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感悟流动的生命

2013-01-28 08:25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84
大众文艺 2013年8期
关键词:经历艺术家艺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 100084)

一、从感觉到思考

(一)感觉与思考

艺术同历史、哲学、神学被列入人文学科。美术课具有人文性质,且人文性质是美术教育中的基本性质,其评价标准往往具有多维性和多级性。故艺术家也被理所应当地列入人文学者之行列,他们对于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价值特别敏感,通常能够经过亲身的经历和带有悟性的思考,从而生发出一系列创作主题。但历史家、哲学家、神学家则是对社会价值进行反思,并非直接揭示。就使命而言,艺术家的使命是揭示价值,而其他人文学者则负责研究价值,所以在其他人文学科中,“概念”比“感觉”更重要。可以说艺术家是感觉先行,其它人文学者却是思考先行。

画家之所以要写论文,是将上文所提及的“感觉”,上升为一种“思考”。

我也曾听说过:“艺术家还是无知一些的好。”无知,体现在对一些事物的概念认知,我们在这里可以将其狭义地理解为“知识的欠缺”。从我们开始接受学前教育,到小学升初高中,甚至到大学,乃至研究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接受“知识”的灌输,以便我们形成自己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支撑的个人认知体系,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小宇宙”。“小宇宙”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离不开自身亲身实践和环境对本人的塑造。

(二)艺术家的使命

然而对于绘画作者而言,我们是否应当从一个无知的个人的创作状态升华成为一个情系劳苦大众的、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艺术文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也许正因为这种社会赋予艺术家“提出问题”的使命,使得文艺工作者们必须要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不仅关注个人经验的小情怀,更应将艺术家的使命置于头等地位。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艺术家的使命呢?医生的使命是救死扶伤,战士的使命是保护国家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白纸的使命是让人尽情书写、将情怀想法肆意抒发,大地和河流的使命是孕育生命,使人类的长河绵延不绝地流淌。艺术家的使命,就是不断地思考、创新,挖掘自己和自身所处的世界,趋近于人类各个领域共同指向的接近终端的真理。当然这是我们倾尽毕生心血去追求的,也许并不可能达到的点。我们在成长为一个名符其实的艺术家的过程中,都是从迷惘、困惑乃至绝望中摸爬滚打过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坚持忠实于自己的本心,是极其重要的使命。

(三)艺术家的无知

无知,是对周遭世界的不了解和对自身的不了解。坦而言之,很多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对艺术大师尚处在“知之甚少”的阶段,他们对艺术大师所处的年代,经历,思想活动或是创作动机不甚了然。只是凭借自己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这使得他们多少有些卑微的自信。我们可以从大师们的画面中感受到莫能明说的能量,吸收自己需要的养分,充实自己。即便是对艺术史的无知,也不曾影响他们的艺术创作,对于他们的艺术生涯而言,反而也许是件好事。如若把“感觉”和“思考”归纳为两种认知事物的能力,那么,这类艺术工作者的“感觉能力”胜过“概念能力”(即感觉主宰概念),大多数从事艺术工作的人都是“感觉主宰概念”。我们也可以将个人经验中的“感觉主宰概念”解释为“感性胜过理性”。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主动接受历炼和自身感受领悟的过程。

艺术哲学家和艺术美学家经常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评价;(对作品本身的研究)二是理清批评的前提和原理。(对哲学领域的研究)而作为从事艺术创作的个人来说,自我对作品本身的分析也应当从一个简单的“感觉”升到具有概念支撑的“思考”。我曾经以为,艺术家是可以不懂美学与哲学的,但他们依然可以画得很好,深入人心。就好比飞翔的鸟儿不必了解空气动力学原理而仍能翱翔天际。它们的“无知”便是艺术家应该尽量把握住的“纯粹”。

经过这几多年的实践经验不难发现,纯靠感觉从事绘画创作的我们而言,的确处于无尽的混沌之中。不懂艺术市场,不懂艺术行情,不了解艺术大师,甚至不懂艺术史的来龙去脉,不了解的东西实在太多,对艺术活动中的规律又知之甚少。一直以来,他们只关注于自己生活,对于他们来说,这就足够了。

(四)自知的必要性

我曾在桂林目睹过阿妈用尽一年时光一针一线做得的绣片,她们认真虔诚却不自知,且由于生活所迫,其价值只能由收购者来定夺,从而转卖获利。艺术市场的收藏者大多也并非出于真心喜好,而抱有投机心态,他们甚至不懂欣赏,只渴望将来大赚一笔。艺术家就是这样被剥削压榨着。在艺术家不知其自身价值而成为某些艺术商人的剥削对象时,我恍然觉得,我们在保持着飞翔的同时,十分有必要了解我们自身的价值。当然我所说的“自知”,不止于对自己所创造的价值的认知,更应当体现在对自我意识形态中哲学依据的大致了然。艺术家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哲学思考,并将其注入到生活和创作中,这才是有助于我们继续攀登高峰,突破创作瓶颈的关键。

二、在路上

(一)让生命自然地流动

1.不必太过重视知识储备,重在感受。

知识积累,是一种储备。我们时常在为我们即将遭遇的一切,做着各种准备,却总是在没有做足充分准备的过程中,一切便悄然而至了。知识就像远行之前做的攻略,虽然需要,却不至于被置于决定性地位,彷佛在旅途中,我们不能随时随地参看攻略,那样只会迟疑自己脚下的路。在路上,找准一个大致方向,要跟着感觉一直向前走,直到某个关键的岔路口,再翻看地图以便确认最终目标。行前,有的人甚至因为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勇气上路。要知道,没完没了的准备只能使你力不从心,不到出发那天,是永远不会停歇的,生命的旅程,恐怕大都如此,来不及准备,就已经在路上了。所以不要再准备了!直接出发吧!毕竟,我们的生命太有限了。

2.面对变数要懂得随遇而安

世事有变数,遗憾在所难免。在路上的人,要懂得随遇而安,让生命自然地流动。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准备工作做到天衣无缝的完美,亦不可能预测即将来临的灾难,如果人的一生从一开始就知道该怎么去走,我们的准备工作细致周全到可以避免一切不测的发生,那人生还有什么挑战和乐趣呢?更无从体会战胜困难和超越自我的欣喜若狂了。可惜我们无法在前生做今世的功课,也来不及在人生的末尾做总结或来世的畅想。我们更无从知晓生命的截止日期,无法做周密的计划安排,唯有在流动百变的生活中,随遇而安。

(二)随所住处恒安乐

《随所住处恒安乐》——《坛经》

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

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

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1.在哪里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心境。

“只要我想,我就在我所向往的任何一个地方,因为这颗心,是我的。”只要是在路上,无所谓在哪里,感悟是随时随地的事情,没有必要将自己置身于某一特定境地才能静心,不要趋之若鹜地去那些被前人挖掘得体无完肤的地方,不用拘泥于举世瞩目的风景,要追随本心游走,哪儿有风景往哪儿走,哪儿有故事往哪儿走。走到哪里,都是在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一些事物的价值,再多人认为好,认为价格不菲,甚至认为奢华尊贵的旷世珍宝,只要你不认为必要,就可以不要;而且,最好不要。要了,就不是你了,平添烦恼。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使沉浮尽可能地趋于沉静,以此看到一个近乎完整的、近乎纯粹的自己。

2.懂得辗转和留白

生活需要流动,需要精彩纷呈的填充,然而却也需要空白的间隙。在路上走得长了,自然见多识广,然而飘荡的时间久了,难免身心疲惫,缺乏归属感。在路上走得久一点的人会发现,这世上的风景本没什么太大差别;平原、山地、丘陵,一笑而过,来不及蹉跎。一路上风光无限,通过走走停停,经过咀嚼与吞咽,更要有消化和吸收养分的过程。不然只是走马观花,领略不到“在路上”的真谛和乐趣。我们需要花里胡哨的生活体验,更需要放松心情调整心态的空白页;我们要懂得享受一个人出行,不那么紧迫地好像急着要去哪儿,随意停留,随心所欲,一切打破常规的行动都值得期待和尝试。

“在路上”的时候,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具象的结果,或是一个确切的目的地。但是不要奢望太快地实现它或是找到它。可以朝着自认为是目的地的大致方向悠哉地游荡,也可以明明看见目标,却故意挑另一个方向走,这样才有可能收获别样的精彩。历经的时间越少,在路上的时间越短,能够亲身体悟到的东西也越有限。人的悟性跟其经历人生的时间长短不一定相关。有时候,多走些弯路,未尝不是件好事。

3.学会做减法和集中精力

年轻的我们,精力充沛,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发挥,路是越走越窄,却也越走越长,越走越坚定,在路上我们可以变换不同的步伐以调整身心状态。好比年轻的时候有很多路可以走,但每条都是浅尝辄止,走着走着,投入的体力多了,余下的心思便也消耗殆尽了,这时我们就要集中精力和体力只走一条路,这样才有可能到达彼岸。年轻时好比手里攥着各种信用卡逛奢牌店,随意透支,任意刷卡,可以大手大脚地肆意消费,但透支额度有限,只能用各种卡拼凑着用,互相补偿。年纪逐渐大了,唯有集中一张白金信用卡积累信誉度,刷卡和还现的次数多了,额度便随信誉的积累与日俱增,才能更有底气地一掷千金,且掷地有声。

(三)领略瞬间的永恒

著名摄影大师布列松说:“世间的每一个瞬间都有其决定性的意义。”

“经历”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课,更是一种修行,是无法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必须有旁人或旁物的介入,构成一种事件,这种事件必须符合时间、空间及人物的叠合,彷佛摄影艺术作品,要在短时间内,将事件的意义以及美感同时呈现,造就瞬间的永恒。这就需要摄影者的心灵与这一事件高度契合,并不是靠数量的积累,就能成就一个艺术大师。同理,经历这回事儿,也不是靠时间的叠加和目的地的罗列,就能累积出一个凯鲁亚克或是鲁滨逊。对瞬间和永恒的把握,使得人们活出不一样的人生。有些人的一年,都只是过着同样的一天;有些人的一天,全然可以当成一年来活。

经历一个瞬间,即是经历一种永恒,经历所谓的“特别”。有些事情,必须是特别的人,在特别的地点,做了特别的事情,才有其特别的含义。不是谁都可以替代的,不是在哪里都能拥有的,不是人人都可以享受的。跟谁一起喝过的酒,谁曾经抽过的烟,谁没看完的一本书,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点。点与点连成线,线平移得到面,面又平移成空间,空间与时间叠合成特定的时空。那就是“特别”。

那些早晚都要流失的美丽,必须在特定的时刻得到尽情的绽放,才能日久弥新。有的人,就是愿意经历漫漫无尽长夜的等待,只为赏昙花一现。好像除夕的烟花,失去的拥有,瞬间的永恒……

(四)别人在走的路,你同样可以走出自己别样的风景

在路上的人,需要有一种勇气,就是敢于离开一马平川的大道,另辟蹊径;在路上,有很多同行者,人人都是抱着“经历一下也无妨”的心态,考大学、考研、考博、出国留学、找工作……最终目的不一样,但是同路人很多。他们有的成功了,谦虚说是运气加实力;失败了,也可以安慰自己说:无妨,倒也是个经历。然而有这样一种说法:简单的“经历”,在我们这个时代,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候拼的是“特别的”经历,不能千篇一律,要必须区别于他人才行,有独到的经历,才能突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在路上的人另有一种坚持,就是敢于在大家都在走的路上,坚持继续走下去。很多从事的艺术工作的人,生怕与别人一样,标新立异,以此区别于他人,一旦碰到跟自己相同的艺术形式,就立马调转码头避之不及。一样怎么了?一样的表现形式,其内涵有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一样的话,不一样地说。只要出于本心,别人都在做的,为什么自己就要停呢?别人都是陆地生物,你为了区别于他人,就能长腮变成两栖动物么?别人都在吃饭,喝水,呼吸,你为了跳脱俗人之外,就该死么?既然大家都在活着,就要看看谁活得最贴近本心,活出真我,活出自己所追求的极致。平凡、精彩、真切、自在……

(五)在路上

在路上,我们要学会“用心去看”,而不只是“用相机去拍。”一场旅行下来,你可能收集了大量图片,在电脑中回放时发现全无身临其境的感受。于是开始疑惑,走这些路,赏这些风景,经这些事,究竟为着什么?我们的心智,并没有因见多识广而成熟许多,我们穿着新鞋仍在走着过去的老路。我们也许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通过旅行明白一个事理,解决一些问题,或是认清一个人,乃至我们自己。那么,为什么却偏偏还要坚持在路上?我想其根本原因该是多半出于人类对世事的好奇,因为想要了解,所以在路上。在路上,不能随波逐流,跟随别人的脚步前行,那样迟早会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在路上,要追随自己的本心,不要顾忌太多,跟着感觉前行,时常回望我们最初的梦想。

注释:

①苏民 :《禅悟人生》 ,珠海出版社2001年版 ,第 5 页

②李昱宏著;张琪改编:《灰色的隐喻》——摄影的时间,机会与决定性瞬间.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美)马丁,(美)雅各布斯著;包慧怡,黄少婷译.《艺术和人文——艺术导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3

猜你喜欢
经历艺术家艺术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