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记者与“三时转型”

2012-12-21 21:36南方日报时政报道团队
中国记者 2012年1期
关键词:南方日报时政党报

□ 文/《南方日报》时政报道团队

我们必须继续推动“三时转型”,即时政报道、时政部门、时政记者的转型。

时政记者与同行有什么不同?一个不同点也许是计时单位。

时间是一年一年过的,年关前的人们一如从前,开始伤感,开始盼望。但在时政记者眼里,或许以5年为计时单位更为准确。党的代表大会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五年一次的节奏牵引着每一位时政记者的职业脉动。5年就如温度计的一个个刻度,记录着时政记者职业温度的起落与临界。

2012年,党报的政治报道进入“十八大时间”,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也将于5月召开。我们兴奋中有点不安,这是盛会,是契机,同样是考验。展望2012,奋斗在“十八大时间”。

就在10年前,《南方日报》响亮地提出“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党报改革大幕。那一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南方日报》改版起航,精彩报道盛会。《南方日报》改版的10年证明,政治虽然严肃,但也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广阔空间。

于是,在“十八大”这个窗口时间,我们想到了转型,想到了《南方日报》10年党报改革推动政治报道的全方位创新。一年与五年,渐变与转型。如果温度计上被水银慢慢浸满的小刻度代表着一年的渐变,那么五格一段的大刻度则标记着我们对2012的欣喜、期盼与信心。我们必须继续推动“三时转型”,即时政报道、时政部门、时政记者的转型。

时政报道如何转型?胡锦涛总书记2002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遵循舆论宣传规律,2008年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2009年在世界媒体峰会上强调要遵循新闻从业基本准则。“十八大时间”迫近,回到改版的出发点,时政报道转型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秉持“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做“政经大报、新闻管家”,坚定不移、理直气壮地做好做强政治报道,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把时政报道做得可看、可信、可亲,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我们的全媒体报道团队与即时播报机制,为在第一时间向读者传递政治信息创造了条件。用新闻手段做宣传,在确保权威性的同时,让主题宣传、工作报道、政务报道更加“悦读”。还要打开政治报道增量空间,提供对天下政经大事的精选和解读,通过“望闻问切”,以独到精辟的分析性报道,为读者当好“新闻管家”。

转型之于时政部门,在于以时政报道这一核心业务为“指挥棒”,实现部门业务流程的再造,与现代报业运行规则对接。通过近些年的改版实践,《南方日报》摸索了虚拟团队、统筹策划等一系列采编机制,发挥个人所长,聚合众人之力,我们的团队在向着适应大时政报道需求的方向转变,向着符合现代媒体运转的要求转变,这是时政部门为“十八大时间”做出的最有力的准备。

转型之于时政记者,在于提高政治家办报的自觉与能力,时时刻刻为增强党报舆论引导能力而努力,增强用新闻做宣传的能力、营销主旋律的能力、开拓政治报道增量空间的能力、全媒体报道的能力。

我们现在的这支时政报道团队是在《南方日报》党报改革中磨砺、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党报改革拥有特别的感情,对增强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尤具本能的责任感。5年前的十七大,我们有的成熟,有的青涩,一起在北京的新闻大战中接受考验。随后,我们一起经历了5年的全国“两会”报道、省级重大会议报道、重大政策报道,一起写出了众多高端访谈、大政分析、基层观察,一起经历了新兴媒体给报纸尤其是党报带来的巨大冲击,一起杀出政治报道的红海,领略政治报道的蓝海妙境。

2012是新的起点,这是时政报道、时政部门与时政记者螺旋式上升的又一个开始。转型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一种成熟,是更好的出发。

猜你喜欢
南方日报时政党报
《南方日报》新闻评论的框架建构及其特色
顺应新趋势 七十展芳华——南方日报新一轮改版改革一月观察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南方日报》:创新表达提升党报封面版的“时度效”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