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县畜牧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2012-12-09 17:21吴明伟梅兆有董仲生
养殖与饲料 2012年8期
关键词:畜牧业畜牧畜禽

吴明伟 梅兆有 董仲生

1.云南省新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新平 653400;2.云南省新平县农业局,云南新平 653400;3.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 650212

近年来,新平县农业局加强良种繁育、动物防疫、畜禽产品安全和市场营销4大体系建设,强化畜牧科技推广和服务,全力推进畜牧产业化发展,通过调整畜牧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2011年调研结果表明,新平县畜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养殖进程不断加快,营销体系不断完善,畜禽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疫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畜牧产业已成为新平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渠道。

1 畜牧产业发展现状

1.1 畜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畜牧兽医及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安全和市场营销4大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发展畜禽养殖小区或专业村、标准化规模养殖及草原家庭承包,基本完成“数量型”发展,开始进入“质量效益型”发展,初步形成“外向型”畜牧业。2004-2011年,县财政投入产业经费1 460万元(平均每年182.5万元),促使新平县畜牧业健康、稳步地发展。

2010年,全县实现畜牧业现价产值5.56亿元,比2005年增长125.1%;畜牧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122.8%;畜牧业收入比2005年增长46.2%;农民人均畜牧业总收入达1 061元,比2005年的796元增长33.3%。

2011年,全县存栏生猪26.65万头、牛9.02万头和羊9.82万只,比2010年增长3.4%、0.8%和1.3%;出栏肥猪32.41万头、牛3.23万头、羊6.49万只和禽335.00万只,比2010年增长7.4%、6.2%、3.0%和12.5%;肉、蛋、奶总产量达4 084万kg,比2010年增长8.3%;畜牧业现价产值6.30亿元,比2010年增长13.3%;大户出栏率达到11.6%;农民人均畜牧业总收入达1 177元,比2010年增长10.9%。

1.2 规模养殖进程不断加快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培育、扶持养殖大户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来抓,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在引种和畜舍建设上给予补助、出栏达一定规模的给予奖励,全方位调动养殖大户的积极性,引导家庭式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变。截止2011年12月,全县建成养殖专业村、示范村50个;建设生猪养殖小区6个、肉牛养殖小区4个、禽养殖小区2个;有养殖大户488户。全县有年出栏肉猪300头以上的27户、100~299头的78户;饲养能繁母猪20头以上的47户、10~19头的69户;出栏肉牛10头以上的75户、肉羊30只以上的139户;存栏蛋鸡1 000只以上的17户;出栏量达2 000只以上的肉鸡养殖户44户、肉鸭养殖户2户;新增肉兔存栏10 000只以上的1户。与2005年相比,养殖专业村、示范村增加26个,养殖小区增加10个,养殖大户增加285户。

1.3 营销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新平县建设了年交易肥猪5万头以上的戛洒和水塘2个牲畜交易市场,带动了周边乡镇和县区的牲畜交易。通过对市场营销户不同形式地培育和激励,全县涌现出191个畜禽营销户,其中年营销肉猪100头以上的75户、仔猪1 000头以上的15户、禽蛋10 t以上的18户、活禽1 000只以上的34户、肉牛100头以上的43户和肉羊300只以上的6户。

1.4 畜禽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畜牧产业经费投入中,改良经费占有很大比重(11.3%)。截止2011年,共投入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经费165.5万元,引进种公猪422头、种母猪10 376头、种公牛106头、种母牛300头、种公羊136只、种母羊94只、种鸡25 500只、种鹅65 600只和种兔1 000只。早在2008年,已于水塘、杨武和老厂3个乡镇共设4个黄牛冷冻精液改良示范点,推行同期发情、冻精改良和集中产仔。

1.5 疫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

针对动物防疫形势严峻的现状,新平县疫病防控工作领导重视、责任明确且措施有力,不仅认真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而且坚持“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的原则,不断强化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预防、增加疫病的预防种类、加强动物卫生的监督管理、积极组织开展全县不同形式的大规模畜禽防疫注射,彻底消除免疫空白点和免疫死角,并规范了防疫建档、耳标佩戴和证照填写工作。2004-2011年,全县免疫接种了口蹄疫疫苗587.62万头次、禽流感疫苗1 262.79万羽次、猪瘟疫苗352.92万头次、猪蓝耳病疫苗153.53万头次和鸡新城疫疫苗1 026.94万羽次,畜禽死亡率分别控制在猪3%、牛1%、羊2%、禽6%以内,县内没有发生过较大的疫情。

2 畜牧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科技兴牧有差距,规模化、科学化养殖程度仍较低

农村养殖户接受和学习科学养殖的自觉性不强,多数满足于传统的畜禽品种和养殖方式,设施条件差,规范化、科学化养殖起步晚,普及养殖程度不高。现在的养殖大户大多是2004年以后起步的,人员组成基本是下岗职工、打工返乡人员、单位退休人员和在职员工的家属,真正土生土长的农民规模养殖户很少。同时,养殖大户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缺乏企业化、公司化发展理念。

2.2 产业化程度低,畜禽产品加工滞后

畜牧生产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开拓能力和竞争能力均较弱。肉类加工产业中,只有少量的腌制品,产品单一,规模小,没有技术装备和包装,管理落后;另有少量的火腿、火烧干巴、肉类腌制品等初级产品杂乱加工的现象突出;全价饲料的生产和畜禽产品的深加工尚为空白。

2.3 农村养殖户资金短缺,扩大生产较难实现

新平县绝大多数养殖户缺乏原始积累,普遍存在有钱建圈、无钱购畜的困难。国家在发展畜牧业上倾斜的政策性资金和项目资金较少,地方协调的各种信贷对农户来说门槛过高,金融信贷部门虽然在畜牧产业建设中给予了很大支持,但贷款额度有限,不能满足畜牧产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2.4 疫病防控任务繁重,村级防疫员待遇偏低

免疫接种过程中,因免疫副反应造成的死亡动物数量较多,死亡补偿面较广,给防疫工作带来不便。目前需要防控的重大动物疫病种类较多,防控任务重;加之,新平县候鸟迁徙频繁且路线多,疫病传入隐患较大。另外,虽然村级防疫员工资待遇有所提高,但按工作量来算,待遇仍然偏低,对开展动物防疫整村推进造成一定影响。

3 建议

3.1 加大领导力度,增加畜牧业投入

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就是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型农业及工厂化、集约化农业,是非常适合缺水山区的一条发展路子。各级领导干部要克服传统思维方式的约束,把发展畜牧业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大领导力度,强化措施,建立强有力的畜牧业发展指挥服务系统和相对稳定的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加大对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服务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以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突破口,面上抓防疫、点上抓大户,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真正把畜牧产业当作支柱产业来抓,推进新平县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3.2 培育龙头企业,全面发展规模养殖

生猪生产要以养殖园区建设和大户发展为突破口,走“良种繁殖场带动规模养殖场、养殖场带动养殖小区、养殖小区带动养殖大户、养殖大户带动农户”的发展路子,推进规模养殖由“点状”向“面上”拓展。

把下岗职工、打工返乡青年及畜牧从业人员作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主力军,引导和扶持他们从事畜牧生产。积极寻找有一定条件的农户,建立养殖大户后备队伍,逐步引导他们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着力培育一批运作规范、市场开拓能力强且带动作用明显的农村养殖合作社。引导和扶持广大养殖户,利用股份合作制的形式,以参股集资作为本金,联合兴办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促进畜牧业生产从零星分散、粗放饲养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积极采取以企业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形式,通过合资合作、技术嫁接等方式,引进外资和外商创建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有土地、有条件发展畜牧业但缺资金、技术或经验的本地农户与外来养殖户或养殖企业结合,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畜牧生产,带动地方畜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通过外引内联、联合兼并,发展壮大一批实力强、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养殖合作社,在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畜禽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上取得突破;通过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在市场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带领散户逐步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方向转变,带动畜牧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引导现有养殖大户和畜禽产品生产企业朝企业化、公司化方向发展,向提供饲料、畜种、兽药、产品收购、技术服务等中介组织发展,逐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和养殖合作社,围绕生产、加工和流通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经济合作,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养殖户”和谐发展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实现“小群体、大规模”养殖,提高畜牧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使畜牧业进入产业化经营的快车道。

3.3 加快良种化发展,促进产业互动

制定牛冻精改良技术的推广、扶持和奖励政策,加强配种人员技术培训,大力推广集中发情和集中配种,提高良种肉牛的覆盖率。蛋鸡、肉鸡养殖要建立专业养殖小区,统一为养殖户解决水、电、路问题,降低养殖户的准入门槛。

加大引进优良牧草品种和粮饲兼用玉米品种的力度,建立良种牧草种植基地,制定牧草种植扶持奖励政策,积极推广优良牧草种植,实施种草养畜,发展工厂化、标准化、规模化肉牛养殖。同时,积极推广青贮、氨化等技术,充分利用蔗渣、蔗叶、稻谷、玉米等秸秆饲料,减少养殖对天然林地和草场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可结合新平县果、木、林产业发展强势,积极引进和探索林下养殖畜禽良种和新技术,促进畜牧业与林产业互动发展。

3.4 加大疫病防控力度,构筑发展现代畜牧的安全屏障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把疫病防控当作一项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要求,对猪蓝耳病、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常年免疫、每月定期补针,并扎实做好春秋两防工作;同时,加快推进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防疫保障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

加强对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强化对营销户、屠宰户及养殖大户的监督,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严防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或流行。坚持把动物防疫经费全额纳入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保证防控物资的采购和储备,保障防控工作需要;认真执行动物防疫工作政府负责制,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另外,认真抓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市场检疫工作,杜绝病害畜禽产品上市,坚决控制动物疫病通过流通环节传播或扩散。

3.5 加强畜牧技术培训,提高畜牧科技水平

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稳定畜牧兽医队伍是重点,提高队伍素质是核心。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围绕动物疫病防控、疾病防治、品种改良、种草养畜等政策法规和实用新技术,积极组织全县畜牧兽医队伍开展就地集中学习、出外参观、培训考察等活动,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狠抓畜牧技术培训,结合农时季节,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形式,聘请资深专家举办培训班,以科技下乡、专家讲座、现场指导、办班培训等形式,加强与农业科技部门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有效促进畜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另外,可在新平电视台科技专栏上播放畜牧生产知识,讲解畜禽品种改良、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科技知识,全面提高农民理论知识水平和科学饲养水平。

3.6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推进畜牧科技进村入户

建立科技人员联系重点养殖户制度,确保在新平兴办的养殖户都能获得畜牧兽医部门的优质服务,做到有求必应、随喊随到,保证产前、产中、产后零距离服务。积极探索畜牧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实施科技入户,从而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大力推广先进养殖模式和实用技术,提高广大养殖户的科技水平和养殖效益。

3.7 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畜禽产品消费安全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联合执法和市场整治工作,把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且抓紧抓好。强化执法监督,加大对畜禽及其产品、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市场的监管,切实做好动物检疫工作,严把产地、运输、屠宰和市场检疫关口,从源头上把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关,确保畜禽产品消费安全。

3.8 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建立畜牧业专项贷款贴息扶持长效机制

积极创建上下协调的人际环境,努力争取中央、省、市的项目及投资,多渠道争取金融等部门资金,吸纳社会各方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散养户积极发展规模养殖,加快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步伐。将畜牧业发展中养殖户资金短缺的实际问题或难题作为重要工作考虑,建立畜牧专项贴息贷款扶持长效机制,并设立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长期用于扶持畜牧业。畜牧兽医部门与金融信贷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联系,进一步探索更为有效的资金借贷机制及使用机制,结合项目规划实施,制定针对发展畜牧业更加优惠的贴息贷款扶持政策,降低借贷门槛,把贷款期限延长到3a左右;也可启动“信用诚信”的借贷模式,使缺资金、有技术且立志于发展的养殖户“能贷款”、“易贷款”,使不同层次的养殖户贷得到、用得了、能发展。

猜你喜欢
畜牧业畜牧畜禽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2021中国(重庆)畜牧业博览会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黑科技”打造畜牧健康管理专家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