

把群众期盼的事办好——“……相信我们会把群众期盼的事办得更好。”

祈使句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并不止于言语活动本身,即说话方向听话方传达的一个祈使要求只是一种语言途径和手段,其终极目标是要求听话方或第三方执行某种行为[5]。正文中与命令句标题相对应的非祈使语句其实就是一种“准行为反馈”——“一定能”、“会”,用言语保证祈使句标题所发出的指令能够得到执行、实现。这就显示了命令句中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

另外一条命令句标题,“做好做实选派(聘)工作”,是一句典型的政策口号,直接、强硬,指令性很明显。

要求句:

《皖西日报》有9条要求句标题,占12条祈使句标题的75%;《大别山晨刊》2条祈使句标题都是要求句。要求句中,发话者相对受话者虽具有绝对权威性,但发话者自降绝对权威性又不失相对优势,使用直接但不强硬的要求语气,来传达指令行为[2]。运用要求句,两种报纸向受众提出要求,发起号召、呼吁、倡议,或发出提醒,积极行使自身“舆论引导”、“向导国民”的社会职责,虽然没有强硬的命令,但督促、引导意味明显,比如“年货下乡要合农民‘口味’”、“过个‘低碳’清明节”、“学会为别人喝彩”、“给妈妈颁张‘最佳证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同为要求句,同是对舆论或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大别山晨刊》的“给妈妈颁张‘最佳证书’”与《皖西日报》的9条要求句标题在祈使程度上是有差别的:前者弱,后者强。《皖西日报》的9条要求句标题中的6条在正文中都有相应的非标题祈使语句。

正文内容与标题结合,更能看出《皖西日报》较强、较显性的指令性、导向性。而《大别山晨刊》的2条要求句标题在正文中都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倡导性的祈使语句,只是对某种社会现象进行了客观描述。因为缺少正文祈使语句的进一步说明,2条标题的指令性减弱。

由上可以看出,《皖西日报》和《大别山晨刊》的祈使句新闻标题在祈使功能上存在不同。而这种不同是《皖西日报》和《大别山晨刊》在角色定位、媒介立场以及传受关系等方面具有相异之处的一种体现。

《皖西日报》作为中共六安市市委机关报,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是它的主要职责。它的主要读者群是六安市各级党委政府机关(市、县、区、乡镇等)、事业单位及大型企业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等。《皖西日报》的这种角色定位决定了它的新闻内容主要是政策解读、宣传以及指令传达、舆论引导,常常以政策条文作为新闻,媒介姿态居高临下,充分显示它作为地市级党报的地位。前述3条命令句标题明显地体现了《皖西日报》的这种地位,以及与受众的不平等关系,尤其是在祈使对象明确指向六安市下属某级政府机关时,这种不平等关系就更加明显。但从统计数据看,命令句标题是少数,更多情况下,标题命令意味不强烈,而是一种引导、督促或警醒,这时,祈使句标题则使用要求句:有权威而自降权威,直接而不强硬。这反映了《皖西日报》不仅认识到了自身机关报的身份,也逐渐认识到了自身作为新闻媒介的传播特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但不管是命令句还是要求句,《皖西日报》祈使句标题在向受众进行政策传达、舆论引导时,方法较直白,这是由党报的政治属性和党报的历史惯性决定的。

作为一份都市报,《大别山晨刊》的主要受众为普通市民,它坚持到群众中办报的思路,“关注天下事、服务你我他”,贴近社会、关注民生。服务百姓的办报理念拉近了《大别山晨刊》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新闻内容更加贴近民众,信息传播功能更加凸显。反映在标题上,“要受话者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祈使句标题较少,没有命令句,在新闻导向方面进行了相对隐性的表达。

四、结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代表韩礼德把言语行为分为行为、意义和语法三个层次,人们说话就是从行为层到意义层再到语法层的一次次选择[6]。最终人们采用的语言形式是说话人在各种社会因素和话语参加者的目的指导下,从整个语言体系中做出选择的结果,它们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或意识形态意义。祈使句作为句类,是表达意义的一种语法手段,它尤其强调发话人对受话人将来采取某一行为的愿望、意图,在新闻传播中,往往能直接、鲜明地体现传播者的主观倾向性。作为党报和都市报的《皖西日报》和《大别山晨刊》在角色定位、媒介立场等方面的差异在祈使句标题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从微观上认识这些差异不但对新闻标题的制作有所裨益,而且使我们对新闻媒介专业主义的思考更深入、更广泛。

注释:

①《皖西日报》和《大别山晨刊》自2012年1月1日起,每周发行6期;在此之前,除有重大活动或事件,一般每周发行5期。

[1]任学宾.信息传播中内容分析的三种抽样方法[J].图书情报知识,1999,(3):29-30.

[2]方霁.现代汉语祈使句的语用研究(上)[J].语文研究,1999,(4):14-18.

[3]尹世超.标题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马清华.论汉语祈使句的特征问题[J].语言研究,1995,(1):44-51.

[5]李圃.现代汉语功能祈使句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0,(2):142-143.

[6]徐健,陈红,陈卫平.权力、话语操控与意识形态——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解读外刊新闻标题[J].社会科学家,2009,(4):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