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经》中“淫”“浊”二字浅释心的生理病理

2013-01-24 15:09姜丽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浊气伏邪清阳

姜丽红,苏 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心的生理功能为主血脉、主神明。《素问·灵兰秘典》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痞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纵观《内经》中所论之心,非现代医学概念上的心脏,应包括神明之心和血肉之心。

1 以“淫”、“浊”释心之生理

在这里,我们主要谈心主血脉功能,即心脏与脉管相连,血液在脉管中周流不息,靠心气以动,“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这里的清指柔润的,即指营气,浊指剽悍之气。而行于心脉之中的血液即禀于先天之肾精,而主要靠后天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充养。“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灵枢·营卫生会》),“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在具体谈到食气的作用时,《素问·经脉别论》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王冰注为:“肝养筋,故胃散谷精之气入于肝,则浸淫滋养于筋络矣。浊气,谷气也。心居胃上,故谷气归心,淫溢精微入于脉也。何者?心主脉故也。”在这段原文中历代医家及讲师在解释“淫”之意时,皆认为是满溢及浸淫滋养之意。而这里提到的“浊气”是指摄入于胃所化生的营养浓厚之气,不是说糟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生血”,后世医家注释说精微物质需“奉心神而化赤”,才成为血液。化生血液之后可以充实于脉管之中,形成血脉,所以说心主血脉,才使得脉管充盈,营血在脉中可以流动。

2 以“淫”、“浊”另释心之病理

以上主要是谈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而任继学教授在《伏邪探微》[1]中提出“心病伏邪”理论。对“厥心痛”、“真心痛”之疾的病因,认为是由于邪毒伏于心脉,复受外邪、烦劳等因素诱发。提到伏邪的产生,引用了《经脉别论》中所述“浊气归心,淫精于脉”,任老在这里则将用其解释为心脏的病理。认为浊为病气之毒,饮食、劳逸失度,脾胃有伤,中轴升降功能失常,尤其是久食膏脂肥腻之品,腐化为脂液,久则蓄毒自生,淫精指脂液,淫精于脉指脂液浸入脉络,毒邪内伏,脉道瘀窄,血气通畅不利而成。在这里“淫”也取其浸淫之意,但却不是滋养,而是过度的损伤,其义与历代医家所述大相庭径。

3 “淫”、“浊”二字本义

对上述原文出现的两种皆然不同的解释,一言人体的生理过程,一言其病理变化,到底哪个更合理。这里关键提到了两个字,一个是“淫”,一个是“浊”。关于“浊”、“淫”之本义,史书中有不同的释义。“浊”主要包括:(1)液体混浊。与“清”相对,《诗经·小雅·四月》[2]:“载清载浊”;如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2)脏,不干净。姚合《过张邯郸庄》[3]:“两门延风凉,洗我昏浊肌。”“淫”字之基本字义:(1)过多,过甚:~辞。~雨。~威。《战国策·韩策三》[4]:“不如止淫用,以是为金以事秦。”《礼记·王制》[4]:“齐八政以防淫”。疏:“淫,谓过奢侈。”(2)渐浸,浸渍:浸 ~。《说文》[5]:“淫,侵淫随理也。”徐锴注:“随其脉理而浸渍也。”

4 《内经》所述“淫”、“浊”的多重内含

而上述两字在《内经》很多篇章中都出现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这里的“浊”相对于“清”而言,因阳在上当升,阴在下当降。“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寒属阴,有凝敛的作用,凝聚而有形之物,所以称浊。而浊气则是指水谷之气,也即胃中之气。“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而这里的“浊阴”又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是指排泄物,另外指营气。而“浊”在《灵枢·忧恚无言》中即指阴寒之邪,如“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可见,“浊”字在不同的原文中出现具有不同的含义。我们再看《内经》中“淫”的含义。《素问·经脉别论》原文:“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在这里的“淫气”是指乱气,淫乱之气,这个“淫”字又作盛讲,或者过盛,超过了限度之义,比如说六淫之邪。《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这里的“淫”是指浸淫、扩散之义。《素问·痹论》:“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这里的“淫气”指的是脏气失和,而不是外邪。《素问·上古天真论》:“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这个“淫”是指淫乱的,不正当的东西。

5 以哲学观点阐释“淫”“浊”与心的生理病理

列举上述文义,其目的不在于评论历代医家与任老对《素问·经脉别论》有关:“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的释义谁对谁错。笔者理解,水即能载舟,亦能覆舟。食气自然是指所摄入之谷气,经脾的运化、胃的腐熟变成具有滋养作用的营养物质,或化为血液,充养于脉,或化为阴津,滋养百骸、关节、诸窍。但过多地摄入膏粱厚味,就会蕴湿生热生痰,痰邪就会阻碍气机,使气滞痰阻,脉道不利。同时,过多摄入咸食,或膏粱厚味入血,脂膏化脂液,蓄久而生毒,毒损脉络,脉络受伤而狭窄,进而发则心痛。正如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冠脉管腔的狭窄是由于斑块的形成,而斑块多由脂代谢异常、内皮功能受损及血小板聚集有关,所以防止动脉硬化,软化斑块的首要治疗是合理控制饮食,降脂及抗血小板。可见,食气入胃并非多多益善,浊气归心,并非都有益。这就告诉我们,对任何事物都要用哲学的观点,辩证的思维方法去思考。我们学习经典也并非全盘照搬或生搬硬套,也要辩证地去思维,毕竟经上千年的演变,会出现动态时空的变迁,能举一反三,由一生二,是谓上工。

[1]任继学.伏邪探微[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1):4-6.

[2]余秋雨.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381.

[3]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500:5682.

[4]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1:1059.

[5]许慎.说文解字[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638.

猜你喜欢
浊气伏邪清阳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黄帝内经》伏邪理论探析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曹丕文气说的清浊之论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伏邪概念实质探析
心顺万病难生
心顺万病难生
肺真的能被气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