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昌吉民间社火表演的多元性

2013-01-28 08:25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新疆乌鲁木齐830049
大众文艺 2013年8期
关键词:昌吉社火秧歌

(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9)

近年来,每逢春节、正月十五年节期间,昌吉地区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会都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社火活动,其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群众参与广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昌吉社火表演,已经由一种汉民族独有的传统民间娱乐形式,演变为具有多民族文化元素的民俗文化载体。有感于近几年风行的全疆性的大型社火表演,可以看出一场原本发自民间的娱乐活动演变为了官方组织下的民俗表演竞赛,其中既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它不仅是广大群众节庆文化娱乐生活方面的精神寄托,而且在学术价值上反映着昌吉地区乃至整个北疆地区的社会形态,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民族团结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极具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价值。

一、官方组织,群众基础广泛

社火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在于它的这种凝聚力,从最初同乡会间的联络乡情,互帮互助到如今百姓间的积极参与。今天的昌吉社火不再是民众自发组织,而是市委、市政府统筹,全市上下互动,共同组织的群众性节庆活动。尤其是作为一种表演活动,更是在表演者和观众之间产生了共鸣,在社火活动中呈现了现代城市的和谐。这种群众性节庆活动,完全起到了凝聚民心、促进民族团结的目的。它充分展现了昌吉各族人民富足殷实的物质生活与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完美诠释了当代文化建设发展的和谐主题,是各级党委、政府牵头奉献给民众的精神文化大餐。

表演社火的民间艺人,也大多数来自乡村农户,情感纯朴而又富乡土意味,观众与表演者互相熟知,所以常常在表演时队员与观众欢闹一片,喜庆的锣鼓、欢快的秧歌、各种扮相的小丑、开心的笑脸,阵阵欢笑声,互相传递着新年的喜悦和节日的祝福。双方的情绪是互动的,彼此感受着互动中的欢乐。对观众来说这也是一种参与,这种形式区别于其他民间舞台艺术,它不是单一的一个在演一个在看,而是共同完成的,这样会拉近表演者与观众彼此的距离。从参与者到组织者会把参与社火的表演与排练,看作是无比幸福、无尚光荣的事。而且如今昌吉的社火表演已演化为一张城市形象名片,每逢年节,媒体都会大肆宣传引得十里八方的人驱车前来观看,具有如此广泛群众基础的社火表演定会吸引广大民众积极参与进来。

二、形式多样,传承和谐主题

作为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水平的载体,展示昌吉市多元文化的平台,社火表演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各族群众的喜欢,从社火表演中观赏体味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浓烈与幽香。

从以前传统的社火表演中常见的有舞狮、龙灯、高跷、旱船、腰鼓、秧歌等样式。随着近年来新疆开发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逢年过节时,社火表演者穿红着绿,妆扮艳丽,走上街头为群众表演,社火的表演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既有传统的腰鼓、秧歌、舞狮、跑旱船等,也有颇具现代气息的军乐队、民乐队、威风锣鼓队和扇子舞、花伞舞、卡通表演等。

同属秧歌表演,也会因参与人员,衣着服饰,手持道具,队型变化,舞蹈动作,曲调的不同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有的秧歌表演中,还穿插其他的节目表演,如舞龙、舞狮、哑剧等同时进行。本届昌吉社火表演中就既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秧歌表演,又有蜿蜒起舞的五彩长龙,还有吐纳吉祥的飞跃金狮,更有挥洒祝福的喧天锣鼓,这些不但赢得数万观众阵阵喝彩,更吸引观众眼球的还有各具风格的彩车巡游,此外,各表演队伴随社火表演的音乐也显得别具意味,类似《我爱你中国》《欢聚一堂》《常回家看看》《回族花儿》等乐曲,既展示着爱国爱家的大主题,又向人们传递着节日的吉庆与祥和,充分展示热情好客的昌吉市各族群众勤劳致富、幸福和谐的生活状态,尽显文明乐观、蓬勃向上的风采。

三、内容多元,彰显地域民族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昌吉地区社火的内容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新时代下赋予社火以新的内容。已经从根本上摒弃了传统表演仪式中对神祗的崇拜和对祖先的祭祀,纯粹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演化为一种新的民俗。

在昌吉社火表演中,为了丰富内容,营造社火的气氛,有保留传统内容如“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头带面具的老寿星、胖娃娃”等。还有举着标语蕴含祝福寓意的表演如“五谷丰登”“幸福人家”“和谐社会”“太平盛世”等,也有增加了宣传党的好政策,倡导公德教育,反映科技致富、发展农村经济等内容的表演。再如“跑驴”是新疆汉民族社火的内容之一,由于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今天的表演中又有借鉴诙谐、幽默的阿凡提骑毛驴的维吾尔族民间故事的元素,从而使汉民族社火内容得到延伸。有的是在原有秧歌、舞狮、舞龙、花车、跑驴等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吸纳了本土少数民族诸多舞蹈艺术的元素,如维吾尔族热情奔放的《麦西来甫》,有回民族幽默风趣的舞蹈《踩点点》,有哈萨克族优美的冬不拉舞蹈,从而使得社火表演具有鲜明的多元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也有的是将淳朴、自然的表现生活场景和风俗习惯如割麦子、扬场、走四方、挑门帘、迎亲接福等融入秧歌的表现情景之中,赋予了秧歌新的内涵使整个社火表演鼓乐激昂,表演热情奔放。

由此可见,历史上纪昀笔下的昌吉屯在社火比赛上的精彩场面,今天依旧可以重现在人们眼前。也正是人们在用社火的方式继续歌颂美好盛世:把传统的祭祀神灵、求福纳祥的社火,融入现代文明,体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心态,体现的更多的是新疆这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地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聚合功能,给人们带来文化传承的愉快感和深厚感,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

[1]郭院林.从《乌鲁木齐杂诗》看乾隆年间新疆移民文化[J].大众文艺.2009,(24)

[2]孙玉梅.清代新疆屯垦文化研究[J].新疆地方志.2011,(3)

[3]李智信.社火溯源[J].青海民族研究.2008,(4)

[4]左红卫. 抗战时期新疆的民间社火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5]杨之光.新疆汉族社火秧歌成为玛纳斯最亮文化品牌[N].昌吉日报,2009-2-10(2)

猜你喜欢
昌吉社火秧歌
山西平遥:闹社火 展成就 盼发展
图说建党百年·天山画卷 时代昌吉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昌黎地秧歌
浅析昌吉丧葬仪式中的民间道教音乐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陇 州 社 火
社火,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