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异病同治案析

2013-01-24 15:09余秋平霍介格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尿血益气汤劳累

余秋平,霍介格

(1.航天中心医院,北京 100049;2.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南京 210028)

补中益气汤[1]为金元四大家李杲所制,为治疗中气下陷的代表方剂,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中气下陷引起的发热及胃肠道疾病,由于疗效确切,备受临床各家的推崇。笔者在临床中发现,除以上情况外,本方还可以用于其他疾病,如心律不齐、癌性发热、长期尿血等,只要符合中气下陷这一病机,均可收到良好的疗效,现举病案如下。

1 多源性室性早博

案1:刘女,40岁,患心慌近20年,最初发病时是窦性心动过速,病因不清楚,当时考虑病毒性心肌炎可能,但未能明确诊断。以后遇劳累或感冒后出现上述症状,2年后心动过速发病明显减少,逐渐变成室性早搏,约10年后转为多源性室早,窦性心动过速消失。近5年来室早频发,部分形成三联律或二联律,劳累或情绪变化后,症状明显加重。该患为医务工作者,因该病诊断不明确,且病情时轻时重,故一直未用药物干预。近日工作劳累、心悸乏力明显加重,上症晨起时最为严重,至中午时分症状可以明显缓解,晚间症状也不甚重。纳寐佳,二便调,面色红润,形体壮实,性格开朗,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沉无力。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多源性,部分呈二联律。辨证属中气不足、心失所养,给予补中益气汤:红参25g,黄芪20g,陈皮、白术各15g,升麻、柴胡各5g,甘草、当归各10g。2付2d量。服后1付心悸乏力明显改善,工作近于常人。2付后心律恢复正常,乏力消失。半年后,逢劳累时心律不齐仍存在,但不甚严重,乏力亦不明显。数年后,工作环境改善前症完全自愈。

按:心悸的病因有多种,本病的发生有虚实的不同,虚证或由于心之气阳的不足,或由于心血的不足。本证无实证的表现,有劳累后加重的特点,伴有明显乏力,结合舌脉应属于虚证的范围。患者面色红润,无失眠、口唇爪甲发白,脉不细,故不考虑血虚。患者无畏寒肢冷等,故不考虑心阳不足。该病的病情轻重与时间具有相关性,表现为晨起重、至中午明显改善的特点,与阳气的运行相关,伴有明显的乏力且与过度劳累有关,故考虑是中气不足所致。验之与方,药到病除。

2 痛经

案2:郑女,35岁,已婚,平素体质较壮。自诉自初潮起每逢月事临潮腰痛殊甚,夜难以寐,腰腹喜得温按,约持续2~3d才能缓解。月经量多,色稍黯,有大量血块,每次月经持续1周多,经期伴有明显乏力和一过性腹泻,腹泻不甚重,大便每日3~6次不等,大量质稀不臭,量不多或中等。腹泻时无腹痛等症,经净则痛止泻停,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沉弱无力。平素无畏寒、肢冷,无气短乏力,性情开朗,纳寐佳,二便调。患者曾多次使用中药治疗,考虑是痛经,并夹大量血块,血块色黯,故考虑瘀血所致,曾多次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或兼有温经药均未见效。患者痛经、腰痛、喜暖,经期伴有一过性腹泻和乏力等,故考虑是虚证的可能。月经中有大量的瘀血,考虑是因虚致瘀,虚为本,瘀为标。故予以补益中气汤为主:党参 15g,当归、黄芪、陈皮、白术各 15g,甘草10g,升麻、柴胡各5g,茯苓25g,1 付2d 量,服药后痛减泻止。于第2月月经前1周服用前方至经净止,共服用2周中药后,稍有腰痛、无腹泻、乏力等症状。以后再未出现痛经等症。随访多年未再发。

按:痛经[7]有多种证型,该病表现酷似血瘀型,有大量血块,月经量多色紫,但多次采用活血化瘀药均未能获效。本证的特点是痛经,伴有乏力、腹泻为脾经症状,经止后前症尽失,结合脉沉弱,为不足之象。患者月经量不少、色不淡、无面白唇淡等血虚表现,故不符合血虚。患者平素体质较强壮,并无畏寒肢冷等肾阳不足表现,故虽有明显腰痛、喜暖,也暂不考虑肾阳不足所致。结合经期一过性乏力腹泻,经后自止,考虑是经期时血聚于胞宫,气随血下行,显现中气不足之象,所以出现乏力腹泻等症状。该病的表现形式是痛经,其本质是中气下陷。平时该病情不显,但在经期这一特殊时期,由于血聚于下,故中气不足才得以显现,故在治疗时也必须针对这一病机,方能取得疗效。

3 癌性发热

案3:万女,55岁,阴道癌术后3年,直肠浸润,肛门改道,原肛门部位仍有坠胀感,改道瘘口处疼痛,疲劳乏力、口干欲饮,20d前一度发热,最高达38.5℃,连续3d未予处理,发热自退,腹部有时隐痛,近日发热又起,腹部仍有隐痛,困倦嗜睡,尿频量少,大便偶有稀溏,苔薄黄质淡稍黯,脉细。证属气血不足、下焦毒瘀不清,治宜甘温益气,兼以清化瘀毒:太子参、白术、当归、党参、女贞子、旱莲草、失笑散(包)、柴胡各10g,生黄芪、生薏苡仁、仙鹤草、鸡血藤各15g,八月札12g,蛇舌草、半枝莲各20g。2周后复诊热退,诸症缓解。

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谷气不盛,阳气下陷阴中,故见其发热。恶性肿瘤术后或化疗后多见。临床见症以体温时高时低、或低热不退为特点,伴有周身乏力、食少懒言、心悸气短、大便溏烂难以成形,舌胖嫩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俾脾气健运,清阳上升,气机通畅,枢机运转,阴火下潜,发热自退。

4 长期粉红色血尿

案4:李某,女,58岁。长期粉红色血尿8年,曾怀疑是丝虫病,给予海群生等治疗无效。曾在湖北武汉、黄石、黄冈、鄂州等地中西医治疗,均无效果。以前是1年数次发作,持续数天后可自行缓解,以后逐渐发展至每月1次,持续10余天,方能自行缓解。此次住院治疗主症除尿血粉红、沉淀分三层外,尚有腰酸痛、腿软、乏力、纳食稍差、大便成形、睡眠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偏大而弱、尺脉沉细弱等。患者血尿,兼有腰酸软、舌淡红、苔薄白、脉偏大而弱、尺脉沉细弱,故考虑是肾之气阴之足,肾气失于固摄,加之久病入络,故予以补肾之气阴为主,兼以凉血祛瘀,方用无比山药丸,加大小蓟、仙鹤草、阿胶、三七等,共服用2周,其间加用止血针剂无效。患者虽有腰酸腿软等肾虚表现,同时还有纳差、乏力,脉无力,考虑是脾虚失于固摄、血溢脉外,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 15g,黄芪 30g,当归 10g,白术 10g,陈皮 6g,升麻 3g,柴胡 3g,炙甘草 6g,仙鹤草 30g,三七 3g,大蓟30g。1剂后尿血停止,3剂诸症均明显缓解而出院。出院后继续服用补中益气汤1月,下月未再发尿血,后嘱其改用补中益气丸长期口服巩固,随访5年未再复发。

按:该患者尿血、腰痛腿软、脉弱,极易理解为肾之不足、失于固摄所致的尿血。除以上症状外,患者还有明显的纳差、乏力、脉弱等脾虚症状,此时应考虑到脾失统摄也是血症的重要病因之一。该患者尿血已达8年之久,久病伤及于脾,脾失于运化,故纳差,水谷不化精微,气血无以化源而乏力、脉弱。脾失于统摄,故血溢于脉外发为尿血。本病的尿血,血色淡,非鲜红色,故主虚。脾为后天之本,脾不足亦会累及于肾,故出现腰酸腿软等肾虚表现,但失血一症是由脾虚、中气下陷、气失于固摄所致,故补肾不效,而补脾之后中气得升,统摄之功得以恢复,尿血得止。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治疗脾胃虚损、元气不足、阴火上冲的名方。李东垣原用其治疗因饮食喜怒不节、损伤脾胃气虚后,阴火得以上乘土位,症见气短气喘、身热而烦、头痛、口渴、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脉洪大而芤者。如果能深入理解补中益气汤方证的病机特点,会发现其临床治疗的病种十分广泛,疗效也十分显著,能治疗诸多的疑难大病。现在常用于不明原因的发热、胃肠疾病、心悸[6]、乏力等病证的治疗。从其主治的临床症状来看,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但其病机却是完全一致,即均具有中气虚损甚至是中气下陷的病机特点。因此,无论其临证主症有多大差别,但其在兼证中一定能找到与中气虚损或下陷的相关证据,且其客观体征如舌苔脉象大多均有舌淡红、脉大而弱或沉细而弱等特点。因此在中医辨证中,一定要重视舌苔、脉象的病机提示,甚至在部分病例中其脉象的病机意义,在诊断上往往占据了决定性的作用。

[1]金·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36.

[2]陈五一.甘温除大热的辨治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144.

[3]孔月睛.补中益气汤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肠炎21例[J].新中医,2008,40(8):76.

[4]解艳嫣.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腹泻26例[J].光明中医,2008,23(8):1156.

[5]胡晓光,赵宇.补中益气汤治疗久泻22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8(4):28.

[6]李龙骧.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72.

[7]张秀丽,马洪海,刘静,等.辨证运用补中益气汤举隅[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9,24(1):35.

猜你喜欢
尿血益气汤劳累
跳出摩天轮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珍贵的礼物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同是尿液异常:一喜一悲
同是尿液异常:一喜一悲
黄立中教授运用伏龙肝治疗恶性肿瘤 并发难治性出血验案赏析
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尿血验案1则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