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实践的梯次推进

2012-12-21 12:48周德新黄向阳
理论导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大众化新生代

周德新,黄向阳

(湖南文理学院思政部,湖南常德415000)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实践的梯次推进

周德新,黄向阳

(湖南文理学院思政部,湖南常德415000)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接受者,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在我国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的实践,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整体推进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依靠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党员和广大农民,认真做好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党员、新生代农民和广大农民的梯次推进工作,确保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占领农村阵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实践;梯次推进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在我国迈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如何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用当代最新的发展成果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成为当前理论界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研究,主要是理论工作者的责任,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实践。提升人民群众的理论水平,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相对而言,农民的文化理论素质较城市居民低,因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的实践,就必须有效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马克思主义用它的科学性证明了其真理性,是完全可以征服人的;并且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就必须要说服更多的人,只有更多的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武器”,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才会更大。在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前提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的实践,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能否真正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和掌握,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更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整体推进。因而,我们必须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农村实践作为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梯次推进。

一、农村基层干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实践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的实践,离不开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整理和通俗化的努力,但要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基层干部是一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农村基层干部是指“乡镇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人大主席团负责人、基层站所负责人,村(社区)党组织(含党委、总支、支部)领导班子成员、村(居)民委员会成员”,[2]他们是党和政府在农村最重要、最直接的代言人,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基本纽带,也是使党和国家各项政策在农村有效落实的推动者和向上反映及传达农民合理诉求的重要渠道。因此,农村基层干部的领导水平和能力素质如何,直接决定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决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也关系到党和国家能否真正倾听到基层民众的呼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的实践,必须做好农村基层干部这个关键工作,利用他们所处的特殊位置,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地区的践行者和宣讲者。

但是,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还存在理论水平不高、工作作风简单粗暴、不能密切联系群众、不能真正理解国家政策和上级有关精神、执行力不强等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广大农民中的形象和公信力,也成为在农村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阻碍因素。因此,要把农村基层干部这个关键工程做好,就必须提出相应的举措和要求,以便使他们能够担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实践的重任。一是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培训,促使农村基层干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理解。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要求他们至少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二是要求农村基层干部能够完成理论的通俗化和口语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都有很强的理论性,照本宣科农民肯定理解不了,也就达不到大众化的目的。农村基层干部在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还要熟悉当地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要学会把理论通俗化和口语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成当地农民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言、俗语,或以其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体现出来;三是要求农村基层干部要掌握理论传播技巧。农村基层干部要结合农民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实际,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农民自身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农民才会理解和接受。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有一幅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宣传标语:“打土豪好比砍大树;砍倒了大树就有柴烧。打了土豪就有饭吃,有衣穿。”[3]这样通俗的语言不仅结合了农民的生活实际,而且达到了宣传阶级斗争理论的目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农村基层干部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宣传技巧,以便很好地在农村地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四是要密切联系农民群众。农村基层干部要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带着深厚感情做好农民群众的工作,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农民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农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农民群众利益作为第一原则。只有这样,农民才能相信你说的话和所宣传的理论。

二、农民党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实践的核心

农民党员在农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农民中的党员,是党员中的农民,因而他们的身份具有双重性:他们生活在农村,生活在农民中,他们就是农民;但是他们不是一般的农民,他们是党员,具有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他们有农民意识,但更应该具有党员意识。农村党员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不仅要当一个好农民,更应该当一个好党员。有学者认为,农村党员是我们党和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者、贯彻者与执行者,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参与者,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先锋者与示范者。[4]农民党员是农村社会中的先进分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关系到党在农村中的威信高低。不仅如此,农民党员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实践的核心因素。

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目前农民党员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党性观念淡薄,党员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长期不过党组织生活,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信心不足,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二是相当部分党员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偏低。许多党员只注重参与经济活动,忽视了理论学习,导致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不高,无法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农村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不明显不突出。部分农村党员的经济条件低于当地平均水平,有的党员自己致富了,却不愿意帮助和带领其他普通农民走上富裕之路,甚至还有少数党员进行一些诸如买码、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以上种种,导致了农村党员不能发挥先进性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四是党员结构不合理,老年党员偏多。由于现在的农村党员很多都是在改革开放前入党的老党员,加上新生代农民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家致富上,对追求政治上的进步不感兴趣,致使农村地区老年党员偏多,缺少年轻党员。农村党员队伍老化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党组织的创新活力和党的先进性在农村的体现。

显然,农民党员的现状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实践的要求相差甚远,因而党和政府应该认真做好农民党员这个基础工程,使农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农村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要加强对农民党员的党性教育,提高他们的党员意识。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党的基础知识的培训,让农民党员熟悉党的宗旨、目标、任务,以及党对党员的基本要求等等,从而增强农民党员的主体意识,增强履行党员义务和行使党员权利的自觉意识。二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农民党员的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要编写适合农民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通俗读物,供农民党员学习和阅读;组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工作者在农民党员中开展巡回演讲;认真做好“百万基层党员培训工程”。三是加强农民党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农民党员的先进性和在普通农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帮助农民党员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加强密切联系农民的教育,使他们能牢牢扎根于农民中,并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引路人和示范者。四是发展青年农民入党,改善农民党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农村各级党组织要重视农民党员的发展工作,努力吸收优秀的农村青年入党,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提高农民党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从而为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推进农村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培养一支坚实的理论队伍。

三、新生代农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实践的重点

与老一代农民相比,新生代农民主要是指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农民,他们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即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较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较高、工作耐受力较低。以上特征决定了新生代农民与老一代农民在居住、工作、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思想和行为差异很大,因此,大约有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离开农村外出寻找发展的契机,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村的新生代农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不足20%,其他的新生代农民虽然在农村,而从事的是其他生产经营活动。无论流向如何,可以肯定的是,绝大部分新生代农民的最终归宿不是城市而是他们出生和成长的农村。另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在外打工还受到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的影响,其工作和生活都很不稳定,因此最近几年出现了大量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象。以上情况表明,新生代农民依然是农村中举足轻重的力量,是推进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希望所在。党和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新生代农民的特殊地位和联系城乡的纽带作用,从生活、就业机会、发展空间、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新生代农民大力关心和支持,真正使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实践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践行者。

如何发挥新生代农民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实践中的作用呢?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大都有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受教育水平较高,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求知欲强,有着探索的欲望,同时还对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现状不满足,具有强烈改变自身和生存环境的愿望。所以新生代农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实践的希望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要在了解新生代农民去向和特点的基础上,做好他们的工作,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成为农村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延续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新生代农民的作用,一是要引导他们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基本受众。新生代农民和传统农民相比,不存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水平障碍,因而要注重对新生代农民的思想教育,通过各种方法努力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二是要让新生代农民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种子,在农村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向广大人民传播和普及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民结合自身实践理解和内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因此,首先在新生代农民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和内化,使他们成为农村中的马克思主义者,然后才能像种子一样在广大农村地区生根发芽开花,并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影响更多的农村居民,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实践的事业不断深入。

四、全体农村居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实践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5]在农村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目的和最后的归宿是广大普通农民群众掌握、理解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因而,无论是发挥基层干部和党员的积极作用,还是发挥新生代农民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所有的农民群众。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也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在农村要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由被少数人掌握到被多数人掌握,做好全体农村居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工作,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如果不能做好这个工作,那么在农村,马克思主义还只能是被少数人掌握的理论或学术,也就无法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

与其他阶层相比,农民具有自己的特点:在认知上主要是依赖观察、交谈等感性认识获取知识而很少通过书本获得知识;在艺术喜好上偏爱戏剧、评书、小品等传统的艺术形式而不太喜爱歌舞;在理论和实践关系上注重实际效果而轻理论说教;在交往方面注重情感联系而不习惯制度化交往。在普通农民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了解和熟悉农民接受事物的特点,贴近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第一,根据农民的认知特点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树立典型并在农村地区广泛宣传,尽量采取物化的方式让农民切身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实际作用;组织熟悉农村生活的工作组、宣传组广泛深入地在农民中用通俗化的语言宣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农民自己的语言,使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第二,根据农民艺术喜好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要探索如何把马克思主义融入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中,探索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转化为农民的思想和文化,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在文化艺术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第三,根据农民重实际的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同志早在革命年代就说过:“以后农民所要的教育,乃适合于农民需要的教育——适合于农民经济之发展,并使农民得到解放之教育,即适合于解决农民问题之教育。”[6]说明农民欢迎的是符合他们需要的、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或文化,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实践提出的现实挑战。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7]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是我们有些理论工作者把马克思主义抽象化了,变成了普通人遥不可及的“纯理论”。在农村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贴近农民实际,帮助农民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第四,根据农民交往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民非常反感官僚主义的、正规化的沟通方式,不能采取自上而下理论说教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要与农民真心交朋友,通过加强感情联系的形式,并以农民熟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在农村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站在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并结合目前开展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来做好这一个工程,使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促进农村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1514959 5.html.

[3]http://trip.elong.com/u/4687252/b018vph2.html.

[4]蒋奕.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分析[J].黑龙江史志,2009,(18).

[5]孙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3).

[6]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资料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07.

[7]邓小平文选(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D61

A

1002-7408(2012)03-0070-03

湖南省社科研究基地“湖南省农村居民社会化发展研究基地”资助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农村实践研究”(2010YBB249)的部分研究成果。

周德新(1968–),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农村文化;黄向阳(1971-),男,土家族,湖南石门人,湖南文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农村文化。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大众化新生代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