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思想与内容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012-12-07 08:24尹建军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体育课教学内容

尹建军

我国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思想与内容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尹建军

(广东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建国60多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始终在探索中前行,体育教学改革成为了与时俱进的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过程中,我国高校体育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思想与内容体系。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等指导思想的确立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指明了方向,不断创新与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进一步完善了体育教学思想,成为了现代体育教学的中心内容,是我国现代高校体育教学能够实现培养具备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体育;教学思想;内容体系;普通高校

建国60多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导思想始终在继承、改革和创新中发展,其中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在贯彻总体高等教育思想精髓的前提下,也在探索着自身特有的发展之路。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定成为了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体育教学改革也是为高等教育改革增添新的理论与新思想的实验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向国际化、大众化、社会化的方向迈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取得许多可贵的经验。

1 我国现代体育教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体育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理论前提,其内容涉及体育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教学评价等规范体育教学行为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它为体育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具体指导和规范[1]。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体育教学思想始终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是体育教学活动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演变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1 建国初期军事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

建国初期,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列强随时可能入侵的包围圈之中,加之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因而“全民皆兵”是发展经济和保家卫国的重要国策。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身体健康的、具有良好体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两个最常见于学校围墙上的毛主席语录最能突出体育教育的目标和方向。那时候,学校体育教育包含了军事思想和军事技能的教育内容,配合体育运动的内容,使得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某些军事体育教育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体育教学条件较差的客观不足。在很多学校,由于没有足够规格的篮球、足球、田径教学的场地和器材,军事体育教育的内容,如:投手榴弹、跳箱、单杠、双杠等成为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很好补充。此外,队列队形作为部队的重要组织、调动形式也成为了学校体育课的首要内容,在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每一次体育课的开始阶段都将队列队形练习作为体育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之,建国初期,学校体育加之军事教育的部分内容,使得当时的体育教育,无论从体育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形成了当时的特色,并在体育教育思想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1.2 竞技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当世界形势发展进入两极化的冷战时期,中国似乎走出了美帝国主义的战略目标框架,因而中国开始谋求发展经济,并致力于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和确立国际地位。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进入了联合国并进而发展成为常任理事国。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外部环境使得中国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然而,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一个大国,但其影响力甚微。国际体育比赛作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活动之一,中国将其定为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最佳途径,因而大力发展竞技体育。

从小学、中学的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到业余体校,竞技体育教育思想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已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高校体育教育延续了中学体育教育的思想和内容,突出了竞技体育特色的体育教育,是全民对于体育的概念都集中在竞技体育的特点之上。事实上,竞技体育教育作为此阶段的国策,它的的确确使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使得中国的竞技体育从一个难以进入奥运会的弱国成为了一个世界公认的体育强国。

1.3 改革开放初期的体质健康指导思想的确立

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同时它也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79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暂行规定》,是对学校体育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地位的确立,这个规定进一步强调了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针指引下,体育教学的发展也有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体育教学改革从理论上找到了思想理论的基础。为突出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暂行规定》和《关于进行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明确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步骤与方法。在此影响下,体育高等教育机构和某些研究机构开始探讨适合新形势的体育教学大纲,并同步开始了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的试验性研究工作。在1983年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上,确立了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标的当代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这个“新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在对全国学生体质调查之后,发现了问题之后提出的,事实上它只是强调了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而没有什么新意。因为从建国初期我国就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1985年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全国教育系统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明确提出要对我国现行教育体质进行改革,从而为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的竞争演变成了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要有现代科学技术与知识,而且要有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环境,因而,学生的身体、心理、情绪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这促使高等教育打破了50年代以来一直沿用的苏联教育体系,拓宽了体育教学的目标,把促进身、心健康、培养良好情绪等纳入了体育教学目标体系,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1.4 深化改革阶段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处于深化改革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我国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对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进行深入变革。这可以说是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进入实质性的攻坚阶段的标志。在教育部指导下,全国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于1993年成立,使得对高等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调查、咨询指导与监督成为了教育管理部门的常态化工作。

在9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2],为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具体地提出素质教育作为今后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使得体育、音乐、美术等过去认为的教育教学中的副科受到了教育界的重点关注,其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成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因为这些学科恰好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此大背景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比赛等等体育相关的活动成为了体育教学改革的立体的、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改革新模式。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努力,高等体育教学基本形成了以素质教育为主要目标的、更加宽泛的体育教育体系。过去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得到了改观,以训练模式为主的体育教学手段也得到改善,游戏性的、娱乐性的、团队组织性的体育课堂成为体育教学的新宠。体育课不再是为了“增强体质”而进行的苦役式的训练,也不再是为了强调“步调一致”而进行的队列队形练习。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乃至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成为教师和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关心的焦点问题,学生是否能在体育运动中得到情绪、健康与技能的共同发展才是体育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改革点。在此期间,全国体育教学界的学术交流活动也非常多,以体育教学改革为题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应该说这个阶段是我国体育教学思想最为活跃的年代,也是体育教学内容最为丰富多彩的年代,因而也是体育教学取得丰硕理论成果的年代。在体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上,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史中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5 现代“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教育部组织专家组经过广泛调研发现,我国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身体素质连续多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一结果惊动了教育部,也惊动了中央领导。体育教学到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多年来的体育教学改革为何功效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为高等体育教学改革又一次提出了切实的要求。因此,“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目标得到了体育教育界最广泛的认同。《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出要将体育课与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从而可长久地坚持下去,达成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目的。同年,教育部推出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体系,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至此,“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现代体育教育思潮成为了高等教育体育教学工作的主旋律,成为指导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纲领。

2 我国现代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在全面推进的教育改革中,教育指导思想是改革的先导,作为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内容是改革的核心和切入点。教学改革只有进入了课程改革的阶段,改革才算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80年代以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基本以竞技体育为主,大部分教学内容是中学体育的翻版与简单重复,这使得体育课成了学生硬着头皮要应付的教学形式活动,成为学生的负担。许多酷爱体育运动的学生也并不喜欢体育课,因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是刻板的,没有生机的,它背离了体育作为运动和游戏形式的根本特点。虽然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学的内容也一直在改革当中,但由于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惯性影响,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始终没有取得积极的进展。当然,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涉及到体育教学组织、体育运动场地器材、师资等等诸方面的问题,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比起体育教学思想与教学大纲的改革需要更多的时间、经费和人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变化与指导思想的改革基本达到了协调发展,总体上体现出教学内容的不断实践、拓展、总结和丰富的过程。

2.1 体质健康思想指导下的竞技体育改造

在教育改革大潮中,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教学的核心内容来看,仍然是延续了旧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从体育课程的制定上竞技体育(篮球、排球、田径和体操等)内容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基本都是奥运会比赛项目,从体育教学评价方面也似乎跟竞技体育评价内容一样——技评和达标。虽然体育教学思想和指导方针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质,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初级阶段,只能是在原有的内容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加工,在此基础上再引进一些内容简单,娱乐性强、游戏性强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补充。这种做法,较快地实现了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并形成了初步的新时期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框架,进而使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已经开始逐渐丰富起来。

2.2 素质教育形势下的教学内容大众化改革

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素质,对于体育教学而言,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能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积极的情绪控制能力,汲取体育人文精神,并自觉地终身从事体育活动。如此看来,健康体育也好,素质教育也好,终身体育才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而终身体育的前提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此,体育教学必须安排能够选择适应学生身体条件和运动能力的、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迎合学生兴趣的运动活动。同时,要从理论上使学生理解体育运动的多种功能,理解体育的魅力所在,理解体育运动中所包含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因此,体育理论课是新形势下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不仅要合理安排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时数,考试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理论课所要教授的内容,要通过理论课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体育运动的功能及体育运动本身的魅力所在。经过许多学校的教学实践检验发现,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兴趣很强,体育理论课的作用不可替代,越来越多的学校尝试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有研究显示,有些高校的体育理论课达到总课时的30% -50%左右[3];体育技术课的分化与组合更体现了大众化现象,如一些高校将器械体操、艺术体操、技巧运动、健身操、广播体操等组合为新的体操课程[4]。而某些现代时尚运动,如跆拳道、散打、网球、街舞、攀岩等被引入了大学体育课堂,并深受学生的喜爱。体育教学内容的时尚化、大众化增加了体育课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学生通过体育课学习到了与生活现实紧密联系、与社会体育形式紧密联系的体育活动内容,这样他们能够在走出校园的时候仍然可以继续他们的运动爱好,这是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重要因素。因此是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成功的范例。

2.3 21世纪初期以休闲为主体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

进入21世纪,随着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不断深入,休闲、健康、娱乐的体育活动备受西方社会的青睐,同时也冲击着中国人对体育运动核心价值的再思考。学校体育中,学生从事的体育运动果真不需那么高的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吗?运动技术水平高、运动成绩高就能体现学生健康水平高吗?而事实并非如此,相反,是那些休闲性、娱乐性的体育运动活动更能激发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热情,正因为如此,新的《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原则:“健身性与文化相结合;选择性与时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5]。与此同时,高校体育研究领域也在积极寻求改革的有效途径,而休闲娱乐体育研究成为了体育教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有调查显示,仅2002至2006年,我国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研究论文的数量达61篇,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6]。

3 我国现代体育教学思想与内容所折射出的核心价值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思想与内容体系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迁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对于社会、教育、生活进行总体思考而得出的全新的价值观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是现代体育教学思想与内容所包含的核心价值,具体表现为:(1)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与内容必须适应时代的特性,迎合人们固有的心理需求和人的本质特性,只有这样,体育教学才能真正为师生所接受,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2)体育教学内容必须融入社会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之中,实现教学的社会化、生活化和科学化,这样才能形成高等体育教育校内、外,课内、外一体化,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立体的影响,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3)通过体育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改变自身身体和心理的不足,自觉地完善自我。这是现代高效体育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

[1]苏连勇.对美、苏、日、东德和中国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8(4):5-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OB/EB].教育部网站,http://www.mov.gov.cn

[3]法规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中国学校体育,2002(4):4 -5

[4]王宗平,赵国梁,庄惠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走向[J].体育与科学,1999,20(3):54-58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138

[6]汤际澜,王桂忠.我国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研究现状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8,27(2):59-53

Forming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deology and Cont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IN Jian-ju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Guangzhou 510320,China)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s developed with its reform and improvement,and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Th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unique ideas and content system.Quality education,health and life-long sports first guiding principle was established as a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ndicate the direction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The modern content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ideas results to further improve of value of physical education,it has become a central element of modern physical education,and it promotes China's moder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raining available to meet the complex huma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oals of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ideology of teaching,content system,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807.01

A

1007-323X(2012)03-0113-04

2012-01-15

尹建军(1984-),男,吉林市人,讲师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体育课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运动
体育课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呆呆和朵朵(13)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