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医家孙思邈对灸法的贡献

2013-01-24 04:41张永臣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12期
关键词:艾炷孙氏施灸

申 伟,张永臣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孙思邈,初唐著名医学家,自幼聪颖好学,博通经史百家。孙氏勤奋诚笃,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成就并阐述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其书对针灸学十分重视,除散见于各卷中的针灸处方外,《千金要方》卷二十九、卷三十,《千金翼方》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还专论针灸,对于灸法的记载占有较大篇幅,对发展灸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根据有关文献,试对孙氏的灸治思想和学术理论进行概要的总结。

1 施灸材料及器具

1.1 施灸材料

孙氏以艾叶为主要的施灸材料,常用农历三月三日或五月五日采摘阴干的艾叶来治疗疾病,认为三月三日艾在治疗急性暴病时优于五月五日的,如《千金翼方·卷十七》中曰:“是以常预收三月三日艾,拟救急危。其五月五日亦好,仍不及三月三日者”。

孙氏根据不同的病证,选用药物或在艾叶中加入一定量的药物施灸,补充单用艾叶的不足。艾中掺药是孙氏对《内经》药灸疗法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扩大了灸法的适应证和治疗范围,对后世艾条灸、雷火针、太乙针都有相当的影响。如《千金翼方·卷二十四·疮痈下·恶核第四》记载了关于竹茹灸治疗疔肿的方法:“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壮”;治疗瘰疬,“以艾一升,熏黄如枣大,干漆如枣大,三味末之,和艾作炷灸之,三七壮止。”又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三·痔漏方》中用大麻花和艾叶等分做炷,治疗瘰疬溃破,曰“七月七日日未出时,采麻花,五月五日取艾等分,合捣作炷,用灸疮上百壮。”

对危急重症的救治,仓促之际苦于无艾,可用“火头”代之,以应急救,如《千金翼方·卷二十八·针灸下·猝死第八》中“治蛇毒,灸毒上三七壮,无艾,以火头称疮孔大小热之。”

1.2 施灸器具

孙氏较早使用施灸器具来治疗疾病,如用苇筒。《千金翼方·卷二十六·针灸上·诸风第七》载:“卒中风口㖞,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纳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瘥。”即孙氏用“苇筒”塞入耳中施灸,治疗卒中口㖞,取得满意疗效。又如《千金要方·卷六·七窍病上·耳疾第八》载:“截箭竿二寸纳耳中,以面拥四畔,勿使泄气,灸筒上七壮”,“以苇筒盛如枣核大,火灸令少热,歇卧倾耳灌之。”这是灸疗史上借助器械灸治的创举,扩大了灸疗的范围,给后世以重大提示,为现代针灸临床发展温筒灸奠定了基础。

2 艾灸原则

2.1 施灸体位

孙氏指出在施灸的操作上,应当根据不同的疾病选取与之相适宜的体位,以使病人能够在较长时间里保持这一体位,且适宜的体位能确保准确取穴,增强疗效,否则只会灸伤良肉,于事无益。正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九》云:“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体勿使倾倒,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好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现在临床上也遵循此原则。

2.2 施灸的先后顺序及时间

孙氏指出施灸的顺序是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左后右,施灸的时间则是正午以后。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灸例第六》谓“凡灸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皆以日正午以后,乃可下火灸之。时谓阴气未至,灸无不着。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癫眩,不可针灸也,慎之。”

孙氏亦强调灸宜权变的思想,即结合具体病情,因病制宜,不可拘泥不变。施灸顺序上,如《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方·风懿第六》指出:治中风失喑不能言语者,宜“先灸天窗五十壮,息火仍移灸百会五十壮,毕还灸天窗五十壮”,若“始发先灸百会,则风气不得泄。内攻五脏,喜闭伏仍失音也。”而时间上,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灸例第六》言:“其大法如此,卒急者不可用此例。”

2.3 艾炷大小和壮数

关于艾炷大小,孙思邈在书中指出“灸有三分”,“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以意商量。”指出艾灸时,艾炷底部的直径要有三分,使艾炷覆盖在穴位上,点燃以后才能达到有效的灸量。但也要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决定艾炷大小,孙氏为此提出艾柱的大小可为“如黍米”、“小豆大”、“小指大”、“雀屎大”、“苍耳子大”等。

关于壮数多少,孙氏提出生熟法,生,即少灸;熟,即多灸。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灸例第六》中提出“灸之生熟法”。“灸之生熟,亦宜撙而节之,法当随病迁变,大法外气务生,内气务熟,其余随宜耳。”灸之生熟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但原则是“外气勿生,内气勿熟”,也就是说病气在外、病浅时应用生法,反之用熟法。至于生熟的程度,孙氏认为“大体皆须以意商量,临时迁改,应机千变万化,难以一准耳”,即根据病情而定,不可“胶柱守株”。此外,壮数多少还有一原则,即“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

3 艾炷灸法

3.1 直接灸

孙氏多采用非化脓灸(无瘢痕灸)治疗一般疾病,治疗慢性疑难病症则常用发脓灸、发泡灸。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发背第五》治疗发背及痈肿,曰:“布豉饼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温,温而热勿令破肉,如热痛即急易之,患当减,快得安稳,一日二度灸之。”又如《千金要方·卷五·治小儿暴痫》曰:“炷食平正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再如《千金翼方·卷二十四·疮痈下·甘湿第六》中治疗疳病需用化脓灸,且发脓较早者易愈,“看初灸二三日,若灸疮发脓者易瘥,五六日乃发者难瘥。”

3.2 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孙氏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对隔物灸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总结,补充了许多隔物灸,增加了灸疗的适应证及施灸方法。如《千金要方·卷六》用隔泥灸及隔豆豉灸治疗耳聋,《千金要方·卷十七》用隔盐灸治疗少年房多短气,《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用隔薤灸治恶露疮、隔面灸治恶疮、隔黄土灸治发背、隔附子灸治诸药不效而痈肉如眼的痈疽、隔豆豉饼灸治发背及肿溃未溃的痈疽,《千金要方·卷二十三》用隔葶苈子灸及独头蒜灸治疗瘰疬,《千金要方·卷二十五》用隔蒜灸治疗射工中人寒热,《千金翼方·卷二十四》用隔商陆灸治疗颈漏,《千金翼方·卷二十六》用隔豆灸治疗卒中风口㖞,《千金翼方·卷二十八》用隔盐灸治疗淋病。纵观孙氏所用隔物灸,灸法内容丰富,思路开阔,操作细致,充分体现了灸法的丰富性、独特性和实用性。

4 适应证

灸法具有温经通络、调和阴阳、回阳固脱的功效,孙氏将灸法广泛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扩大了临床适应证,今略举例如下。

4.1 治未病

孙氏重视灸法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早期的治疗,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对疾病的早期预防作如下记录:“凡人觉十日以康健,即须灸三数穴,以泄风气……勿以康健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对疾病的早期治疗,如《千金要方·卷七·论风毒状第一》云:“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差者,惟急速治之。”他还告诫说:“此病轻者,登时虽不即恶,治之不当,根源不除,久久期于杀人,不可不精以为意。”可见,孙氏从未病到已病的预防思想是很全面的,不愧为“苍生大医”。

4.2 治热证

孙氏不仅对寒性疾病应用灸法,而且通过辨证论治对热性疾病亦应用灸法。其思想源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火性炎上,施灸使火发之,犹开门逐贼,顺水行舟,顺应其性。

对热毒痈疽、阴虚内热、脏腑实热、重阳发狂及湿热蕴结等热病均施以灸法,以达到调整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如《千金要方·卷十五》记载脾实热可灸,“四肢寒热,腰痛不得俯仰,身黄,腹满,食呕,舌根直,灸第十一椎上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处各七壮。”又如《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中云:“虚热,闭塞,灸第二十一椎两边相去各一寸五分,随年壮。”孙氏“热证可灸”思想为临床灸法拓宽了思路,使灸法在治疗疾病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4.3 治急症

继晋·葛洪用灸法治疗急症之后,孙氏亦提倡急症用灸,认为“大凡人有卒暴得风,或中时气,凡百所苦,皆须急灸疗,慎勿忍之停滞也。”如《千金要方·卷四·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二十》治“女人胞漏下血不可禁止,灸关元两旁相去三寸。”《千金要方·卷八·诸风第二》治“卒中恶风,心闷烦毒欲死,急灸足大指下横纹,随年壮立愈。”又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五·备急方·卒死第一》治“缢死者”,需“灸四肢大节陷,大指本纹,名曰地神,各七壮。”治“落水者”,施“解死人衣,灸脐中。凡落水经一宿犹可活。”

5 灸疗禁忌

《千金要方·卷二十九·针灸上·灸例第六》曰:“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伤血脉焦筋骨。凡汗以后勿灸,此为大逆,脉浮热甚勿灸。”指出脉微数、热病发汗后均不宜施灸,否则会伤血脉、燋筋骨及加重病情。《千金要方》有禁灸24处,及“行年本命”、“人神所宜”的禁宜灸法,孙氏也是尊此法而不泥其术,遇到急难病者,从不拘其禁宜。

综上所述,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的研究,他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其对灸法的论述非常细致,他尊经不泥古,具有创新精神,根据不同的病情、部位、体质、年龄而提出的“灸之生熟”说,发展了晋代的隔物灸法,对施灸原则作了理论性概括,强调未病先防及早期治疗,并扩大了灸法的适应证,为灸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艾炷孙氏施灸
陆九渊行书《宋故孙氏夫人墓志铭》
Chinese Acupuncture
中暑
心魔
追爱就要厚脸皮
追爱就要厚脸皮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隔姜灸治疗五更泻1例
周围性面瘫用苇管灸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