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刍议

2013-01-22 14:25陈驰
中国疗养医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传统思想

陈驰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200030)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刍议

陈驰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200030)

传统养生思想在传统养生体系中属“理”的范畴,它由古人在保养生命的实践活动中总结、体悟而来,在先秦时期已经发展成熟,并对后世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养生;内涵;产生;发展

中国传统养生在当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众多的传统养生方法有着共同的养生思想,虽然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衍生出多种多样的传统养生方法,但是其理论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1 传统养生思想的内涵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庄子·养生主》。养生即保养生命的意思。传统养生思想,顾名思义是指有关保养生命的传统思想。

要了解传统养生思想的内涵,需要知道它在整个传统养生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以将整个传统养生体系分成“道、理、法、术”4个层面[1]。

“道”,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动力、总法则。“道”自有永有,虽然无法用人有限的智慧完全把握,无法用人有限的语言描述清楚,但“道”是客观存在的。养生的方法和种类千差万别,但都应该是“道”的体现。合乎“道”的养生活动必然带出好的养生效果,背离“道”的活动,不仅不能起到好的养生效果,可能还对健康有害。

“理”即养生的理论。如果说“道”太抽象、太玄妙,无法把握,那么“理”将“道”具体化。养生之理论,就是“道”在养生这个领域的彰显。“理”将“道”阐明出来。例如天人相应、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经络、气血、脏腑等理论,都属“理”的范畴。

“法”是养生的方法,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具体的养生实践活动的类别和方面。传统养生方法,“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张湛在《养生集叙》中已经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传统养生之“法”。

“术”则是具体的养生实践技术、措施或者套路。比如健身气功易经筋、五禽戏、八段锦等都是传统养生“术”的范畴,是属于传统养生“导引”之“法”下的具体的养生“术”。

按照这4个层面来划分,传统养生思想在传统养生体系中,应该属于“理”的范畴。因“理”上承于“道”,所以我们发现传统养生思想的很多理论和传统思想的其他方面是息息相通的。“理”又是“法”的理论基础,所以传统养生思想可以作为传统养生方法的原理解释和理论指导。

2 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1 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 养生即保养生命。保养生命,追求健康是人类的本能愿望。所以可以推测,从有人类生命开始,养生实践活动就已经开始。人们从生命经历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在趋利避害的过程中,就形成了朴素的养生观点。养生观点进一步发展、归纳为养生思想,并反过来指导养生活动。

比如在“日出而耕,日落而歇”中,人们看到合理有规则的作息是有利于健康的。但是“作息有时”只是一个养生观点,还没有形成用以指导其他养生活动的养生思想。当人们看到“作息有时”,实际上就是顺应天时昼夜变化的规律时,“顺应自然”就作为一项重要的养生思想被确立下来。当然,支持“顺应自然”这一养生思想的养生观点并不一定只是“合理作息”这一项。具体“顺应自然”这一思想是如何形成也没有文献可以考证。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养生思想比养生观点更为抽象,更接近规律的本质,所以具备更加广泛的指导意义。

在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过程中,除了趋利避害的养生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体悟”在其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悟”是中华先贤认识世界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比如传统养生思想中重要的经络理论,笔者并不认为经络的发现是由点及线的经验总结,而是古代“体悟”者直接的感性认识。还有阴阳、五行、精气神等理论,并非仅仅来自养生实践的积累,而是更多来自一种整体的感悟思维。这种感悟思维不仅对传统养生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也深刻影响着其他传统思想。

养生实践活动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2],养生思想伴随养生实践活动而产生,然而具体为何时形成,已无从考证,但在先秦的诸多著作中可见有关论述。“百家争鸣”时期,各家学说纷纷出现,传统养生思想也在这一时期成熟,并对后世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2.2 传统养生思想的发展

2.2.1 先秦时期的养生思想 先秦时期的诸多经典中,虽然各家思想不同,但是在养生思想上却可以在很多方面相互印证、互相补充、彼此呼应。在养生思想上有“百家共鸣”的迹象。或许是因为先哲们重视体悟的思维方式在养生思想上形成了某种默契。

比如“顺应自然”的养生思想,在许多经典中都有论述。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帝内经》也告诫人们要根据不同季节的自然变化来注意养生,认为阴阳四时是“万物之终结”,“死生之本”,所以“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吕氏春秋》的《仲春季·情欲》中也说:“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法天地,就是效法自然、顺其自然的意思。管子也主张主动与自然相适应,《管子·五行篇》说到“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再如“调和阴阳”以养生的思想也被普遍论述。《易传》从“一阴一阳之谓道”出发,肯定了自然界中存在着阴与阳、动与静、刚与柔等两种相反势力的“相摩”、“相荡”,指出这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3]。《黄帝内经》中已经对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3]“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阐明了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到“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吕氏春秋》的《季春纪·尽数》中也提到“……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养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再有“形神兼养、性命双修”的养生思想。《易传》认为“性”(神)是生命的本质,从养生上讲是先天元机,处于主宰地位;而“命”(形,即身体)是生命的本源,从养生上讲属于生理机能。“性”与“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无性则命无所适从,无命则性无所寄托。我国后来的养生学多被称为“养性之学”、“性命之学”,也就是因为《易传》奠定了其理论基础[4]。《黄帝内经》中提到“形者神所依,神者形所根”,“心伤神去,神去则死”;“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庄子》提出了“形为神舍”的观点,认为养神是延长生命的主要手段,“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同时提倡形神兼养,还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5]。”前者意思是以静“养神”来健身;后者是模仿各种动物的动态进行肢体活动,通过以动为主的“养形”来健身。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养神”和“养形”两种不同的健身观,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后世养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吕氏春秋》则主要强调了动以养形的养生思想,明确提出了养生贵在运动的主张。《吕氏春秋》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就从一般人的生活出发,用浅显易懂的道理,论证了运动对人体机能的效应。

对于“重视心性”、“养德以延年”的养生思想,也成为诸多思想家的共识。老子主张去私欲,去贪心,以自然之气养自身之气,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样才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孔子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寿”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大德必得其寿”,强调不怨天,不尤人的达观态度。孟子也提倡“清心寡欲”,“养吾浩然之气”的养生长寿方法[6]。

可见这一时期各家的养生思想,在很多方面是统一的。这些统一的内容,也是传统养生思想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内容。其实先秦时期的养生思想,已经涵盖了传统养生思想的绝大部分内容,后世的养生方法和养生术虽然蓬勃发展、千变万化,但是其理论依据,无非是先秦时期就已经成熟了的养生思想。而作为养生思想本身,在此之后并未见有多少创新和发展。

2.2.2 汉代的养生思想 《淮南子》[7]一书中对养生的论述,十分重视精神因素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主张形体和精神都不应操劳过度,提出“静漠恬淡,所以养性也”,认为“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这一时期,桓谭与王充在探索“形”与“神”的相互关系上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的论断,诠释了形与神的关系。王充发扬桓谭的这一思想,进一步指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人之死,犹火之灭也。”这一思想的提出对于纠正过度看重养神而忽视养形的现象起到积极的作用。同一时期华佗总结前人导引经验,创编了“五禽戏”,以“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其实是对“动以养形”、“疏通经络”等养生思想的应用。

2.2.3 汉代以后的养生思想 汉代以后的养生方法虽然有很多发展,但是在养生思想上仍然没有创新,无非是对前人养生思想的应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两教盛行。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都是道家养生学的重要著作。而佛家养生以“戒、定、慧”贯穿始终,使精神止于一境。佛学智慧博大精深,但视今世现实为虚妄,视肉身为臭皮囊,故养生并非其关心之主要内容。但是参佛所带来的精神超脱豁达,禅定所带来的气定神闲,少林武术所带来的强身健体,都是重要的养生内容且影响深远。宋元养生强调靠自我保养。南宋养生家周守忠在《养生类要》总叙中说:“我命在我,不在于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这里提出了后天保养对健康的重要性[8],和王充的“禀气”理论,正好从先天和后天两方面阐明了影响健康的两大因素。周守忠还提出“修身之法,保身之道,因气养精,因精养神,神不离身,乃常健也”,其实是对“保精养气全神”养生思想的应用。还提出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害。这又与儒学的中庸思想相合。金元四大家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是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刘河间养生强调气是生命最基本的物质。李东垣同样重视气,并认为人体之气主要源自脾胃,所以李氏养生,首重脾胃。朱丹溪强调阴精的作用,认为阳有余而阴不足,因此在养生上也主张滋阴为主。张子和则主张防邪养生。虽然各家的养生思路不同,但是其养生思想都不外于《黄帝内经》所论,只是各家的侧重点不同。明、清时期,传统养生的进步表现在方法的创新上。明、清时代的“八段锦”较宋代的“八段锦”要简明易行[9],还创编了“易筋经十二势”。而明、清时期太极拳不仅有技击功能,而且有卫生保健作用。太极拳动作连绵不断,柔中带刚,动静结合,形神相宜,是一项很好的保健运动,至今在我国和世界上广为流传。

综上所述,传统养生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发展成熟,并对后世的养生活动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养生活动的各个方面,可谓影响深远。后世对养生思想只是应用而并无创新,可能是因为古人重体悟的整体思维方式在养生思想方面已经有合乎养生之道的全面认识。

[1]刘桂荣.传统养生学的“道理法术”层次说[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6):11-12.

[2]王卜雄.中国气功学术发展史[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9:22.

[3]张玉辉,陈延滨,王欣彬,等.《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0,38(6):53-54.

[4]唐宏贵.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理论来源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4):60.

[5]梁恩贵,魏燕利.五禽戏之文献传存与功法流变新考[J].宗教学研究,2012(2):84-89.

[6]孙学忠.中国传统养生学概述[J].中国气功科学,1995,2(9):16.

[7]李建光.《淮南子》之养生与养性及其辩证关系[J].船山学刊,2011(2):118-121.

[8]李德杏.《养生类要》养生学术思想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2):147-148.

[9]姜霞.浅论八段锦与中医养生的辩证关系[J].中华武术,2012(2):95-96.

The traditional health preservation thought belongs to"theory"category in the traditional health system.It is concluded and developed by the ancients from the practice of life maintenance.The traditional health thought has been fully developed in the pre-Qin period,which make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later health thought and health care activities.

Health preservation;Connotation;Generate;Develope

1005-619X(2013)06-0494-03

国家体育总局课题(QG2012003)上海市教委课题(2010JW72)上海市卫生局课题(20124086)

2013-02-07)

猜你喜欢
传统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