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与视知觉的角度分析影片《荆轲刺秦王》的摄影元素

2012-12-08 10:13杜书妍
影像技术 2012年2期
关键词:强权荆轲秦王

杜书妍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1 引言

艺术特别是摄影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心理反射,更是一种社会学与心理学相互作用的复杂活动,因此,观众所理解的视觉形象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复制,而是一种对现实的创造性把握。影片《荆轲刺秦王》的创作者运用各种摄影元素,运用艺术与视知觉相互作用,引发观众心理反应的原理,创作了一个光影斑斓,意蕴丰富的艺术世界,下文将对光线、色彩、运动、构图等各种摄影元素逐一进行分析。

2 光线营造神像效果

光线是人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最辉煌和最壮观的经验。艺术家概念中的光线与科学家概念中的光线是不同的,艺术家所谓光线的概念是人们的眼睛所带来的直接经验。本片通过对照明、光源、亮度、阴影等进行的艺术设计,在画面中制造了不同层次的相对亮度,利用物体间亮度的相互对比,成功地将人像的头部塑造成为画面中最具亮度的一个物体,从而令观众看到的人像呈现出一种向外发光的效果,使人像具有佛教偶像般神圣的观感。这种摄影艺术的精巧设计与影片内容相呼应,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起到了强烈的烘托和推进作用。

2.1 苦海无边圣母降临

影片约1小时零1分钟处,这时的荆轲因救人而误杀酒馆老板,已经被捕入狱,正在遭受狱卒的变态刑罚,他们将荆轲绑在悬挂的木头上向石墙撞去,试图逼迫荆轲尊严扫地大声求救,然而荆轲始终紧咬牙关一言不发,因为对此时的他而言,尊严远比生命更加重要。狱卒们大概从未见过这样的铮铮铁汉,不由大为惊讶,他们心急地想要施加更为恐怖的刑罚在荆轲身上,荆轲的性命危在旦夕,这时候,有人制止了狱卒。奄奄一息的荆轲抬头看去,来人却是赵姬,她头顶的主要光源耀眼夺目,在这个昏暗的监狱里令人有点恍惚不安,也许这分外明亮的一幕更像是荆轲的主观视线,因为赵姬整个人在光线的刺目下,分明就是一个天降的圣母,携着神灵的旨意来拯救这个誓不低头的受难英雄。

2.2 美人英雄斜阳共济

为了胁迫荆轲刺杀秦王,燕丹将赵姬投入监狱,而荆轲为了拯救自己的圣母,选择了违背自己的誓言,决定去刺杀秦王,他答应了燕丹的要求,燕丹也答应他放出赵姬。影片约1小时21分钟处,荆轲来到燕国黑漆漆的监狱迎接赵姬。赵姬看到狱卒放出自己,看到等待在牢房门外的荆轲,就明白荆轲为了自己已经放弃了尊严。她与他无需多言,相互携手,从监狱的长廊缓缓离开,画面中,天窗上的光线被窗上的铁栏分割成一格一格的光区,漏在地面上铺成一片闪烁的光影,美人和英雄拖着曳地长衫渐行渐远,他们的背影走向了画面深处,一格一格的光线在他们身着长衫的背影上流动过去,两人好似携手升入天上人间。此幕画面预示纵然前路荆棘密布,但是内心的力量足以支持两个自尊自重的心灵共赴前方。

3 色彩酝酿波澜情感

色彩能够表现感情,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而且,色彩的情感表现是依靠人们的联想实现的,本片全部的色彩几乎都在试图用冷色调表现一种压抑的情感,揭示暴虐的强权对人类尊严的压迫。唯独两段情节,创作者设计了独具匠心的暖色调,用以表现人类对这种有违人性之强权的主动反抗,通过色彩的对比引发人们的联想,并对片中主人公所代表的各种价值观念进行褒贬之分,鞭笞充满压迫观念的强权政治,宏扬具有反抗意识的独立精神。

3.1 圣母舍身以身饲虎

影片第一段充满跳跃色彩的情节出现在40分钟处,这时赵姬有感于秦王嬴政的宏图大志,她不愿天下苍生因为秦王的理想而受尽战争之苦,于是她决定远赴燕丹,通过一己之力帮助秦王不战而胜,从而拯救百姓解脱流离之难。可是为了取信于燕丹,她必须自残身体,而作为一个女人,她所能想到的就是自毁容貌。在决定自残的那一天晚上,赵姬仔细打扮了一番,站在窗前反复打量自己,创作者别有意味地安排赵姬在这一场戏份中穿上了大红的长裙,等到狱卒在赵姬烙字的时候,赵姬对这件衣服表现出非常地珍惜。这件红色长裙似乎象征着一种自由和独立的理念和一种舍身救济他人的精神,成为影片第一次情感的升华。

3.2 壮士断腕一去不返

影片全片近三个小时,多数时间都是一片灰蒙的颜色,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压抑情感,故事中的人物也完全呈现出不能掌握命运的漂离与落拓。但是到了影片将近结束,大约2小时30分钟处的时候,随着整体光线陡然变亮,刺秦的荆轲身着一袭大红色长袍缓缓步上秦国的宫殿,这条长袍的颜色远远鲜亮于早前赵姬穿着的那件红色长裙。也许因为荆轲的反抗远比赵姬更为激烈而有力,赵姬更像是对于强权的妥协,而荆轲则用一种近乎同归于尽的方式向强权发起对抗,不自由,毋宁死,这样的理念与荆轲的大红色长袍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了一种为了生命的尊严而引吭高歌的自由精神。

这一段色彩的设计与前一段赵姬的情节中的红色色调前后呼应,通过色彩的对比与娴熟的运用,不但从情感对于影片起到了升华作用,更多的意味则在于彰显创作者对自由独立精神的讴歌与追求。

4 运动构筑磅礴气势

运动,能够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电影摄影的活力是通过画面中的物体运动和镜头的运动体现出来的,在本片中,电影镜头的运动表在现皇权至高无上,尤其在展现建筑物的恢弘和气势的磅礴的时候充满表现力。比如影片12分钟处秦王马上杀敌的一幕,运动的镜头集中表现了战争的速度感和惨烈感,还有影片41分钟处赵姬去监狱烙印,移动的镜头完全展现了监狱的恐怖,传神地表现了监狱里令人窒息的气氛。影片2小时30分钟处,荆轲进入秦国宫殿的一段运动镜头,更是登峰造极地展现了秦宫的宏伟壮观。本文特选如下两处运动镜头进行分析。

4.1 浩瀚苍穹落寞无边

影片51分钟处,被羁押多年的燕丹终于回到了故国,创作者通过镜头运动展示了燕国郊外的苍远蓝天和茫茫草原的广袤无际。镜头跟随燕丹的跑动而移动,将故国的美好尽收观众眼底,不但让观众充分领略了塞外风光的辽远广博,也让观众体会到燕丹被压抑多年后对于自由的极度渴望。这也为燕丹略带变态的人格打下伏笔,正是这份对于自由的渴望导致了他把这份渴望化作了刻骨的仇恨。等待合适的时机喷薄而出,这种仇恨不仅毁灭他人,也能毁灭自己。

4.2 不舍昼夜逝者如斯

影片1小时50分钟处,秦军攻城,创作者用了大约半分钟的侧向移动镜头,展示了秦军进攻的凶猛和战争的可怕。整个移动镜头用一种中国古画长卷展开的方式,一部分一部分地展现战争场景,犹如缓缓展开的清明上河图一般表现了画中各个部分的情境。只不过清明上河图展示的是缓缓流逝的时间,而这一幅画面展示的却是一个个被战争和强权剥夺的生命。

5 构图蕴含古典意蕴

平面上的空间感实际来自于观者的心理反应,电影艺术是一种平面上的艺术,但是它与其他艺术相比,是通过纵深方向上的物体构图和运动,在表现事物的空间感方面具有的特别优势。不过本片整体的构图并没有追求国际上流行的纵深的立体感,也没有过多运用透视关系这一西方绘画的构图元素,而是充分借鉴了中国古画的特点,在同一平面上安排画面的构图,蕴含了一种别具情怀的古典意蕴,下文截取两个画面进行分析。

5.1 君问归期何曾有期

影片27分钟处,想要回到故乡的赵姬跪在秦王嬴政面前辞行,深爱赵姬的秦王连忙跪倒在赵姬面前,两人相互作揖。这一画面中,镜头平行放在两人的一侧,两人的侧面正对镜头,他们在画面中一左一右对话,身后各有一盏明灯,两中间是一扇镂空透光的窗户,两个人平均分配了这一舞台感十足的画面。这是一幅最典型的中国古代宫殿画的画面,平均、平面、平衡,象征着这一刻两个人的精神和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可是这种平等,却是秦王代表的强权施舍给赵姬的,是一种脆弱的平衡。

5.2 子期伯牙阴阳无路

影片2小时27分钟处,荆轲决意赴秦刺杀,临行前来到秦朝叛将樊无期的住处索取帮助,实际上他是来借樊无期的项上人头借以取信于秦王。樊无期自然晓得他的来意,但是这样的话谁也不能说出口。两个人酒至半酣,话中有话地聊起了前尘过往。这时候,创作者安排二人处在一个平面里,主灯光源位于画面左侧斜上方的位置,荆轲跪在左侧,樊无期背对荆轲站在右侧,回忆起自己对故国的思念,荆轲默默地看着樊无期喃喃自语。国家罹难,生灵涂炭,纵使苟活,何以为家?这幅构图如中国宫廷古画一样的画面完结于樊无期出画,他是自戕去了,画里的荆轲当然也是知道的,但是他整个人被笼罩在画面的主光源中,一动未动。

综上,或许各界舆论对于《荆轲刺秦王》的人物塑造的看法各有不同,但是本片在光线、色彩、运动、构图方面的艺术手法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并且都共同统一作用于一点,即创造一个古画般遥远的、非真实的、建构在基本历史知识基础上的艺术世界,并通过艺术创作表达了创作者的人文理念,即歌颂自由与独立,贬斥强权与战争。虽然荆轲已死,但是却让秦王,至少是片中的秦王失去了赵姬,也受到了精神上的重创,不由怀疑强权是否也极度扭曲了其自身的人性。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中国电影百年回顾现实和浪漫.新世纪周刊.2005,04(1)

[3]丁晓峰.电影这个江湖(中国新电影人物史记).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01.

猜你喜欢
强权荆轲秦王
不要种下强权的种子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
狮子:我是大王,我怕谁?!
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