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在小儿急腹症中的诊断价值

2013-01-23 18:51赵玉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8期
关键词:肠套叠肠管肠系膜

赵玉玲

(辽宁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辽宁 丹东118000)

高频超声在小儿急腹症中的诊断价值

赵玉玲

(辽宁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辽宁 丹东11800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急腹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急诊小儿使用高频超声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仔细观察阑尾、淋巴结及肠管等情况。结果221例就诊患儿中阳性患儿105例,其中肠系膜淋巴结炎31例,急性阑尾炎28例,肠套叠46例。结论高频超声对于小儿急腹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小儿急腹症;高频超声诊断

儿童急腹症在临床工作中是十分常见的,但由于患儿查体不配合,病史叙述不清,导致临床诊断相对困难。往往容易漏诊、误诊,延误患儿病情。为探讨高频超声对于诊断小儿急腹症的价值和意义,对我科室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诊断的221例小儿急腹症患者高频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科室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就诊的221例急腹症患儿,年龄4个月~13岁。

1.2 仪器与方法

应用麦迪逊型彩色超声诊断仪8000live,探头频率5.0~7.0MHz。患儿取仰卧位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采取纵切、横切等多切面进行全腹超声检查,然后对腹痛部位进行重点检查,详细检查腹部肠系膜淋巴结有无肿大、内部回声。可疑急性阑尾炎患者,对右下腹阑尾区进行重点检查,测量阑尾大小,检查周围是否有积液及淋巴结,观察阑尾腔内情况。对怀疑肠套叠患儿要重点检查右上腹或压痛最明显处,检查是否可见套叠包块,并测量包块大小,仔细观察包块形态及内部回声。

2 结 果

221例患儿中阳性患儿105例,其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31例(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为3~11岁。大部分患儿有持续性或阵发性腹痛症状,反跳痛不明显,疼痛部位以脐周以及右下腹为主。高频超声检查:腹部尤其在脐周部可见多个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多成群,以2~5个多见,直径在1.0cm以上,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内呈低回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可见血流信号,由淋巴门向内伸入。急性阑尾炎28例(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6~13岁,大部分具有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等症状。按压McBurney点痛感明显,其中17例有肌紧张及反跳痛。高频超声检查在右下腹部压痛明显处可见肿大的阑尾,直径>6mm,加压不变形,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7例,阑尾呈单纯水肿增粗,4例患儿为阑尾周围脓肿,高频超声检查可见右下腹混合性团块,呈不规则形态,界限不清,周围有液性暗区包裹。6例患儿为化脓性阑尾炎,高频超声检查可见阑尾增粗明显(直径达20mm),阑尾壁厚度>3mm,周围界限不清。部分病例在高频超声下可见粪石高强度回声,积液较多,透声较差,周边可见散在的淋巴结。漏诊1例,因患儿肥胖,腹部脂肪层厚,阑尾显示不清。肠套叠患儿46例(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4个月~2岁,患儿多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腹痛及呕吐等,部分患儿有果酱样大便,高频超声多于右上腹部可见包块,横切面扫查呈“靶环征”或“同心圆征”,即强弱相间的多层环形回声,纵切面呈假肾征或套筒征,回声条呈强弱相间的多条平行排列。

3 讨 论

小儿急腹症大多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较迅猛。而且由于患儿不配合身体检查,且不能自述病情,另外,小儿消化道的生理解剖存在一些特殊之处,比如其肠管的相对长度比成人长,小儿肠系膜活动度较成人大、更容易发生肠扭转等。这些因素常常使小儿急腹症的诊断变得较为困难。

阑尾炎多见于较年长的儿童。高频超声检查用于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可直接显示出阑尾的形态、位置、大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血流情况。其准确性高、特异性高、敏感性高,有助于判断阑尾炎的程度,结合典型的临床症状,往往能迅速而准确地做出诊断。但在急性阑尾炎的早期,因为肠管内存在一定的气体,具有干扰性,并且儿童阑尾的解剖位置变异较大,较为容易漏诊和误诊,超声医师需要更加耐心地寻找阑尾。阑尾炎的超声诊断依据是:阑尾增粗水肿,直径>6mm,加压后不变形,可合并阑尾粪石,超声表现为阑尾腔内可见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1],阑尾炎时可见阑尾壁血流信号丰富。形成阑尾脓肿或阑尾穿孔时,声像图上阑尾形态消失,形成边缘模糊的混合性团块,周边可见积液和淋巴结。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特指因感染或炎症导致的淋巴结的炎性病变,一般采取非手术方法治疗[1],采用高频超声检查后极大降低了误诊率。超声显示淋巴结增大呈卵圆形,呈均匀、低回声,直径>1.0cm,多成群出现。肠套叠是婴幼儿主要的急腹症,是部分肠管套入相邻肠管内形成的结构异常,容易造成急性肠梗阻。肠套叠在高频超声下的表现具有特征性,如横切面扫查时的“同心圆”征或“靶环”征;纵切面扫查时的“假肾”征或“套筒”征等。高频超声检查多切面实时观察肿块大小、鞘部及套人肠壁等情况,诊断准确率高,无损伤,可重复检查,是首选检查方法。

综上所诉,由于绝大多数小儿腹壁薄且脂肪少,采用了高频超声,使得腹腔内部结构显示比较清晰,可准确及时地判断病情,诊断疾病,为临床及早处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相比较于X线、CT等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高频超声检查经济、方便、无创伤,故而可作为临床首选辅助检查手段用于小儿急腹症的诊断。

[1] 夏焙.实用胎儿与小儿超声影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82-386.

R725.7

B

1671-8194(2013)18-0134-01

猜你喜欢
肠套叠肠管肠系膜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肠套叠如何辨别一定要记住这几点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各级肠管回声增强的临床价值分析
继发性肠套叠诊疗体会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儿童小肠套叠治疗经验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