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毅仁与中共党的领导人半个世纪的深情的交往

2012-12-23 06:08冯晓蔚
中华魂 2012年17期
关键词:叶帅王震小平

文/冯晓蔚

1956 年1 月,荣毅仁(左)陪同毛泽东、陈毅视察上海中新九厂

几十年的风雨,荣毅仁走过来了,而且步子越走越宽广,长期是我们党可信赖的朋友。

共产党、社会主义,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天然接受的。 他不是没有过疑虑、困惑、仿徨以至痛苦,但在滔滔的历史大潮中, 那些都只不过像几片飘零的落叶,很快就被卷走了。 他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看到了人间最崇高的精神和深邃的思想,又经过自己的学习、观察、思考、对比和亲身体验,使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质的飞跃。 荣毅仁说:“人家都奇怪,我这个资本家怎么搞这玩意儿(社会主义),我就是要搞这玩意儿。 因为我经受过失败的教训,走这条路才是出路。 ”

荣毅仁出任国家副主席后,在1993 年11 月初的一次谈话中,他又说:“我服从真理, 真理就是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是的,荣毅仁在我党三代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循循善诱下,他选择了一条通向真理之路, 选择了背叛原来的阶级、重塑自我之路,选择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前进之路。

毛泽东的客人

这是荣毅仁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 1950 年春末夏初,中南海碧水盈盈,颐年堂喜气洋洋。 毛泽东今天专门在寓所邀请首次列席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的代表吃饭。荣毅仁等都去了。 毛泽东在门前热情迎接代表。 潘汉年把荣毅仁等介绍给毛泽东,毛泽东握住了荣毅仁的手, 亲切地说:“荣先生来了,欢迎你! 老先生好吗(指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 ”没有丝毫领袖架子,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又像知心朋友,荣毅仁心里热乎乎的,开始难免有点拘谨、紧张的心情,顿时一扫而空。 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参加了。 宴席摆了四五桌,荣毅仁在第二桌, 是周总理那一桌。 周总理因事晚到,一进门,就满面春风地和大家打招呼、 握手,见到34 岁的荣毅仁,总理诙谐地说:“喔,少壮派! ”举座都发出会心的微笑。 从此,总理给荣毅仁起的“少壮派”雅号,就流传开了。

宴会就像家人团聚,气氛和谐欢快。 席间毛泽东鼓励大家要为人民做好事,要一贯地做下去,好事做得越多,越有名誉,人民的奖励也越多,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毛泽东的话,语重心长,感人肺腑,既是谆谆的嘱咐,又是殷切的期望。 第一次以共产党伟人的客人身份应邀赴宴的荣毅仁,听了感到无比温暖。 毛泽东的话字字镌刻在荣毅仁的心上,以至几十年后,荣毅仁还能清楚记得。

毛泽东的讲话总是那样思想深邃, 寓意深刻, 又是那样幽默、亲切动人, 对荣毅仁的一生都起了作用。

上世纪50 年代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夕,1955 年10 月和12 月毛泽东与全国工商联领导成员和代表有两次谈话, 这也使荣毅仁难以忘怀。毛泽东要民族工商业者不要忐忑不安, 不要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 要减少吊桶, 增加抽水机,如果全部改用抽水机更好。 毛泽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指出社会主义的宽广前途,要大家把眼光放远一点,不要怕社会主义,将来一定可以参加工人阶级的行列。

“请投荣毅仁一票”。1957 年1月初,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二届一次会议开幕前夕,上海市市长陈毅在一次谈话中说:“毛主席给了我一个特殊任务,要我和上海的同志们商量一下, 把荣毅仁选上副市长。 ”陈毅接着说:毛主席说,荣家是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首户,荣家现在把全部企业都拿出来和国家合营, 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既爱国又有本领, 堪当重任;而且凭着他的特殊身份,在国内外能起我陈毅起不到的作用。 陈老总举了一件令人玩味的事:一位法国大资本家和荣毅仁用外语谈得很开心。 事后陈老总笑着问荣毅仁:“你们讲了些啥呀,那么高兴。 ”荣毅仁说:不过讲了些家常话,说我们荣家人生活仍然很优裕,又不用担心别人来敲诈绑票, 都感到有奔头,所以更想为国家民族多做点事,愿把定息拿出来每年替国家新开一爿纱厂。 讲到这里, 陈毅问大家:“你们说该不该把荣毅仁选上副市长呢? ”会场上立即响起了掌声。

言必信,行必果。 荣毅仁在经济建设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表现好,毛泽东没有忘记他,把这位资本家中的“少壮派”推上了政治舞台。1957 年整风反右,也是毛泽东他老人家指示上海方面对荣毅仁要加以保护,一定要保驾过关。

坦诚相见 终生难忘

快人快语的陈老总,是上海解放后荣毅仁接触到的第一位党的高级领导人。 上海刚解放才5 天,脚蹬草鞋、身穿布军装的陈毅就邀集工商界代表人士开会。 荣毅仁应邀参加了。 陈毅要大家响应政府号召,迅速恢复生产,如有困难,政府将尽力据实逐步解决,并要开诚布公地和大家民主协商,人民政府是不会亏待人的。 陈毅又豪爽又幽默,又随和又诚恳,边讲边捻花生米,嗑瓜子,有时还插进几句笑话。“他难道就是威震疆场、 令国民党军队闻风丧胆的陈毅将军吗? ”荣毅仁不禁对这位共产党 “大官”肃然起敬。 过了一个多月,1949 年7月间,陈毅又是第一位应邀到荣府吃饭的领导人。 陈毅提出人不要太多,这样可便于交谈。 故只请了上海市副市长兼统战部长潘汉年等少数几个人作陪。 席间陈毅有说有笑,好像朋友聚会。

陈云曾长期主管财经工作。1949 年他第一次到上海时,在住所找荣毅仁一谈就谈了一个下午,了解经济情况,并征询意见。 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开会时,陈云总要到上海代表的住所去探望,听取他们的意见。 荣毅仁深深感到,共产党和国民党是多么不同啊。

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往事,荣毅仁说:“那时还很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可中央领导同志并不因为阶级的隔阂, 对我说话留三分,总是坦诚相见;我也没有因为他们是党中央的领导, 而不敢说话。 比如1956 年6 月30 日我在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的发言中,曾公开提出经过社会主义改造,阶级关系有了调整,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可不可以由对抗性矛盾转变为非对抗性矛盾? 当时曾引起不小的波澜。1957 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中对此作了回答,使我心明眼亮。 ”据了解,毛泽东曾夸过荣毅仁:“你倒蛮会用脑子的。 ”

知遇之恩

周恩来的关怀更是刻骨铭心。1959 年周总理调荣毅仁到北京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 一次,荣毅仁见到周总理, 总理说:“你来啦,很好。 ”总理总是那么体贴人,生怕荣不习惯北京生活,特地对他说:“你可以半年在北京,半年在上海。 ”荣说:“到北京就在北京工作,我会习惯的。 ”

1966 年“文革”之初,“四人帮”煽动红卫兵到处乱揪乱批,一大帮红卫兵冲至荣家“造反”,荣毅仁和夫人杨鉴清备受折磨。 在危急时刻,是周总理让纺织部派出红卫兵去对付外来的红卫兵,让外来的红卫兵退出荣家,从而把荣氏夫妇巧妙地保护了起来。 当年11 月12日,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00 周年大会上,邓颖超见到荣毅仁,特地对他说:“总理要你沉得住气,要经得起考验,你还是有前途的。 ”此时此刻,还有什么声音比听到总理的声音更亲切更感人的呢? 荣毅仁激动万分,他含着泪水对邓大姐说:“请您报告总理,我跟共产党是跟定了的,我坚决跟着党革命到底。 ”

1971 年“9·13”林彪事件后,一次周总理召集有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工商联主委、副主委等参加的会议。 当时荣毅仁是政协常委, 又一直是全国工商联的副主席,本应有他的份,可有人就是不通知,总理则点名坚持一定要荣参加。 总理在讲话时还表扬了荣毅仁一向爱国。 这无疑是中央领导同志在公开的场合给荣毅仁作了一个不是鉴定的鉴定。

1973 年总理又不顾“四人帮”的反对,坚持让荣参加廖承志率领的访日代表团。 由此荣毅仁的处境慢慢好转。

周恩来总理还关心着荣夫人杨鉴清的进步, 鼓励她出来工作。在总理的关怀下,中央统战部安排杨鉴清到全国工商联任家属委员会副主任,后来她又当了全国政协委员。

知遇之恩,没齿难忘,荣毅仁永远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亲密的邻居

王震一度是荣毅仁的邻居。1972 年他们都住在北太平庄。当时两人都没有什么工作,散步碰到时经常交谈,王老还常常拄着拐杖到荣家串门,好得像老哥俩。 王震对党外人士团结得特别好,又非常爱才,认为荣毅仁是个人才,常开玩笑地叫荣毅仁“老板”。 荣毅仁清楚记得:第一个叫他“荣老板”的是长期主管统战工作的李维汉,以后也就叫开了,变成是对荣毅仁的亲昵称呼,因为他是红色老板啊。

1972 年陈毅病逝,荣毅仁很悲痛,很想去看这位自己一向爱戴的老市长最后一眼, 由于当时的处境,荣感到不好随便去,就跑到王震家去问:“我可不可以参加遗体告别? 因为我没接到通知。 ”王震说:“我给你去问问看。 ”很快,王震告诉荣毅仁:“你去参加吧,遗体告别并没有发通知。 ”

粉碎“四人帮”后,王震常和叶帅谈起荣毅仁,他们都认为荣一向爱国,几十年一直跟党走,表现好,又有才干。 王震还与小平、 叶帅谈了,请荣毅仁通过海外关系,引进高科技产品。 荣毅仁努力去做了,为此还得到了有关部门颁发的奖状。

荣毅仁说:“我对王老很敬重。他是非分明,胸襟坦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他给我的帮助和支持是很多很多的。 ”

“总设计师”和老帅的召唤

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不久,小平、叶帅、王震在一次谈话中认为,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做到人尽其才,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叶帅和荣毅仁早有交往,一向很看重荣,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叶帅就和小平商量了,请荣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1979 年1 月17 日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邀请荣毅仁、 胡子昂、 胡厥文、 周叔弢、 古耕虞五位原工商界代表人士座谈。 小平同志向大家阐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针, 并就如何发挥原工商业者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征询大家意见。 小平对原工商界人士寄以厚望, 说落实政策以后,工商界的钱要用起来, 工商界的人也要用起来。 小平同志以亲切的语调, 对荣毅仁表示了这样的希望: 摆脱一些其他工作, 集中力量从事祖国经济建设, 围绕开放、 创汇, 或主持某一方面的工作, 或搞点什么别的, 希望创出一条新路来。 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国际上资本主义有用的东西, 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还指定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和荣毅仁具体联系。

党中央的召唤、 小平同志的点将使63 岁的荣毅仁感奋不已,多年未酬的壮志终于实现有日了,他精神百倍地迅速行动起来。 搞些什么好呢? 荣家办实业的传统、出国考察的所见所闻、 海外众多亲友的有利条件, 使他谙于商品经济的细胞活跃起来。 他不想当官, 经与从上海请来的工商界旧知探讨, 他选择了创办带有风险性的、 人们还很陌生的国际信托投资事业。

夜深了, 荣府的灯光依然亮着。 荣毅仁冥思苦想, 正在起草办公司向中央打的报告。 夫人杨鉴清则在一旁帮着抄。 那时荣毅仁还没有秘书, 贤淑的夫人充当了 “志愿军”。

小平、 陈云、 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在荣的报告上批示同意。 之后, 在几次大会上, 小平见到荣毅仁时, 都关心地问 “公司筹办得如何?” 叶帅也常常问起这件事。 荣毅仁还常到叶帅住地,和他交谈, 聆听他的指示。

当荣毅仁又一次见到小平同志时, 小平同志说:“人由你找,事由你管,由你负全责。 ”“要排除干扰, 不用担心其他部门来管你,你们自己也不要搞官僚主义。 ”

党中央强有力地支持和谆谆嘱咐,给了荣毅仁及其伙伴创办中信公司以无穷力量。 1979 年10 月4 日中信公司成立、 举行第一次董事会时,叶帅、王震、谷牧等都到了会。 从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新兴行业——国际信托投资事业,在中华大地崛起了。

1980 年夏, 叶帅为国际大厦的奠基题写了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10 个楷书。 那时他已很少给人题字, 但中信要建这北京第一座主要供外商使用的写字楼,叶帅仍挥毫支持。

创业是艰难的, 不仅难在国际信托投资在我国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更难在它原本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按市场法则办事(尽管当时还没有市场经济的提法),而我国过去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两者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撞击和矛盾。 有好多次,荣毅仁因碰到较大难题而向小平同志写信,每次小平同志总是在信上批示让有关部门为之开放绿灯。

“勇于创新, 多作贡献”,1984 年10 月中信成立5 周年时,小平同志又亲笔题字鼓励。

为纪念公司成立5 周年, 中信公司曾在北京举办了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 10 月6 日, 小平同志在会见参加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时作了重要讲话。 小平说:“为了便于广泛接触,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可以作为中国在实行对外开放中的一个窗口。” 请看,小平同志这是在向全世界推荐中国这一对外开放的窗口!

1989 年中信成立10 周年时,公司处境有点困难。 王震亲自为《中信十年》 纪念册的出版写了序言, 肯定了中信10 年对改革开放所作的贡献。 王老可说是大大地为中信撑了腰。 回想起来, 中信之所以能冲破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敢于在国外发债券、 国际经济咨询、 国际租赁、 房地产商品化、 与人合资购买外国卫星并争取到我国发射、 收购香港银行和公用事业的股权等方面敢为人先, 吃第一只螃蟹, 如果没有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巨大支持,是不能想象的。 小平同志说过:他们在香港筹资, 只要国内不提供担保, 由他们搞去好了。 杨尚昆同志也曾明确说过: 中信是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一定要支持它, 维护它。 多么铿锵有力!

荣毅仁不负中央的期望, 扬自己熟悉商品经济之长, 以非凡的才干和胆识, 把最初只有十几人的中信, 发展成近3 万人、 总资产达507 亿元的大企业集团。小苗变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 荣毅仁领导的中信为我国树立了一个上佳的对外开放形象。 1989 年北京那场政治风波之后, 一些国外人士担心我国的政策是否会变。有些日本头面人物就说: 只要荣毅仁先生还在工作, 中信公司仍在运转, 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就不会变。 新加坡一家报纸甚至在荣毅仁已担任国家副主席后, 仍称他为 “CITIC 先生”(CITIC 是中信公司的英文缩写)。

真诚的朋友

提起荣毅仁出任国家副主席,可说深含了党和国家对他的信任和深情。 我们党的新一代领导人一如既往地发挥他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和作用, 委以重任。 江泽民总书记也是荣毅仁的老朋友了,上世纪80 年代初在国家进出口委员会时就在一起共过事。 当时江泽民是副主任, 荣毅仁是顾问。他们都先后在上海工作过, 彼此熟悉, 很谈得拢。 李鹏总理对荣毅仁也是了解的, 荣毅仁之子荣智健过去学的是电,干的是电,李鹏是智健的老上级。 这次江泽民和党中央的领导同志们最初提出的国家副主席人选方案中就有荣毅仁,小平同志也很赞成, 在民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时大家的意见也一致,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从一个民族资本家到国家副主席, 请想想这是什么样的飞跃!这是我党统一战线政策成功的典范, 极好地表明我们党与党外人士始终是风雨同舟、 休戚与共、肝胆相照的。

当然, 荣毅仁不光有强烈的爱国心、 报国志, 而且思想、 信仰也在起变化。 他跟定共产党一直跟了40 多年, 在上世纪50 年代还是 “少壮派” 的资本家时,就爱好学习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他勤于思考, 勇于实践, 发生变化是必然的。 凡接触过荣毅仁的人都会感受到, 他堂堂正正,严以律己, 原则性很强, 人品又好, 作风正派。

荣毅仁对中央领导总是满怀敬仰之情, 他说: “在与党中央三代领导人长期接触中, 我深感他们都是出于公心, 他们站得高,看得远, 思想深, 视野广, 这是我始终要学习的。” 他又说: “领导人伟大之处, 在于他们不是自封的, 而是深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扎根于群众之中。”

在荣府典雅的客厅里, 高悬着邓小平于1988 年亲笔书写的“戒欺室” 匾额, 棕底绿字, 十分醒目。 “戒欺室” 是荣父荣德生生前在书房里挂的匾额, “戒欺”是他老人家的一个信条, 认为做生意的人应该以戒欺为本。 后来这块匾被毁坏了, 荣毅仁特地又请小平同志题写了这三个字, 重做了一块。

“戒欺室” 匾额之下, 是一幅名画家陆俨少画的山水画, 巍巍青山, 披着落日的霞光, 显得分外刚毅、 雄伟、 俊俏。 1978 年叶帅在这幅画上亲笔为之题写了自己的诗句: “满目青山夕照明”。中央领导同志都是荣毅仁真诚的朋友, 他们之间的关系已不止是领导与被领导、 公事公办的关系,而是推心置腹的知己, 生活上也亲密无间。 连荣毅仁后来的寓所,也是当年在叶帅、 王震亲自关怀下安排的。

荣毅仁忘不了: 1986 年荣氏200 多海外亲属回国团聚观光时受到小平同志那次亲如家人的会见。小平同志对他兄长荣尔仁说:“你今年79 岁, 比我小3 岁。” 荣尔仁说: “可你的精神好得很。”小平说: “你的精神也不错嘛。”在洋溢着大团圆的欢乐气氛中,小平同志说: 你们荣家, 从整个历史角度来看, 对发展民族工业作了贡献, 是有功的, 是推动历史前进的。 小平同志的话, 像和熙的春风, 吹暖着荣氏每一个海外游子之心。

半个世纪的风云,半个世纪的深情,荣毅仁的命运和党、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荣毅仁顺应历史潮流前进, 一直按毛泽东40 多年前在颐年堂讲的话去做,党和人民也就没有忘记他, 始终信任他。

猜你喜欢
叶帅王震小平
叶帅:一切从头开始
去饶城买房
“要是”的作用
抢着去边疆的王震
“办”“为”和解
我给叶帅拍《远望》
放风筝
追寻小平足迹: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地灵人杰蜀地少年
毛泽东对叶剑英的深情厚望
1976年,华国锋和叶剑英怎样联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