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2013-01-23 18:48张益民郑一兵胡通海
中外医疗 2013年36期
关键词:气胸进针基层医院

张益民 郑一兵 胡通海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扬州友好医院影像科,江苏扬州 225000

随着胸部CT 的常规检查以及低剂量CT胸部健康筛查的临床应用,对肺部小结节的发现率大大增加。但由于小结节的非特异性,使得对其良恶性的鉴别成为一个棘手问题。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成为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各级医院得到了普遍应用。活检方法及取材的的片面性,在临床造成了一定的误诊率;同时因其并发症的存在,也制约了向基层医院的推广及普及。如何在基层医院的条件下提高CT引导下经皮胸肺穿刺活检的成功率及准确性,控制并发症的产生和程度是本篇探讨的主要目的。分析2011年5月—2012年4月间该院和分院收治的肺内病灶行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的患者20例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收集了从该院和分院肺内病灶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患者20例,术前均行常规胸部X线及CT胸部平扫和薄层增强检查,经痰脱落细胞学、痰细菌学及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未能明确病灶性质。其中位于肺周围的病灶最大者直径约11 cm,最小者2.3 cm。20例患者中经16排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13例,男10例,女2例,双排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7例,男5例,女2例。20例患者年龄49~72岁,平均年龄58.6岁。

1.2 肺穿刺方法

1.2.1 检查前准备 常规检查包括出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20例患者均无异常。术前讨论及研究患者CT 片,确定穿刺部位、深度及路径的预设计;特别要求所有患者均作胸部增强CT扫描,重点观察病灶内有无明显的血管强化征象,预防穿刺后出血的产生。穿刺前对患者进行相关解释,取得配合的同时,减少患者心理压力及纠纷的可能性。对于咳嗽的患者应用镇咳药,紧张者给予镇静剂,在上述症状缓解后方可进行。

在该组患者中,穿刺前均训练平稳呼吸方法,CT扫描时删除吸气屏气的声音指令,采用自然呼吸状态下进行。

1.2.2 改良的穿刺方法 根据病灶大小和位置,患者采取仰卧位、俯卧位或侧卧位。放置自制的带间距为1 cm 金属栅栏胶布贴于之前选定穿刺部位的皮肤上,应用薄层CT扫描条件(3 mm)对选定病灶进行局部扫描。

选定能避开肋骨、大血管、心脏及肺大泡的穿刺点及路径。模拟穿刺途径,测量进针穿刺角度,穿刺点皮肤距胸膜的距离,胸膜至病灶的最小及最大距离,明确进针的深度。先引入带内芯的套管针,根据测量的距离将套管针针尖穿刺到胸膜位置,行CT扫描确认穿刺点及穿刺角度和方向,适度调整后再将套管针穿刺到病灶的边缘,再次CT扫描确认穿刺正确。用弹簧切割式活检针经套管针进入到病灶周缘,弹入带侧槽的内针,触动扳机切割标该组织,取出标本后换角度再次重复进行2~3次。术后再次行胸部CT平扫,以明确有无气胸的产生,以便对症处理。

该组与传统穿刺方法主要改良之处:平静呼吸状态下的操作,适应于所以患者,而不受患者呼吸幅度大小的影响;套管针的应用,根据病灶位置使用7 mm 与10 mm 两种不同长度穿刺套管针,以方便操作;穿刺三步曲:第一步套管针针尖穿刺到胸膜外缘后即行CT扫描定位,第二步进针到达病灶边缘,再次扫描定位并根据影像适度调整到位;第三步用弹簧切割式活检针经套管针进行多次多方向活检,这是穿刺成功与否的关键。

采用改良法经皮肺穿刺的方法后,该组病灶取材成功率达到100%(20/20)。由于分次分段进针并经过CT扫描定位,使得穿刺点更为精确,病灶取材率高,同时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2 结果

2.1 穿刺结果

20例患者全部穿刺成功,取材成功率100%。20例中13例为腺癌,3例为鳞癌,1例为小细胞癌,慢性炎性改变2例。另有1例为出血、坏死,病理诊断不能明确,穿刺病理结果阳性率95%(19/20)。

2.2 穿刺并发症

经16排CT穿刺的患者总数13例,并发气胸2例,均为少量气胸,肺组织压缩<20%,未予特殊处理,临床吸氧后自行吸收。未发生出血、皮下气肿及血肿以及其它严重并发症。

经双排CT穿刺患者总数7例,并发气胸1例,均为少量气胸可自行吸收,未发生咯血、皮下气肿及血肿等并发症。

在20例穿刺患者中,病灶位于两下肺的9例,其余病灶位于上中肺野。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20)。改良法CT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机器及病灶部位均无特殊要求。

3 讨论

3.1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优点

对比其他病理相关检查手段:支气管镜直视下肺活检术、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由于肺周围病变无法在直视下活检,且手术风险及创伤较大,不能作为常规检查诊断手段。利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的方法禁忌性较小,操作相对简单(机器及穿刺部位对穿刺成功率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病理结果(该组准确率为95%)[1-2],对于病灶<2 cm 的肺癌诊断敏感性可达93.3%~96%[3]。同时对病灶的良恶性有较为明确的鉴别诊断,也可以指导日后相关化疗方案的选择,已成为较为成熟的肺部疾病诊断方法。

3.2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并发症

3.2.1 气胸 气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一般发生率是6%~43%[4],该组样本气胸总发生率约为15%,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这与该组采用改良法穿刺方法有关。根据病灶在肺内的位置,通过测量选择7 mm 与10 mm 两种不同长度穿刺套管针,同时分次分段进针并经CT扫描定位,使得进针造成的肺组织损伤大大降低而且并发症轻微。该组发生的3例并发气胸的患者程度均为少量,均可以自行吸收。

3.2.2 出血 出血是另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病灶内出血,针道出血、咯血,文献统计发生率为26%~33%[4]。出血损伤主要是血管损伤,病灶内及周围血管,纵膈及胸膜血管。该组20例患者中无出血并发症的产生,亦与采用改良法穿刺方法有关。术前常规胸部增强扫描,规划穿刺进针点和穿刺深度角度,术中采用分次分段套管针穿刺并扫描定位,避开重要器官,是减少出血并发症的主要因素。

3.3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应用体会

3.3.1 术前相关检查及准备 由于基层医院条件有限,尤其是抢救条件的制约,在术前的检查要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对于凝血功能障碍者严禁进行穿刺检查。要求所有患者均作胸部薄层增强CT扫描,重点观察病灶内有无明显的血管强化征象,预防穿刺后出血的产生。

咳嗽者及紧张者要进行相关临时药物及心理治疗,确认可耐受后进行。

3.3.2 呼吸训练及术前讨论 很多文献记载,穿刺在吸气屏气条件下进行[5],但在基层医院,由于CT 机层数限制,一次扫描周期较长,加之患者身心因素,很难做到两次扫描肿块位置基本相同。该组训练患者平静缓慢呼吸,肿块的波动幅度在可控范围内,对穿刺部位的影响较小,但由于采取这种动态状态下的肺穿刺法,在确定穿刺部位时更要注意避开大血管、心脏及肺大泡。由于下肺活动度最大,对于两下肺的病灶更要采取谨慎选择态度,因此术前讨论患者CT 片给予更合理的穿刺部位选择极其重要。

3.3.3 多角度重复穿刺 精确引导穿刺套管针到达预设位置是穿刺成功的关键。先将套管针针尖穿刺到达胸膜层面,经CT扫描确认和调整角度和进针深度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6]。在套管针进入病灶周缘后,适度调整套管针角度进行多点穿刺切割活检,可以取到病灶不同位置的组织送检。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由于标本取样的局限性,是造成其漏诊、误诊的主要原因,因此多角度,多点穿刺可以提供病灶内不同部位的组织标本,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同时利用套管针的方法可以避免多次经皮穿刺,可以有效阻止气胸等并发症的产生[7-8]。

国内外广泛应用的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已证明了其在肺部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实用性及安全性,基层医院开展这项相关检查可以更好地为广大病患提供优质服务,经过该组改良后的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可以在较低档次CT及医疗条件下进行操作,能够在基层医院中推广及应用。

[1]陈东良,沈健,徐亚熙,等.螺旋CT引导肺穿刺活检术在肺肿块结节定性诊断中的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07,9(1):127-128.

[2]温志红,于浩.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内病灶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7(2):36.

[3]宋旭,李霞,田丽,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45例分析[J].中国实用临床医学,2010,4(11):62.

[4]周超,沈美珠,俞江月.经皮肺穿刺活检和经支气管活检对不同周围型肺病诊断价值评价[J].国际呼吸杂志,2011,31(2):109-112.

[5]李麟荪,贺能树.介入放射学-非血管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7-70.

[6]张帅,王维刚.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周围性病变诊断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12(12):2150-2151.

[7]梅志锋.64排螺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临床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12):2248-2249.

[8]马玉国,隋丽丽,祝春玲.多层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在肺部肿块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16):128-129.

猜你喜欢
气胸进针基层医院
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专家共识(第11版)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
皮纹网眼无痛进针法
基层医院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附52例报告)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探索大医院帮扶基层医院新路
23例新生儿气胸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