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峪猪调研报告

2012-12-09 12:15
养殖与饲料 2012年5期
关键词:猪种通江县公猪

杨 健

四川省通江县饲草饲料工作站,四川通江636700

青峪猪是通江县的地方猪种,具有耐粗饲、花板油多、对山区较粗放的饲养管理适应性强等3个显著优点。与引进的内江、荣昌、大约克、长白等优良品种猪的饲养情况相比,青峪猪在耐粗饲、产花板油和适应性3个方面是所有引进良种猪所不能及的。

为全面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整理、大力发掘地方猪种资源,丰富遗传“基因库”,促进生猪质量不断提高,通江县畜牧食品局、通江县畜禽繁育改良站、通江县饲草饲料工作站组成青峪猪调查组,对青峪、板桥、平溪、涪阳、永安、铁溪等青峪猪原产地的青峪猪进行了全面调查,并按“调查方案”要求,对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现将调查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1 产区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概况

1.1 地理概况

通江县属四川东北大巴山地区,东与万源市、西与南江县、南与平昌县、西南与巴中市接壤,北与陕西省的南郑、西乡和镇巴3 县接壤;海拔390~2 089m,南北长约82km,东西宽约58km,总面积约4 117km2。全县约有2/3的面积属高山区,山势峥嵘;另1/3属低山区,山势梯次明显,沟河相连,大体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县野生饲草丰富,农业副产物多,为养猪提供了充足的饲料来源。

1.2 气候概况

通江县气候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西伯利亚气团由于被秦岭和巴山阻挡,影响大为削弱。基本特点: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冬干、秋湿、春夏润;年温差较大,日温差较小,四季分明。根据通江县气象局提供的近20a的记录资料,将通江县气候概况整理如下:年均气温17.8 ℃,年绝对最高气温40.2 ℃、绝对最低气温-5.8 ℃;无霜期260~330d。年均降雨量1 125mm,多集中在7-9月份,这3个月的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60%左右;冬季降雨较少,1月份平均为7.5mm。年均日照时数为1 428h;年均蒸发量为1 196 mm。年均相对湿度为76%;最潮湿的时期是9-10月份,平均湿度为80%;最干燥的时期是2月份,平均湿度为71%。主要为东南风,最大风力为7级;冬季吹北风,虽频率低,但常造成降温、降雨天气。

1.3 水源及土壤

境内的主要河流为大、小通江河,其枯水期的流量均超过2 m3/s;但由于其河床较低,而田地地势较高,所以对其利用较少。大、小通江河的支流呈树枝状分布,水质好,坡降大,宜于引灌,是通江县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境内山坡、山沟的浸泉较多,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用水。

土壤多为紫色页岩及风化土,呈弱酸性,富含有机质。坪坝土层较深,保水力强,肥力高;山坡土层较薄,保水力差,肥力低。

1.4 农业生产情况

通江县辖49个乡镇,耕地面积4.0万hm2,其中水田面积近2.7万hm2、旱地面积约1.3万hm2。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其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60%以上;其次是玉米、小麦、红苕、洋芋和杂粮。现有畜禽(2011年统计资料):生猪100.0万头,其中母猪12.5万头;牛24.0万头,其中黄牛19.0万头、水牛5.0万头;山羊32.0万只;家禽850.0万只。

2 猪种历史和分布

据了解,在川、陕、鄂边界及大巴山南麓山区,自古盛产青峪猪,且当地养猪历史悠久。据1975年四川省博物馆从巫山县新石器文化遗址发掘的家猪左下颌骨和陶制猪头的考证,通江县远在新石器时代就饲养家猪,至今已有5 000a历史。

据1976年川东北猪种资源调查结果,认为青峪猪是川东北边缘山地和大巴山区的代表猪种,定名为“青峪猪”。据1979年四川省盆周山地猪种资源调查队调查结果并结合猪只生长发育和肥育控制试验所得的资料,认为四川盆周边缘的青峪猪与周边的黔江猪、桠叉猪属同一类型,称“盆周山地猪”。据通江县有关资料记载,1966年以后,通江县先后引进了内江、大约克等猪种,生产了大量杂交后代,其中多数作为种用,使青峪猪的血缘变得复杂化;1974年以后,由于强调了“母猪本地化”、“杂交不留种”的重要性,猪群整顿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纯种青峪猪所占比例得到大大提高(由1974 年的50%提高到1979年的90%)。

1976年7月,有关部门对青峪猪的分布进行了详细调查,查明青峪猪不仅遍布通江县全境,且毗邻的平昌、巴中、万源、南江及陕西南部的南郑县碑坝区、镇巴县简池区、西乡县大河区等县区也均有分布;主产区在通江县的青峪、板桥、平溪、铁溪、涪阳、洪口、永安、至城等地,主产区的青峪猪约占青峪猪总数的40%。

3 猪种特征

3.1 外貌和类型

青峪猪在外形上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体质细致结实,头长而窄;额面平直或微凹,额部皱纹少而浅,有的无皱纹、有旋毛;嘴较长,耳中等大且下垂;颈较长,头颈、颈肩结合良好,呈单背脊;胸宽、稍窄,胸深发育好;背腰平直或微凹,腹部大小适中略下垂;臀稍窄、倾斜,四肢直立、坚实有力,无卧系踏蹄(老年怀孕母猪除外);母猪有7对乳头且排列整齐、均匀,奶头呈细圆筒状;皮肤薄,被毛全黑(少数猪只有六白或不完全六白特征),鬃毛较粗、刚韧而均匀。

当地群众习惯按猪的头式及肋骨开张程度,把青峪猪分成以下3个类型。

笔杆嘴型:头长,额窄,额面较直,皱纹不明显,嘴较细长;胸窄而较深,肋骨直,腰身稍短,四肢较长,腹中等大不下垂;四肢直立、坚实有力,无卧系踏蹄。群众普遍反映此类青峪猪耐粗饲、抗病力强、花板油多,是青峪猪中较多的一个类型。

八挂头型:头稍短,额较宽,额面稍凹,皱纹较深,嘴较粗;胸较宽,肋骨圆拱,腰身较长,四肢较短,腹稍大、略下垂;四肢直立,偶有卧系踏蹄。群众普遍反映此类青峪猪长膘较快,是青峪猪中较少的一个类型。

狗脑壳型:外形介于上述2种青峪猪之间,额部无皱纹或皱纹不明显,常有旋毛。群众普遍反映此类青峪猪是青峪猪中最多的一个类型。

3.2 生长发育

产区群众历来习惯饲养小公猪(用于配种),一般在猪只达12月龄或体重50kg左右就予以淘汰。

根据四川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在成都地区做的青峪猪生长发育试验数据记载:在较好的饲养条件下,青峪公、母猪120日龄以前的体尺、体重相近;随着日龄的增加,母猪的生长发育明显比公猪快;母猪在270日龄时,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分别达到(57.56±1.40)cm、(107.00±2.80)cm、(91.00±2.17)cm 及(70.30±1.72)kg,已超过农村常规饲养条件下成年母猪的相应指标。说明在较好饲养条件下,青峪猪的体尺和体重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3.3 繁殖性能

1)母猪。对88头母猪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平均5.3月龄性成熟,最早3.0 月龄,最晚8.0 月龄。初配年龄平均为6.3月龄,最早4.0月龄,最晚9.0月龄;初配体重平均为23.6kg,最重40.0kg,最轻12.0kg;一般情况下,母猪多在5~7月龄、体重20~25kg、第2或第3次发情时进行初配。发情周期平均为20d,最长24d,最短18d;发情持续期平均为2.86d,最长3.50d,最短2.00d;发情时,母猪闹圈,哞叫,不食,啃圈板,爬跨它猪,阴户潮红、肿胀;实践证明,在母猪发情开始后24~36h配种,最能实现高产。妊娠期平均为114.2d,最长117.0d,最短112.0d。繁殖年限一般为10~12a,最长达19a。初产母猪平均产仔数为5.2头,最多产9.0头;经产母猪平均产仔数为9.3 头,最多产18.0头。

2)仔猪。平均初生重0.59kg,最重0.83kg,最轻0.25kg;发育整齐度平均为67.50%;30日龄窝重平均为26.89 kg,最重40.15 kg;一般45~65日龄断奶,育成率平均为90.40%。

3)公猪。据观察,幼公猪在出生后40~50d出现爬跨等性行为,60d左右出现射精行为。公猪平均初配年龄4.7 月龄,最早4.0 月龄,最晚5.0 月龄;平均初配体重12.7kg,最重15.0kg,最轻10.0 kg;配种年限一般1a左右,可配种30~60头次。

3.4 肥育性能

受农村条件限制,在肥育猪生产力的各项指标中,只作了屠宰测定,未作大腿重、眼肌面积、瘦肉率等的测定。测定发现,青峪猪宜在体重90kg以上屠宰;青峪猪屠宰率稍低(66.54%),可能与其屠宰前空腹时间过短有关。从屠宰成绩看,青峪猪最突出的优点是花板油多,花板油比例平均为12.55%(最高达19.20%),比内江猪(花板油比例10.33%)高21.50%。同时,发现在山区农村以青、粗饲料为主的饲养条件下,青峪猪全育肥期日增重保持在223.7g左右为好。

4 猪种选育方法

青峪猪产区的群众历来重视猪种选留,特别是对种母猪的选留。据了解,一般在仔猪骟割时期(夏季在25~35日龄、冬季在30~40日龄)确定留种。选留条件:公猪“三留三不留”,即体格高大的留,嘴粗短的留,腹部大小适中、小腿直硬的留;体格短小的不留,头轻、嘴细长的不留,肚子内收、小腿不直的不留。母猪“四留四不留”,即腿长、身长的留,头轻、嘴部闭合严实、嘴角叉口深的留,腹大而圆、不下垂的留,乳头排列整齐、7对以上的留;腿短、身短的不留,嘴长、嘴角叉口浅的不留,凹背腰、肚子内收或腹部过大且下垂的不留,乳头排列不整齐、不足7对、有副乳头的不留。同样,群众在选育中也会注重亲代的成绩,尤其重视母本的生产性能,往往在乳头多、产仔多、所产仔猪健壮的母猪中进行选留;一般来说,一次选定。而全面、系统的选育工作尚未开展。

由于山区居住分散,1头种公猪所配母猪数量虽不多,但范围较广;群众习惯赶着母猪去找公猪进行本交配种,因此母猪发情后多就近找公猪配种,往往近亲繁育严重。

5 饲养管理特点

青峪猪产区的群众习惯以青、粗饲料为主饲喂青峪猪,仅在肥育期肉猪、哺乳期母猪的日粮中添加精料。青、粗饲料的主要来源:一是采集野生饲草料;二是利用农副产物;三是人工种植优质牧草。主要的野生饲草料有母猪藤、鱼腥草、水兰菜、苦麻菜等,以及枸叶、葛叶等几十种树叶;主要的农副产物有苕藤、胡豆杆叶、统糠、豆糠、麸皮、玉米秸秆等;主要的人工牧草有黑麦草、苜蓿、籽粒苋等;主要精料有玉米、麦类、豆类、苕类等。一般每年6-9月份以青绿饲料为主喂猪;4、5、10、11月份以青绿料、干粗料、精料搭配喂猪;12、1、2、3月份基本是干、粗料搭配精料喂猪。由于全年青绿饲料轮供不均匀,致使猪只体况表现为“夏壮、秋肥、冬春瘦”,尤以母猪和架子猪突出。

对哺乳期母猪、仔猪、催肥期肉猪饲养得较好,其日粮中精料所占比例较高,一般日喂3次。哺乳期母猪多以胡豆和玉米为精料,磨成粉状与青绿饲料混合、煮熟后饲喂;若为助其催乳,则添加黄豆浆、燕麦浆。仔猪满月时开始补料,多以胡豆、豌豆、玉米及燕麦为精料,与青绿饲料混合煮成粥状饲喂。催肥期内猪多以玉米及红苕及洋芋为主,加部分青、粗饲料煮成粥状饲喂。但对空怀、妊娠、后备母猪和后备公猪以及大、小架子猪饲养得较差,多以青、粗料为主,加统糠、玉米皮等饲喂,日喂2次。除大架子猪基本能适应外,其余猪只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体况较差;这也与部分小架子猪生长缓慢、后备种猪发育不良、空怀母猪长时间不发情、仔猪初生重小有直接关系。在肉猪的整个饲养过程中,有的猪架子期饲养很差、催肥期饲养过好,造成其前期营养不良、后期消化不了,不仅浪费了时间和饲料,而且没有起到吊架子的作用。

习惯在公、母猪及肉猪2~4月龄时,将其圈养饲喂,只有仔猪和部分3~4 月龄小猪才每日放养1~2h,一般每日扫圈1次。冬季,妊娠、哺乳母猪以及仔猪有垫草,其余猪只卧木板圈。除妊娠、哺乳母猪单圈喂养外,其余猪只不论用途如何,常以个体大小分群拼圈喂养。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猪只的运动不足;二是不按用途分圈喂养,常造成偷配;三是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旧习惯,如禁止在母猪产后1月内清扫圈舍。

6 主要优、缺点

6.1 优 点

青峪猪属中熟、中型肉脂兼用的山地型地方品种,耐粗饲,适应性和抗病力较强;腹脂比例高,胴体品质好;瘦肉质细、色鲜红、味香浓。母猪背腰平直,腹部大小适中、不拖地,四肢坚实有力;母性好,产仔数适中。仔猪很少患白痢,育成率高。

6.2 缺 点

青峪猪前躯较窄,个体差异大。

7 建 议

7.1 加强本品种选育工作

鉴于青峪猪具有耐粗饲、花板油多、肉质好、对山区粗放的饲养管理适应性强等优点,确定以本品种选育为基础,进一步提高其品质。相信在短时间内,就会有明显的成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整顿种猪群。在青峪猪主产区逐步形成母猪本地化,坚决做到杂交不留种;对产区内现有的杂交母猪,一方面逐步淘汰,另一方面进行多品种经济杂交利用(以后淘汰)。选留一定数量的青峪公猪,坚决淘汰杂交公猪。

2)建立青峪猪种猪场。在中心产区的青峪、板桥、平溪、铁溪等地,建立青峪猪繁殖场,开展较系统的选育工作,以提高种猪质量。

3)研究青峪猪生产性能。进一步调查研究青峪猪的生产性能,特别是育肥性能,以便科学指导本品种选育工作。

7.2 进一步开展经济杂交利用工作

做到“公猪良种化、母猪本地化、肉猪杂交化”,同时探索较好的杂交组合,以科学指导经济杂交利用工作。

1)通过调查、走访的形式,向产区群众了解较好的杂交组合。

2)对杂交一代肥育猪进行大群调查、测定,以掌握、对比各个杂交组合的肥育性能和屠宰成绩,找出较好的组合,指导生产。

3)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进行杂交组合对比试验,确定最佳组合,开展生产、利用。

7.3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1)加强种猪和后备种猪的饲养管理,要保证其日粮全价、运动充足、单圈饲养,以充分发挥其种用价值。

2)对空怀、妊娠、后备母猪及小架子猪,要适当提高其营养水平。妊娠母猪要单圈饲养,其余的按用途、生长阶段、个体大小,分圈饲养。

3)对哺乳母猪,要勤扫其圈舍,做到圈舍卫生、清洁,确保母仔健康。

猜你喜欢
猪种通江县公猪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中国地方猪种资源场种质资源图谱》手册2022 征集
《中国地方猪种资源场种质资源图谱》手册2022 征集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河南精旺猪种改良有限公司
国外猪种大量引进导致本土猪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以玉山黑猪为例)
如何调教种公猪
种公猪使用年限缩短的原因及延长方法
通江县国有林场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通江县退耕还林政策实现现状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