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聪明不如大智慧

2012-12-21 16:18秦德君
决策 2012年6期
关键词:小聪明高僧肯尼迪

有人请教一位高僧:“什么是大智慧?”高僧回答:“饿了便吃,困了便睡。”那人听了,以为大笑话,高僧说的太没深意了。其实,高僧说饿了吃、困了睡,就是主张一切顺其自然,懂得遵循天道和人道,懂得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规律,这就是真正的大智慧。

治国理政需要大智慧。大智慧是深沉的、战略的、平和的、“得天之道”的东西,“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而小聪明则是那种小打小敲,看似光亮,实则平庸的东西。小聪明有时虽能逞一时之勇,但长久来看,它很可能是低绩效或是误大事的。

大智慧与小聪明不一样。大智慧行于可行,止于当止,审时度势,尤以不玩那些小聪明为最。“时止而止,时行而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周易·彖传》),小聪明则常常“为”所欲为,无不可“为”。小聪明以小知为大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眼高手低,折腾所谓“大手笔”。

1961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接见共青团中央工作会议与会代表时说过一段话:“过去冀鲁豫的工作比太行热闹得多,太行的工作不够热闹,但是精雕细刻。当然,那个时候太行的工作再加点热闹就好了,但是归根到底它是细致的工作,精雕细刻的工作,很深入的工作”,邓小平还指出:“我们的事业总是要求精雕细刻,没有一样事情不是一点一滴的成绩积累起来的”。

邓小平强调,好的工作不能光图轰轰烈烈和“热闹”,重要的是要有“细致”和“精雕细刻”的精神。大凡好的、高明的治国理政,不但具有高超的决策能力和举重若轻的气度,更有举轻若重、精雕细刻的审慎和沉静。今天中国正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的变革时期,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力量、意志和魅力,更需要“治大国若烹小鲜”,需要细致和精雕细刻,需要“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耐心,需要“饿了便吃,困了便睡”、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上世纪80年代,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指出:“中国既是大国中最穷的,同时可能也是战略地位中最差的。”保罗·肯尼迪看到了中国复兴的前景,认为中国的“大战略在连续性和向前看方面,比莫斯科、华盛顿或东京的战略都强,更不用说西欧的了”,“如果经济发展能持续下去,那么这个国家将在几十年内发生巨变。”今天中国正在不断印证保罗·肯尼迪的这一见解。

大智慧不容易,“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能谋天”。胡锦涛在谈到治国理政时曾指出:“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他还说:“对世界上其他政党的一些做法和措施,我们不能照搬,但对它们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有益做法,我们要研究和借鉴。”善于研究、借鉴、学习别的民族的优长,是一种大胸怀,也是一种大智慧。

大智慧是一种稀缺资源。人类社会时常的一个事实是,小聪明常见而大智慧稀缺。问题还在于人们常把小聪明当作是大智慧,社会中的“小聪意志”过于膨胀。这正如苏格拉底说过的:“他自为智慧,其实并不智慧”。

治国理政要多求证大智慧、体悟大智慧,演绎大智慧,不把小聪明当作大智慧。在全球化时代的变革社会,凡事不能心浮气躁,而要多循“天道”,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就能进退自如,源渊有自,就能在急邃变革中激荡智慧和理性,立于治国理政的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小聪明高僧肯尼迪
梁楷《八高僧故事图》新辨
从肯尼迪1963年西欧之行再探“宏伟计划”成败原因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谁也比不上我聪明!”
爱国高僧阿旺嘉措评述
《高僧传》地名“抱罕”为“枹罕”校误
“小聪明”换不来“大改善”
小狐狸的小聪明
肯尼迪病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肌电图对比研究
肯尼迪情妇出书大爆风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