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机制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2012-12-09 04:22卢永能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年3期
关键词:孕产妇乙型肝炎乙肝

卢永能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管理科 537100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以导致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主要发生在儿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它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目前最为广泛、危害性最大的传染病之一,且近年来HBV携带者仍然呈上升的趋势。母婴传播已经占乙型肝炎感染的50%以上,已经是乙型肝炎感染的主要途径[1],因此了解并阻断母婴传播是预防乙型肝炎最为有效的方法。

1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途径及机制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后,再经母婴传播至婴儿,主要发生于3个时期:产前传播、产时传播、产后传播。其中产前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胎盘破损处,引起宫内感染;最为严重的传播途径为产时传播,分娩时胎儿经产道,吞咽含有乙肝表面抗原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等而引起感染;产后传播是指产后母婴密切的接触,从而使新生儿受到感染。

1.1 产前传播 即宫内传播,是指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过去大多数学者认为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方式主要是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2],宫内感染传播方式较低,但是近年来研究发现宫内感染的传播方式所占比例为9.1%~36.7%[3]。陈秀华[4]在HBsAg阳性孕妇血清HBV-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中发现HBsAg阳性孕妇发生宫内感染的几率随着孕妇血清HBV-DNA含量的升高而逐渐增高。研究的128例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孕产妇分娩的婴儿中有27例发生宫内感染,占21.09%(27/128),经PCR测定孕妇血清中的 HBV-DNA,发现该DNA含量在小于103copy/ml时,无1例发生宫内感染,而当DNA含量在大于105copy/ml时发生宫内感染的几率为50%,DNA含量在大于108copy/ml时,发生宫内感染的几率为84.62%。张清[5]等在研究宫内感染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携带状态及乙肝病毒DNA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标志物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级数检测DNA发现,孕产妇携带有乙型肝炎病毒大三阳和孕妇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大于105copy/ml时,是母婴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王峰等报道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孕妇及新生儿分娩前血清乙肝标志物和运用PCR技术定量测定HBV-DNA,结果发现发生婴儿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孕妇在分娩前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和乙肝DNA的滴度很高。王淑梅[6]等报道胎儿发生乙型肝炎宫内感染与孕产妇大小三阳有关,大三阳的孕产妇检测出孕妇血清乙肝DNA和脐血乙肝DNA的检出率均较小三阳高(P<0.01)。朱宝申[7]等报道100例乙型肝炎感染的孕产妇发生宫内感染的有12例,占12.0%。柯彩萍[8]等通过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和表面抗原阴性的孕产妇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围生儿结局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发现发生乙型肝炎感染的孕妇会使胎盘体积缩小,婴儿出生体重降低。总之,宫内感染的发生与孕产妇乙肝感染的严重程度及血清中乙肝DNA的含量有关。

1.2 产时传播 产时传播在乙型肝炎病毒中的母婴传播较为常见。因婴儿经产道时,由于产道的挤压及婴幼儿的因素,婴幼儿吞咽母血、羊水及产道分泌物等均可导致婴儿的感染。同时在运用胎头吸引产钳助产操作时较易损伤患者的皮肤黏膜,可以导致少量的母血及阴道分泌物经皮肤磨损处进入婴儿体内,从而导致感染的发生[9]。有文献[10]报道运用剖宫产可以减少HBV在分娩期的感染。主要原因是不经过产道,减少或避免了与母体体液的接触,从而减少了母婴传播的途径。

1.3 产后传播 产后传播较为单一,但很常见。主要是母乳喂养及母婴之间的亲密接触导致的。有文献报道分析37对母婴配对研究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发现在乳汁中的含量占70%,这为产后母乳喂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1]。同时在对母亲唾液行乙型肝炎病毒指标检测,其检出率为21.05%[12]。当新生儿接触母亲的体液或是乳汁时,就较易发生感染。田秀俊[13]等报道称398例血清 HBV-DNA阳性产妇的乳汁中检出 HBV-DNA 302例,总阳性率为75.9%,且乳汁HBV-DNA的阳性率随血清 HBVDNA含量的升高而增高;大三阳产妇与小三阳产妇乳汁 HBV-DNA 阳性率比较,χ2=354.3,P<0.01。此外有报道称[14]:经过不同的喂养方式,包括人工喂养和母乳喂养,可以较好的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人工喂养组HBsAb阳性40例,HBsAg阳性16例,HBsAb、HBsAg均阴性2例,转阴率72.4%(42/58)。母乳喂养组HBsAb阳性11例,HB-sAg阳性36例,HBsAb、HBsAg均阴性3例,转阴率28.0%(14/5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乙型肝炎病毒经母婴传播的预防措施

2.1 建立孕期保健及围生期保健 及时做好产前保健及乙型肝炎病毒指标检查,做好围生期保健制度,积极筛查HBV感染的孕妇,若发现有在孕早期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较高者,可以考虑让孕产妇终止妊娠。

2.2 免疫预防 目前免疫治疗主要集中在运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传播及预防乙肝。李枫[15]等报道在孕晚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能显著的阻断宫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周波清[16]等报道运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双阳性的孕妇预防宫内感染的效果较为明显。

2.3 抗病毒药物治疗 目前运用抗病毒药物是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根本方法。包括运用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药物治疗。但是药物治疗需要注意在乙肝初治时要谨慎,单纯药物治疗仅能抑制病毒复制和控制病情进展,要治愈乙肝还需要选择疗程较长的药物,此外用药需按时、定量。同时要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监测病情。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严重的危害着人类健康,给家庭及社会带来负担。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较为常见的方式之一,能及时发现孕产妇的乙肝感染,并及时采取阻断措施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关键机制。同时提倡孕前检查,及时发现、早期治疗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但是目前人们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认识和预防措施认识不够,同时对其传播机制并没有很清晰的认识。所以要有效预防和阻断还需要努力。

[1]黄英,童惠.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5):458-460.

[2]周芬,孙玉梅,杨丽翠.HBV母婴传播及其阻断的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8,11(1):55-58.

[3]XU DZ,YAN YP.CHOI BC,et al.Risk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transplacental transm 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a case-control study〔J〕.J Med Virol,2002,67:20-26.

[4]陈秀华.HBsAg阳性孕妇血清HBV-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J〕.吉林医学,2010,31(7):2576-2577.

[5]张清,马健,王云霞,等.孕妇携带乙肝病毒与胎儿宫内感染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9,20(5):547-549.

[6]王淑梅,王文光,刘广勤.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9,20(3):163-164.

[7]朱宝申,尹华春,何涛,等.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医药,2011,33(6):905-906.

[8]柯彩萍,肖小敏,向静文,等.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1,32(11):1463-1465.

[9]陈瑞玲,汤桂芳.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及其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08,6(5):73-75.

[10]王兰,胡文婷,王茜,等.分娩方式HBV 的母婴传播〔J〕.中原医刊,2004,31(9):10-11.

[11]朱启镕,顾绍庆,俞惠,等.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易感性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4):236-239.

[12]何莉,郭明.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阻断〔J〕.中国社区医师,2009,10(11):185.

[13]田秀俊,刘玉英.乙肝病毒携带产妇血清及乳汁 HBV-DNA含量的检测分析及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4753-4754.

[14]蔡婉静,陈夏蔚,王康.喂养方式对宫内感染HBV新生儿预后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0,50(9):22.

[15]李枫,于文玫,苏喜媛.孕晚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宫内感染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7,2(17):14-15.

[16]周波清.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效果的 Meta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11):4-12.

猜你喜欢
孕产妇乙型肝炎乙肝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孕产妇分娩准备的研究进展
2014—2018年陕西省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孕产妇健康教育问题分析及建议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五项报告教你看懂乙肝
湖南省长沙市危重孕产妇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