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

2012-12-27 09:10温都拉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牧区牧民畜牧业

□温都拉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

□温都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决策。把握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项艰巨任务,也是牧区发展难得的机遇和严峻挑战。只有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农牧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更好地体现执政为民理念的重大战略部署。这里既有战略上的考虑,也有国家财政实力的基础,还有发展农牧区、富裕农牧民、加强农牧业的客观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是必由之路。

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目标是要建设惠及全国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中城市的发展变化巨大,但广阔的农村牧区发展变化相对缓慢。2011年底党中央发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大幅度提高了扶贫标准。内蒙古的总人口2481.7万,到2011年年底,按相当于人均日消费1.25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统计,内蒙古现有贫困人口266万。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将会成为空想。所以,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把牧区发展纳入国家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来,保证农牧民参与发展的过程、共享发展的成果,使国家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

实现牧区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在于各阶层的利益在变化中协调,收入在稳定中提高,生活在发展中改善。但我国城乡、工农、地区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农牧区相对落后,农牧民收入相对较低,农牧业基础相对薄弱。应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积极支持“三农”发展,尽快扭转农牧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农牧民收入水平偏低的现象,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推进新牧区建设。

牧区发展的科学道路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牧区与农村相比有其诸多的特性,诸如牧区的自然生态、经济主体、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均与农村不同。牧区依托草原经营畜牧业,生产周期长,农区则依托耕地经营种植业,生产周期较短;牧区以分散居住为主,生产、生活支出相对大,农区则全部聚居,交通和信息相对通畅;在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也都有很大差异。所以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规划、科学建设,才能建设好和谐美好的新牧区。

统筹规划,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

在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中,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考虑牧区生产生活的特殊性,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贯彻惠牧政策,发挥牧民主体作用,统筹规划,全面贯彻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目标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

科学规划,以点带面,全面发展。规划是建设的基础和蓝图,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自治区划定的优化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三个农牧业功能区域布局的要求,抓住各苏木镇和嘎查特色,突出发展生产这个核心任务,科学编制符合牧区特点、突出民族和文化特色的新牧区建设规划,做到规划一步到位,项目分步实施,整体逐步完善。同时,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搞好试点,积累经验,适应牧区点多面广的特点,突出建设重点,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实现以点带面全面发展。

特色鲜明,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新牧区建设要根据各地实际、自然资源、畜牧业生产特点,统筹考虑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牧民的主体地位,解决牧民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受到新牧区建设带来的变化和实惠,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增收的关系,使新牧区建设得更美更好。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城乡统筹,深化改革,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必须做好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城乡统筹,加快以工促牧、以城带乡的步伐。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牧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以草原承包制为重点,健全畜牧业市场,建立有利于牧区科学发展机制。统筹牧区与农区发展,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互动,努力扩大对外开放。

建设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经济发达、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新牧区

要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牧民增收、增强公共服务、提高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经济发达、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新牧区发展新局面。

发展牧区经济,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牧区经济是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中心任务。牧区发展的根本出路和物质基础在于牧区经济。要想建设好新牧区,就必须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强化畜牧业科技支撑。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是牧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期,因为连年持续的旱灾,草原退化沙化加速,牧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牧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贫困人口快速增长。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广阔的牧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组织实施沙源治理、禁牧舍饲、生态移民、农牧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工程,推行政府补助、牧民竞标、以奖代补、逐级管理的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有效缓解了生态建设与畜牧业生产的矛盾。

优化畜牧业结构,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现代畜牧业。从传统畜牧业生产向畜产品加工延伸,形成产业链。改良品种、节本增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共赢。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用技术的覆盖以及生产的科技含量,实现畜牧业机械化,提高避灾增产能力。

抓好经济效益,提高牧民收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牧民增收是新牧区建设的核心,也是改革发展的需要。优化牧业结构实现提质增收、推进产业化经营实现加工增收、加快人口转移实现减人增收、发展草产业实现节本增收,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牧民增收。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家畜品种优化工程、采取种畜集中管理和标准化畜群建设等措施,提高牲畜良改比,提高牧民收入,获得了良好的成效。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发展牧业合作社,加快产业化,促进牧民持续增收。大力推广划区轮牧,降低饲养成本,增加牧民收入。同时继续搞好转移牧区人口加快城镇化建设,使更多的牧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搞好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牧区公共服务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水平的两个重点。在新牧区建设中,必须抓住国家财政投入向农村牧区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牧区覆盖这一难得机遇,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惠农惠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要扩大和提高公共服务,加快牧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要把教育作为新牧区建设的长远大计,全面普及牧区义务教育,加快牧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保障教育经费和各项补贴,保障贫困学生入学读书。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改善牧区医疗条件和救助,实现方便廉价的医疗服务。发展牧区文化体育,尽快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以牧民为本,发挥其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要以广大牧民为本,全面提高牧民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牧区。高素质的新型牧民是建设新牧区的保障,践行科学发展观,实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完善牧区教育体制,提高牧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主力军。同时,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先进的观念、道德规范和良好的习俗武装牧民群众,促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

(作者: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责任编辑:张滨艳

猜你喜欢
牧区牧民畜牧业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2021中国(重庆)畜牧业博览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牧民歌唱冬奥会
甘南牧民 赵云雁
民族传统游戏在牧区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运用
牧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健康传播在畜牧业领域的实践分析
新巴尔虎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