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及并发症的治疗和护理

2012-12-09 04:22曹向黎黄圣明李月玲张艳华刘晓璟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科46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年3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溶栓病人

曹向黎 黄圣明 李月玲 张艳华 刘晓璟 沈 岩 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 康复科 46000

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症,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为50~100/10万,约占所有疾病死亡人数的10%,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存活者中50%~70%病人遗有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脑血管病人563例,现将脑血管病及并发症的治疗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共563例,其中男372例,女191例,年龄18~96岁,平均年龄49岁。出血性病人145例,缺血性病人418例,全部病例经CT和(或)MRI确诊。

2 治疗和护理措施

2.1 急救治疗和护理 (1)制动安慰病人,嘱其保持镇静,就地抢救,减少搬动,取卧位,头部略高,并偏向一侧,颈部后仰。(2)维持有效呼吸功能,清除口鼻腔内异物,舌后坠者用拉舌钳拉出,吸氧,必要时使用呼吸机控制。(3)缺血性脑血管病符合溶栓标准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余者采用降纤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改善循环、扩容或抗凝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给予降颅压等治疗。(4)降低颅内压排除肾衰外,迅速给予20%甘露醇150ml快速静滴,配合运用速尿,以增强疗效。(5)血压明显升高者,根据医嘱给予降压处理,0.5h后根据血压情况重复用药或用其他药物降低过高血压,减少继续出血。(6)动态观察病人神态、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1次/10~20min,及时采集血、尿标本送检,发现变化及时报告。

2.2 常见并发症的治疗和护理

2.2.1 再出血与再梗死者:(1)保持病人处于安静状态,出血病人要绝对卧床休息,病人躁动时给予镇静剂应用,防止引起血压升高致再出血。(2)脑出血病人严格监测控制血压,应用脱水降压药物,以降低颅内压及减轻脑水肿。(3)脑梗死病人应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扩容、脑保护药物应用,降低血液黏稠度,应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钙针、巴曲酶时应注意药量准确,必要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同时避免使用影响抗凝作用的药物。(4)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大便干燥,用力排便时引起再出血。

2.2.2 肢体功能障碍:(1)对自己不能翻身的病人,帮助其定时翻身、更换体位,必要时,经常给予肢体按摩,防止肌肉萎缩。(2)按照肢体功能丧失及恢复程度,帮助病人逐步进行床上运动、坐位平衡、站位平衡、步行和上下楼等康复训练[1]。(3)加强对病人的保护,防止病人训练受伤。

2.2.3 窒息及肺部感染:(1)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叩背,由下向上,由里向外,频率为每秒2~3次,促进痰液排出,并经常听诊肺部,评估气道情况。(2)对呼吸困难或排痰障碍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气管内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使用相对细软吸痰管,并每次更换;动作要轻柔,吸痰时间每次不超过15s,应做到充分有效的吸痰;痰液黏稠难以吸出时,可雾化或气管切开,用等渗盐水10ml加α-糜蛋白酶5mg气管内滴入,每次5~10ml,以刺激反射和稀释痰液并能起到湿化呼吸道作用[2];定时更换和消毒气管套管,同时定期留痰作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合理应用抗生素,达到控制肺部感染的目的。(3)应用呼吸机者应方法正确,并加强呼吸机管道的消毒处理,1次/d消除气囊上的滞留物,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4)有吞咽障碍者应尽早鼻饲,积极预防食物返流,鼻饲后病人取头高脚低位30min,由口进食者应注意食物勿入气道。

2.2.4 腹泻及便秘:因脑血管病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常引起胃肠的分泌、运动亢进或减弱,出现腹泻或便秘,特别是鼻饲后更易引起腹泻。一旦病人出现腹泻,立即留取大便标本送检,做细菌培养,除外肠道传染病,可予以蒙脱石散治疗,同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由于翻身、更换床单及处理大小便时腹部受凉引起腹泻。对腹泻病人,采取侧卧位,便于观察和处理病人排便,并随时保持肛门周围清洁干爽,避免湿疹和糜烂。便后用0.1%新洁尔灭清洁肛门,用干棉球擦干,保持肛周干燥。对3d未大便者应给缓泻剂或开塞露通便。

2.2.5 褥疮:脑血管病人因运动及感觉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极易发生褥疮。应定时翻身保持病床的清洁干燥,骨骼突出部位可放置气圈、水囊袋、海绵垫,有条件者可应用电气垫。一旦发生褥疮,用2.5%碘伏局部涂擦,也可用鹅颈灯局部照射20min,促进炎症的吸收,最后用百多邦软膏或炎敌油局部涂抹、无菌纱布敷盖固定,每天进行1~2次,严禁用龙胆紫外涂。

2.2.6 上消化道出血:(1)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腹胀、肠鸣音活跃、躁动、呃逆、尿量减少等要警惕消化道出血[3]。(2)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消化道出血病人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3)病人应依据病情使用保护胃黏膜药物如奥美拉唑、法莫替丁,消化道止血药物如奥曲肽、垂体后叶素应用,必要时依据血常规结果成分输血。(4)急性大出血病人应禁食,小量出血或出血停止后应给予过滤全流质,口干严重者可给少量冷开水,并立即快速输液,但要防止肺水肿的发生。(5)观察呕吐物,大便的颜色、量、性质、出血时间,必要时留标本送检。(6)出血后1周内尽量不做胃肠钡餐透视和其他器械检查,但诊断不明时可做胃镜检查。

2.2.7 心血管并发症:(1)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以减轻心肌的负担。观察病人有无胸闷、胸痛、全身冒冷汗等梗死前期症状。(2)保持室内安静,减少不良刺激,限制探视。(3)给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饮食,宜少量多餐,勿饱食。(4)静脉输液者速度勿过快,一般为15~30滴/min,以免加重心脏负担。(5)定时翻身做四肢被动活动,预防褥疮和栓塞形成。(6)常规行心电监护,必要时做24h动态心电图。如发现室性频发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室颤时应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并准备电击除颤。

2.2.8 吞咽障碍:病情允许可以进食的病人应鼓励其自己进食,不能进食应鼻饲饮食。有如下注意事项:(1)鼻饲:鼻饲前应先抽吸,待见到胃液后方可注入流质。病人取坐位或半卧位,从少量开始鼻饲,待病人适应后可逐渐加量,每次最多不超过200ml,15~20min内推注完毕。每天鼻饲4~6次,间隔时间不小于2h[4]。(2)吞咽锻炼阶段:咽部冷刺激及空吞咽训练:将消毒棉棒蘸少许冰水,轻刺激病人软腭、舌根及咽后壁,嘱其完成空吞咽动作,每天进行2次。吸吮训练:将戴有指套的食指放入病人口中,让其模仿吸吮动作,充分体验吸吮感觉,每天进行20次。吞咽训练:让病人取头部前屈、躯干前倾30°、健侧在下的侧卧位或舒适的坐位,采用菜泥、粥类、蛋羹等半流质食物作饲饵,每次进饲1/2勺,随后嘱其进行12次空吞咽动作。(3)吞咽实施阶段:喂饲时周围环境应保持安静。将病人头部偏向患侧80°~90°,以扩大健侧咽部,配合吞咽动作将食物由健侧送入。保证定时、定质、定量喂饲。

2.2.9 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病人多合并有高血压血管硬化或高脂血症,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导致体内凝血与抗凝,纤溶与抗纤溶之间平衡紊乱血流淤滞。同时这些病人多因为有偏瘫或疾病要求,使下肢不能活动或活动减少,这些因素均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并抬高下肢20°~30°。这种体位可使骼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也有助于静脉回流,减轻血液淤滞,缓解肿胀疼痛。同时使用频谱仪热射和硫酸镁湿热敷。告知病人避免肢体大幅度活动、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以防栓子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的目的是快速溶解血栓栓塞。在进行溶栓治疗时,要注意防止自发性出血的发生,必须定时检测凝血指标,其中凝血酶时间是治栓治疗较可靠的检测指标。治疗期间凝血酶时间应维持在正常的3~4倍,超过7倍则有出血的危险,且要每天复查,并以此调节溶栓药的剂量。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肝素治疗的检测指标,治疗时APTT应维持在正常的1.5~2.5倍为度,如并发出血,血小板低于50×109/L,APTT延长至对照值的2.5倍以上应暂停使用药[5]。同时应严密观察病人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如皮肤淤点、淤斑、牙出血、咯血和消化道、泌尿道和脑部有无再出血。

积极做好脑血管病人的治疗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出现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要做到:(1)做好脑出血病人最初24h内的抢救护理。(2)定期检查各项生化指标,及时了解水电解质平衡及肾功能情况。(3)对长时间不能进食者,以插管鼻饲供给热量,同时,注意抽吸胃液观察消化情况和有无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必要时留置胃管,定时抽胃液做隐血试验,从胃管内注入止血剂、H2受体阻滞剂等。(4)对留置导尿管者,定时放尿并做好24h尿量记录,注意观察尿液颜色。为防止泌尿感染,可用洗必泰液冲洗,2次/d,1~2d更换引流袋1次,每周更换尿管1次,并用新洁尔灭擦拭尿道口。因此,做好脑血管病人的治疗护理,能及时消除病人及家属的麻痹思想,防止并发症发生,有利于病人康复,减轻病人负担,节约医疗资源。

[1]左鸿,龚惠云.脑血栓病人康复治疗功能恢复训练〔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7):115.

[2]赵小爱,王有梅.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持续湿化54例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5):116.

[3]王敏香.急性脑血管病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分析及护理68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54.

[4]李明霞,姜玉环,吕春阳,等.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护理〔J〕.现代康复,2001,5(7):70-71.

[5]杨穆英,庄玉珍,马均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0例护理〔J〕.山东医药,2003,43(5):407.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溶栓病人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谁是病人
脑血管病知多少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科普一下:脑血管病诊断中CT与MRI的优劣!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