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峨县近50 a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2012-12-22 08:34周慧僚廖家旺黎玉梅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2年5期
关键词:雷暴特征分析日数

周慧僚,廖家旺,黎玉梅

(1.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气象局,广西 天峨 547300;2.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气象局,广西 宜州 546300;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气象局,广西 南丹 547200)

天峨县近50 a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周慧僚1,廖家旺2,黎玉梅3

(1.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气象局,广西 天峨 547300;2.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气象局,广西 宜州 546300;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气象局,广西 南丹 547200)

该文利用广西天峨县1960—2009年近50 a的雷暴观测记录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对雷暴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峨县近50 a平均雷暴日数为52.5 d,年际变化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雷暴日数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等特征。通过对天峨县雷暴活动规律特征的分析,达到为预防雷击灾害事故、做好灾害天气预测预警和防雷管理工作等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的目的。

雷暴;特征;分析

1 引言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强对流天气,它产生在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大风和龙卷等剧烈天气。雷暴的发生,有时人畜受直接雷击造成伤亡,或引起火灾、建筑物破坏,同时,感应雷还能致电子设备损坏等给人类带来诸多灾害。广西天峨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处广西丘陵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群峰林立,沟壑纵横,多山多水,属年降雨量较大的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复杂多变,容易出现雷暴强对流天气。特别是最近几年,天峨县频发雷电灾害事故,如2007年7月23日17时左右,坡结乡龙茶村坪上屯有两名小学生在放学回家途中被雷击,造成1人当场死亡,1人受重伤;2011年6月25日,中国电信天峨分公司有15台通信交换机遭受雷击损坏,损失约10万元;2012年6月11日,纳直乡那里村有4台太阳能热水器、11台电视台机被雷击严重受损,损失约5万元等等事件,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损失,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因此,要避免和减少雷暴天气带来的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雷暴造成的损失,必须详细了解本地雷暴的气候特征,找出其活动规律。本文就利用天峨县1960—2009年近50 a的雷暴观测记录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雷暴的活动变化规律,为预防雷击灾害事故、做好灾害天气预测预警和防雷管理工作等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2 资料来源及方法

2.1 资料来源

本文使用的资料为广西天峨国家一般气象站1960—2009年共50 a逐日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进行雷暴特征分析。

2.2 方法

采用常规统计方法算出历年平均、各月多年平均以及雷暴初终日,从而得出天峨县雷暴气候的变化特征。依据天峨的气候特点,将季节划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次年2月)。雷暴日数是指气象观测站1d(20时—次日20时)中只要闻雷(不论多少次),记一个雷暴日,若只看见闪电,没有听到雷声的不记为雷暴;年雷暴日数为1 a内的雷暴日数总和。年、月平均雷暴日数为多年平均值即统计时段内年雷暴日数的总和除以年数求得。

3 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3.1 年际变化特征

由表1、表2和图1得出,天峨县近50 a平均雷暴日数为52.5 d,根据中国气象局有关雷暴日数等级划分规定,属于高雷区。雷暴日数历年分布不均,最多年雷暴日数为77 d,出现在1982年;最少雷暴日数为26 d,出现在1977年。自20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雷暴年发生日数幅度变化较大,呈波动减少趋势,80年代最多,年平均为57.8 d,60年代次之,年平均为56.2 d,90年代至本世纪初,年雷暴日数明显下降,在平均值以下,本世纪初的10 a最少,年平均为46.1 d;近50 a雷暴日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表1 天峨县1960—2009年各年雷暴日数统计表

表2 天峨县1960—2009年每10 a雷暴平均日数

图1 天峨县1960—2009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特征

3.2 季节变化特征

由图2可以得出,天峨县一年四季均有雷暴发生,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以夏季出现的最多,为28.7 d,占全年雷暴出现日数的54.7%;春季次之,为16.1 d,占全年雷暴出现日数的30.7%;秋季出现6.1 d,占全年雷暴出现日数的11.6%;冬季出现最少,为1.6 d,占全年雷暴出现日数的3.0%。

3.3 月际变化特征

由图3可以得出,天峨县每个月都有雷暴出现,50 a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呈现单峰型,月变化总体趋势是1-8月呈梯状增加,雷暴活跃期一般开始于4月,8月达到峰值,8-12月逐月递减。雷暴主要集中在4-8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79.2%。其中8月出现最多,为10.8 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20.6%;7月次之,雷暴日数为10.3 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19.6%;最少出现在12月,只有0.1 d,只占全年雷暴日数的0.2%,其次是1、2、11月,累计日数仅为2 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3.8%。

可见天峨县雷暴集中出现在4-8月,其中7、8月雷暴出现的概率最高;而其它月份雷暴出现的概率较小;12月和1月几乎无雷暴。

3.4 初、终日变化特征

把某地1 a中第1次和最后1次闻雷的日期定为该地的雷暴初日和终日。雷暴的初终日是很重要的气象要素。从表3可以看出,天峨县雷暴出现的平均初日和终日时间分别是2月16日和10月14日。初日最早出现在1987年1月4日,比平均初日早43 d,最晚出现在1976年4月9日,比平均初日晚52 d;终日最早出现在2007年9月1日,比平均终日早44 d,最晚出现在1992年12月30日,比平均终日晚77 d。在1960—2009年中,平均初终间日数为242 d,最长初终间日数出现在1992年为332 d,最短初终间日数出现在2008年为168 d。

表3 天峨县1960—2009年雷暴初、终日

3.5 空间分布特征

天峨气象观测站所在地对应各方位乡镇主要分布如下:东面有六排镇的纳合村,西面有下老乡、向阳镇,南面有芭暮乡,北面有坡结、三堡乡,西南面有八腊、纳直及更新乡。通过统计天峨县近50 a雷暴发生时各方向的频次(图4)可以得出,空间分布特点是西面即下老乡、向阳镇方向略多,为9.7次,占总数的18%,东面即六排镇的纳合村方向最少,为4.1次,占总数的7%,其它方向上(其它乡镇)发生雷暴的概率差别不大,为4.5~7.8次,在8% ~14%范围内。

图4 天峨县1960—2009年雷暴方位分布特征

4 结论

①天峨县近50 a平均雷暴日数为52.5 d,属于高雷区;年际变化总体上呈减少趋势。

②历年各月均出现雷暴,但雷暴日数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以夏季(6-8月)为最多;月际发生日数呈单峰型特征,峰值出现在8月。

③雷暴年平均初终间日数为242 d,平均初日为2月16日,平均终日为10月14日。

④雷暴空间分布较广,但也有明显的区域性,呈现西面略多。

⑤本文所用的是人工观测雷暴资料,因观测员个人感觉差异、地形和范围等因素影响,也存在一些不能完全客观准确反映该地区雷电活动规律。如今,随着闪电定位自动监测系统的使用,其所监测的雷电产品数据,为今后研究某一地区的雷电活动情况将有更客观准确的依据。

[1]陈渭民.雷电学原理[M].气象学出版社,2003.11:266-322.

[2]朱会芸,游火龙,李秋菊,等.福建永安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0(4):18-20.

[3]王树廷.气象资料的整理和统计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4:120 -122.

[4]毛慧琴,宋丽莉,刘爱君,等.广东省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J].广东气象,2005,27(2):7-9.

[5]易志学,任道龙,王长金.雷山县近50 a雷暴特征统计分析[J]. 贵州气象,2012,36(1):52-53.

[6]张敏锋,冯霞.我国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98,14(2):156 -162.

[7]周淑贞.气象学与气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81 -195.

[8]姚祖超,姚晓兰.锦屏县1961—2008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 贵州气象,2010,34(5):13-15.

[9]李可让,张丕远.中国气候变化及其影响[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58 -79.

[10]钟有萍,舒国勇,晏理华.梵净山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分析[J]. 贵州气象,2011,35(6):25-28.

[11]熊兴发,文红.沿河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分析评估及建议[J].贵州气象,2011,35(5):60 -61.

[12]唐红忠,牟佳,白慧.罗甸县日照变化及水库建库的影响分析[J].贵州气象,2011,35(4):22 -24.

P468.0+2

B

1003-6598(2012)05-0027-03

2012-03-13

周慧僚(1980—),女,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面气象观测、气象服务工作。

猜你喜欢
雷暴特征分析日数
汉江上游汉中区域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新德里雷暴
1822号台风“山竹”演变特征分析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穆夏艺术特征分析
1961—2016年汛期东天山北坡不同量级降水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地域雷暴日数变化规律及特征分析
阜新地区雷暴活动特点研究
基于PowerPC的脉内特征分析算法的工程实现
ESSENTIAL NORMS OF PRODUCTS OF WEIGHTED COMPOSITION OPERATORS AND DIFFERENTIATION OPERATORS BETWEEN BANACH SPACES OF ANALYTIC FUN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