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行学说与中医治病

2013-01-25 07:18杨昆蓉许东云褚贵保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3期
关键词:内经学说对象

杨昆蓉 许东云 褚贵保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云南 昆明 650032

浅谈五行学说与中医治病

杨昆蓉 许东云 褚贵保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云南 昆明 650032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五行学说不仅将生克制化运用于具体病证的治疗,同时还可以指导辨证用药。临床应重视五行学说的运用。

五行学说;中医学;脏腑;天人相应

五行学说理论是祖国医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它同阴阳学说一起共同构筑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五行学说以相生相克为法则,把五脏生理、病理及药物性味等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效的指导临床用药,而且把人体与自然界联系起来,形成祖国医学独特的“天人相应”观点。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经典的论述:“东方生风,风生木,……,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接着又论述了南方、中央、西方、北方的五行特性。这段论述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精辟的归纳了事物的属性。以肝为例,肝与东方相应,主升发,喜条达。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内经》把肝的这种喜条达升发的属性与东方相类比,把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现象联系起来,体现了祖国医学的“人体小宇宙观”。实际上,五行即是阴阳的不同状态的概括。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辨证治疗各类疾病,均能有较满意疗效。如治疗肺胀虚实夹杂证,此病以肺气虚,痰饮伏肺为基本病机,虚即肺气虚,实即痰饮伏肺,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的五行治则,治疗上采取补脾(培土之义)利水(化痰)的方法,取效明显。另外,由于火克金,金又克木,在治疗上还要考虑相克关系,即治疗肺胀病时还要强心(补火)疏肝(泄木)。如何运用相生或相克关系,总的原则是:病症以虚证为主时以相生关系为主,病症以实证为主时以相克关系为主。五行中以此类推。仲景先师在《伤寒论》中也告诫我们要“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木郁就会伐土,所以我们应该赶在传变的前面下手,防患于未然,体现了中医“治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原则。此外,还有培土生金,补土抑木等治疗方法。这些都源于五行学说理论的指导。

除此之外,五行学说理论还具体地指导临床用药。《内经》在《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并未把具体的临床常用药物性味与五脏相配起来,而且《内经》中这方面只是概括性论述。把本草与五脏相配起来,详细论述本草五行属性的医家,当属以张元素为代表的易水学派,尤其在元素的著作中能够体现出来。在元素的《脏气法时补泻法》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肝气不畅,一方面可能伐土,出现脾胃不适,不思饮食等症状。另一方面,气有余,便是火,肝气郁结化火,有可能灼伤肺金,这叫木火刑金。选什么药合适呢?元素说用甘草合适。甘草味甘,性温,主入中焦,培土之品。脾胃之气强健,土就可以生金,金就能制得住木。这类例子元素的书里还有很多。《内经·六节脏象论》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便是此理矣。

五行学说理论贯穿在中医治病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从辩证到立法及处方用药,无不渗透着五行学说的思想。现在有些中医师不重视五行学说的应用,特别是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只重视功效,忽略了性味归经的运用,这是不妥当的。更有甚者,站出来高喊,中医应该抛弃五行学说,他们的理由是五行学说不能完全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有的理论牵强附会,机械死板。在此,应当指出的是,任何一个理论的诞生都是源于实践的,在实践中归纳总结形成理论。反之,理论又可以指导新的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古代医家们正是把五行学说应用到祖国医学中来,才使得中医有了飞跃性发展。对于五行学说中的某些理论,虽然我们现在无法解释清楚其对应于人体的生理病理意义,但也不能妄加舍弃,应该先存疑。这也是一个做中医学问的人应该持有的态度。预防糖尿病十分有利。指导服务对象采取自我表白、保持运动、按摩、做事转移注意力、换环境、听音乐、行为控制等手段进行心理调节,必要时请专业心理医生咨询。

3.3 随访及复检 我中心对每位服务对象设有专门的档案,有专人管理,确保病人的隐私权。告知糖尿病高危人群定期复检,并正在逐步建立随访制,定期的沟通与交流可以增强服务对象的自我管理意识,确保服务对象能够配合医生达到防病的目的。

4 取得的成绩和对未来的展望

工作中我们很注重服务对象的起点和终点,如果一个多项指标都高出正常的糖尿病高危人群,经过我们的健康管理,达到了降低危险因素,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不管是用了食养、药养还是非药物疗法,我们都认为是有效可取的。在采取何种干预措施上,尊重服务对象的决定,目前对疾病治疗很强调病人的意愿,对于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管理尤其需要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故提高服务对象依从性和自制能力十分重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在依照科学的方法实施糖尿病危险因素控制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各种慢性病的风险控制,要做到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为社会实现人人拥有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收稿日期:2013.01.11)

R226

A

1007-8517(2013)03-0097-01

2013.01.05)

猜你喜欢
内经学说对象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旷云学说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