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县域的产业突破

2012-12-21 16:18张道刚
决策 2012年6期
关键词:鞋业欠发达特色产业

■张道刚

“为什么有些县域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崛起一两个特色产业集群,而我们也在寻求突破,却为何收效甚微?”

当一位传统农区主官发出上述疑问时,大多数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由初期向中期加速推进、经济增长模式以要素驱动为主的欠发达县域,也生发出同样的感慨。

这样的感慨源自县域产业突破之难。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大多支柱产业较薄弱,特色产业不突出,产业链条较短。也就是说,许多欠发达县域内部资源禀赋比较相似,产业结构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部分产业优势正逐渐丧失。再加上县域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关系,导致区域产业结构严重“同构化”和“低度化”,制约了产业聚集的资源集成效应,阻碍了产业聚集向产业集群的过渡,难以形成区域优势产业集群。

过去,欠发达县域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的逻辑是,先培育单个企业,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再裂变特色产业。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有违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平,也使得单个企业因缺乏产业要素和配套环境的支撑,成了一棵长不大的“小老树”,更遑论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合理的逻辑是,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先支持产业化或产业集聚,这对企业具有长期的战略性意义,企业得到的将是长期的战略性利益。所以,欠发达县域应围绕主导产业,通过优化政务环境、产业环境、招商引资等办法支持发展配套产业和服务业及下游产业,把支柱产业变成主导产业,把单一产业变成产业集群,把孤悬的点状企业拉成链条产业,把产业链条变成产业“板块”,从而形成产业集聚区。当该产业集聚和县域经济的天然特性有效融合时,就会形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这种区域经济就是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因此,县域突破的关键是产业突破,产业突破的关键是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的崛起又取决于大项目、大企业的牵动。

大项目、大企业从何而来?对于欠发达县域来说,只能通过招商引资中招大引强的点状突破,形成横向融合、纵向链接的产业链条,吸引相关配套企业跟进,进而打造出特色产业集群。

例如,2010年初,地处皖北的宿州市将具备产业集聚效应的鞋革业列入该市首位产业,通过招大引强,吸引了百丽鞋业的落户,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的“酵母”。继百丽鞋业入驻后,国内外知名鞋革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宿州。目前,百丽、东艺、康奈、巨一、泰马、欧陆工贸鞋业等34家知名制鞋及配套企业已落户宿州,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制鞋产业基地年销售收入500亿元,利税50亿元,建成区20平方公里,吸纳20万人就业。

如果说宿州市的产业突破口是通过引进百丽鞋业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进而打造出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那么,同样处于中部地区的仙桃市则演绎了一部产业集聚发展的传奇。近年来,仙桃市紧盯行业前沿,紧跟产业链条,打破常规招大商。食品产业引来的第一个“酵母”是台湾旺旺食品,在短短几年间一厂变7厂,年销售额由2000万元增长到12亿元。旺旺的产业裂变效应还吸引了亲亲、真巧、泡吧等一大批知名食品企业纷至沓来,2011年,该集群扎堆了238家食品加工企业,156家机械制造、印刷、制罐、物流等上下游配套企业,汇聚了18个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

以上两个案例告诉我们,欠发达县域要实现产业突破,不能重复过去单个企业招商的老路,而应立足本地的优势和特色,招大引强,迅速拉出产业链条,再以产业链招商,对现有产业链条的缺失环节进行“补链”,形成产业集群后再进行“强链”,最终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和区域形象品牌。

正如迈克尔·波特所说:“集群的因素支配着当今的世界经济地图,它是每个国家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州内经济甚至都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

由此可见,建设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是突破县域发展瓶颈、牵引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鞋业欠发达特色产业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视察乐至万贯鞋业产业园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别让欠发达地区的新能源项目成摆设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33届国际鞋业大会在印度召开
2014中国鞋业十大事件评述
四川省经委主任陈新有一行前往“西部鞋业基地”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