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民生和谐拆迁努力建设宜居城区

2012-12-27 09:10赛青克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

□赛青克

立足民生和谐拆迁努力建设宜居城区

□赛青克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紧紧围绕“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设一流首府经济”的发展要求和“一核双圈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全面实施“3321”战略,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十一五”时期,旧城区改造累计拆除危旧房屋78.2万平方米,新建166.2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十五”末的24.2平方米增加到26.2平方米;城中村改造累计拆除城中村房屋55.5万平方米,新建131.7万平方米,农民居住条件日趋改善。随着重点片区改造和地块开发加快推进,一批现代化城市建设项目落地,回民区进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高速期,城乡面貌正发生着显著变化。为了高标准、高起点地谋划城区未来的发展,同时又保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既提高城区的宜居水平,又能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回民区在拆迁工作中始终坚持“立足民生、和谐拆迁”的原则,稳步推进回民区城乡建设步伐。

一、决策科学,凝聚人心

回民区党委、政府在充分分析区情、把握市情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呼和浩特即将加盟京津唐三小时经济圈和呼和浩特市“拉动城市向西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提出了“3321”发展战略,即打造“三条城乡建设产业发展主轴”“三河六岸休闲经济带”“两个服务业集聚发展圈”和“一条历史文化民族特色旅游街”。具体来讲,打造“三条城乡建设产业发展主轴”:一是以新华西街为主轴,大规模改造旧城区,规划发展集行政办公、金融保险、酒店餐饮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行政金融商务功能区。二是以成吉思汗西街为主轴,加速新区建设进程,规划发展包括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工艺美术等各类业态在内的文化艺术产业集聚区。三是以沿山生态路为主轴,依托井尔梁高山草原、乌素图召、赵长城遗址等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以草原旅游、召庙文化、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农家餐饮为主的大青山生态旅游区。打造“三河六岸休闲经济带”,是指围绕扎达盖河、乌里沙河、乌素图河三条河流,做足“水文章”,打通三河六岸滨河道路,营造人文、自然景观,规划发展集健身娱乐、总部经济、养生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经济带。打造“两个服务业集聚发展圈”:一是以中山西路商业街为中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商务功能,拓展商贸服务业覆盖范围,将东至锡林路、西至通道南路、北至新华大街、南至大学西街,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商务核心圈,打造成为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西部地区一流商圈,提升中山西路商务核心圈的整体品位,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二是以金海路与西二环路交汇处为中心,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将以汽车贸易、五金机电、钢材建材等专业市场和呼钢东路以西拟建的现代物流园为支撑的金海商圈,打造成为自治区第一专业市场商圈。打造“一条历史文化民族特色旅游街”,是指围绕通道南北路、呼武公路,以清真大寺、天主教堂、伊斯兰建筑特色景观街、公主府、野生动物园等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着力引进民族特色产品经营、休闲观光、餐饮娱乐等项目,打造历史文化民族特色旅游街。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回民区旧城区、老城区、欠发达城区的面貌,代之以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首府城区新形象。

二、政策惠民,依法保障

各个建设项目要落地开工首要的就是拆迁、征地。这必然涉及到村民、市民的具体利益。回民区经过多方调研发现,村民改善自身居住环境,尽快融入城市,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的愿望十分强烈。但是近年来和其他地区一样,村民对拆迁、征地工作也有抵触情绪,有的甚至引发了矛盾。究其原因,矛盾无非集中在两个焦点:拆迁政策是否真正使群众得到实惠,拆迁工作执行中是否依法依规。为此,回民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根本上解决拆迁中容易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按照国务院第590号令及《呼和浩特市集体宅基地征收房屋补偿安置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回民区实际,创新“城中村”拆迁安置模式,提出由各村委会“自征自建、自行安置”的改造模式,以开发改造带动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从根本上为农民谋福利。这一模式由回民区政府统筹规划、攸攸板镇具体实施。在涉及开发改造、项目建设的行政村分别成立三类公司: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以村委会为主导在全区的统一规划范围内对本村范围内的土地实施开发改造、项目引进,减少开发环节,降低开发成本,增加利润空间;成立物业公司,为各项目单位提供物业服务,既增加了就业岗位,又能为村集体创造收益;成立经济贸易服务类公司,根据项目引进情况,配套做好上下游产业链的接续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村民自行开发的回迁小区内配套规划设计一定比例的公共建筑或商业建筑,建成后由村委会组建的公司所有并经营,村民根据自身情况参股、分享红利,也可以按村集体的统一规划的经营项目自行经营,自主创业,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引导村集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新经济实体,使农民长远受益。这一模式不但能安居而且能乐业,深受村民拥护。

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针对原有企业区宿舍面积普遍较小的现状,回民区在拆迁安置时对不足60平方米的房屋按60平方米无偿补足,多于60平方米按低于市场价购买,最大限度地确保了中低收入家庭能住得起回迁房。同时,回民区多方筹资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近年来,已累计建设廉租房1124套,面积51792平方米,辖区范围内住房不足15平方米的低保家庭住房问题得到了全部解决。建设经济适用住房60.06万平方米,解决了大批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

二是坚持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统筹项目建设与拆迁安置工作。采取集中统一建设回迁小区、换购成型小区住房集中安置、同一项目区内优先建设回迁房等多种措施,确保被拆迁居民及时回迁,缩短过渡期,减少矛盾。同时,坚持开发商品房和建设回迁楼一个标准,对回迁小区严格标准规划、严格质量建设、严格施工管理,在安置小区内,广场、绿地、社区办公场所、社区医务室、居民活动室等配套设施规划齐全,上学、就医、出行、购物方便,生活环境和质量将得到大幅提升,使被拆迁居民放心回迁。

三是努力解决好后顾之忧。对农民实施全面社会保障。按照《呼和浩特市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暂行办法》,集合区、镇、村财力,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截至目前,西龙王庙、厂汉板、攸攸板、孔家营、小府村、塔布板、四合兴等村为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了养老保险,切实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同时,积极开展失地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有针对性地为中山路商业集聚区、利丰汽车城、金海五金机电城等培育和提供劳动力。

四是确保拆迁程序合法、内容公开。在拆迁安置补偿过程中,拆迁安置工作由区、镇和街道办事处组织,避免了市场行为的随意性和逐利性。工作中,坚持拆迁程序合法、内容公开透明,对征用地批准机关、批准文号和征用土地用途、范围、面积、补偿依据以及安置办法、办理征地补偿登记地点、期限等在被征用拆迁地予以公告,接受被拆迁地群众的监督。同时,区里统一成立核查组,对群众提出的异议进行复核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确保重点工程拆迁安置工作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拆迁安置不公而引发矛盾。区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在拆迁安置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接待群众咨询要热心,调查补偿情况要细心,听取群众意见要耐心,核实安置补偿标准要公心,善后安置要关心,做到既要依法又要对群众讲感情。

三、前景广阔,政通人和

回民区作为老城区和以前的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方面历史欠账多、辖区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居民住宅建设密度大,这是制约城市建设的不利因素。但是回民区地处呼市西北,空气、水源等自然条件优越,辖区内新华大街、通道南北街纵横贯通,自治区商贸第一街的集聚效应持续扩张,城市建设改造正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载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一个以服务业为特色产业的新型城区画卷正逐步展开:将推动中山西路服务业集聚发展圈正向两侧纵深推进,建设现代商务中心区;打造现代物流和专业市场集聚发展圈,总投资6亿元的国通物流园开工建设,推动利丰公司与香港鼎晖投资公司加快合作步伐,打造我国西部最大的汽车贸易服务企业;发挥新华西街中心轴线的效应,将两侧约30万平方米地块打包整理,引进银行、证券、保险、商务服务企业,发展楼宇经济;围绕成吉思汗西街打造回民区新区,以内蒙古广播影视数字传媒中心项目为龙头,加快发展文化艺术产业集聚区。目前,回民区已形成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合理的产业结构,一个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新型和谐宜居城区正在形成。□

(作者系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人民政府区长)

责任编辑:康红波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