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2013-01-26 05:35郝景锋李国江付连军尹柏双崔永镇白志坤
中国兽医杂志 2013年8期
关键词:兽医教学内容动物

郝景锋,李国江,付连军,王 奔,尹柏双,崔永镇,白志坤

(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动物医学学院,吉林 吉林132101;2.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3.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

《兽医内科学》是动物医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是研究畜禽内部组织、器官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常见、多发、群发病,以研究疾病的发生机理、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为重点。它是以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微生物与免疫学、动物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药理学以及兽医临床诊断学等专业基础课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随着现代化养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今畜牧业发展和动物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近年来,笔者以我校2003~2010级动物医学专业作为试点进行研究,对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执业兽医师考试、培养综合能力、解决畜禽内科疾病的本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动物医学诊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为适应本门课程的发展,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适应《兽医内科学》学科的发展的需要。

1.1 随着当今养殖结构的调整,研究对象由原来的马、牛等大动物为主,逐步向牛、羊、猪、犬以及禽类转变,逐步减少马属动物疾病在教学中的比重。

1.2 研究内容由原来的个体发病转变为群发性疾病,研究内容更多倾向于群发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以及中毒性疾病,在学时不变的情况下,侧重于常见病、多发病,使重点更加突出。

1.3 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兽医内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疾病的发病机理的内容,涉及动物生理、动物病理、动物营养与饲料、兽医临床诊断学等学科的知识,而发病机理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从根本上把握该病的发生,才能使我们学习的知识有所延伸,举一反三,更好地培养综合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本领,从此要注意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

1.4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原有的实验条件与设备已经不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诊断技术的发展,在根据实际需要的前提下适当保留了必要的临床基本诊疗方法的同时,增加了各种诊断试剂盒、全血分析、X线诊断、B超诊断、PCR诊断技术、全尿分析、电解质分析以及生化分析等先进的诊断技术,更好地完善了诊疗手段。

1.5 随着当今疾病的不断发展,新的疾病、原有疾病新类型的不断出现,为了更好地适应发展的需要,我们发动师生多查阅文献、多深入实践,不断积累,及时更新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1.6 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地域特点,作为东北地方院校,根据地域特点,我们加重了牛病的内容比例,尤其是奶牛酮病和脂肪肝综合征等营养代谢病,其发病机理是我们讲解的重要内容,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增强他们进一步深造的决心。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兽医内科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板书讲解为主,辅以必要的教学挂图,以理论讲解为主,随社会不断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传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能力的要求,我们的基本做法是:遵循现代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以执业兽医师考试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实践操作本领、先进的管理理念、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具有创新思维的综合型人才。

2.1 “反向式的思维教学模式”[1],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传统式教学模式讲解次序为: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预防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学中以老师讲解为主,基本上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很被动,不主动思考,上课容易走神,而反向式教学是先提出临床症状,学生就会主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症状,结构的改变导致其生理功能出现异常(异常表现即是症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结构的改变,原因是病因的作用,从而很自然地引发对病因的思考,出现症状怎么办?先诊断,再根据病因与症状进行治疗,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2.2 CBL教学模式在兽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以病例为先导(Case Based Learning,CBL)、以问题为线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2]。《兽医内科学》是一门解决畜禽疾病实际问题的学科,寻找恰当的病例,让学生广泛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可以使知识无限放大,思维更加开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能力。同时加强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2.3 PBL教学模式在兽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以疾病问题为基础,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小组讨论及自学式教学方法[2]。在《兽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PBL教学过程大致为:案例下发-问题提出-查阅资料-小组讨论-问题再提出-查阅资料-班级交流与讨论-总结反馈。

2.4 现场教学与病例复制 《兽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现场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精神高度集中,能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灵活应对,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只有真正见到并实际操作,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毕竟有时理论和实践是有一定差异的,而病例并不是想用就能及时出现的,因此复制病例以备待用就十分有必要了。

2.5 讨论式教学,增强学习主动性 讨论式教学可以思维发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习主动性,可以师生一起讨论,也可以教师布置小组任务利用图书馆书籍、中国知网等手段查阅相关资料、个人或小组一起汇报,其他师生一起听讲,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小组解疑并互相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2.6 师生共同参与科研,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本领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并积极参与教师科研,参与教师科研可以加强师生之间联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意识和对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趋势的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是本科教学最根本的任务[3]。

2.7 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 在传统的板书的教学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多媒体教学、视频及音频教学、鉴别诊断、启发式教学,充分利用图书馆、中国知网、腾讯QQ以及飞信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既扩大知识面,又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条件下更好地收获知识、培养能力。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往《兽医内科学》考核方式往往是期末考试一张卷,学生往往出现“平时不用功,考前紧突击,考后全忘记”[4],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弊端,现在的做法是适当增加学生出勤、提问、实验报告成绩(尤其是实验总结部分有主见认真思考)、讨论课学习态度和知识面、技能考核这部分平时成绩的权重,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考核,力争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学生的本门课程的综合能力。

通过近几年教学改革的实施,《兽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不断的完善,课程内容随动物疾病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了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受学生好评,《兽医内科学》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应始终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放在教学的主要地位,不断随社会需求和动物疾病发展的趋势,修改并完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为培养高素质的畜牧兽医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1] 王金明,王俊东.《兽医内科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2):152-154.

[2] 李 稻,韩玉慧,蒋益,等.医学基础教育中PBL和CBL两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08-110.

[3] 刘海英,刘宽浩,李锟,等.关于提高内科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11):77-78.

[4] 王庆华,李前勇,张德志,等.基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兽医内科学教学[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6):38-39.

猜你喜欢
兽医教学内容动物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中国兽医协会第九届兽医大会
我是兽医志愿者
兽医改行搞发明
兽医
最萌动物榜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动物可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