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环保优先 打造生态灌云

2013-01-28 13:46
唯实 2013年6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

鲁 林

江苏沿海地区是全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在沿海发展战略中,省委、省政府突出生态保护和建设,明确要求贯彻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地处江苏沿海地区的灌云县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秉承“生态设计、系统控制、不断提升”理念,遵循建立生态系统、加强生态控制、加快实施减量化、形成循环体系、不断提升环境质量的工作思路,把环保优先方针落实到打造全省沿海新增长极的全过程。

一、优越的生态环境是灌云必须倍加珍惜的核心发展要素

生态环境是产业的承载空间,是衡量区域发展潜力大小和竞争力高低的一个核心要素。灌云境内生态环境优越,承载空间巨大,比较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强劲。

自然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样,林木植被20余种,水生植被10余种,全县森林覆盖率23.9%。河网密布,水量充足,可以利用灌溉的水约3亿至4亿立方米,连同本地径流1.5亿立方米、上级供水1亿立方米,共5.5亿—6.5亿立方米。滩涂盐田量大,海岸线全长32.1公里,共有42万亩盐田滩涂。东部燕尾港处于灌河入口,是全省唯一的海河联运港口,极具开发潜力。矿产资源主要有砂石、陶土和矿泉水,其中陶土矿和瓷石矿蕴藏量达2亿吨以上。大伊山矿泉水达国家矿泉水水质标准。

自然风光秀美。自然资源丰富,山水风光秀美是灌云生态环境的显著特点。大伊山被誉为“淮北平川第一神山”,是国家4A级风景区,峰、岩、洞、松自然景观与岩画等历史文化相互交织。依山而建的县城是苏北地区唯一的有山有水的县城。平原区多条河流入海,形成河道湿地,造就了灌河口,沂河入海、开山岛日出、生态湿地等秀丽的海滨风光,建设了3A级景区——潮河湾生态园。

环境质量较好。全县6条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近海海域水质基本达到海水三类标准。全县环境空气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全年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328天,县城声环境质量达到《连云港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规定的标准,达标区覆盖率90%以上。土壤无重金属等污染。

产业生态化趋势凸显。2012年底,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22.9:46.4:30.7,整个产业体系呈现明显的集约化、生态化特点。工业集中在县经济开发区和临港产业区,形成了精细化工、船舶制造、金属材料及制品、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和清洁能源等六大主导产业,东部的临港产业区形成了精细化工百亿特色产业。农业以优质稻麦,芦蒿、紫苏、蓝莓等果蔬,以及规模化畜禽和渔业养殖为主,全县137万亩耕地,高效农业5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22.9万亩,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在传统商贸流通的基础上,形成文化旅游以及现代物流、生产服务业等新型服务业态,生态环境对产业承载功能日益显现,并在产业发展中得到保护。

二、在沿海开发中牢牢把握环保优先的生态原则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生态环境是灌云发展的优势。灌云县坚定不移走科学开发、集约开发、绿色开发的路子,牢牢把握生态原则,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整体优化县域生态功能分区。组织开展全县环境资源调查摸底,高起点编制沿海开发总体规划和环境及生态发展规划,科学划分复合生态系统各项功能区域,确定五大生态功能产业区,即西部岗岭果林蔬生态产业区,推广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控制水土流失,发展林经、林果、蔬菜等多种经营,建设外向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中西部农工商一体化生态经济区,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高区域环境质量,发展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中部农业产业生态产业区,加强耕地保护和规模种植,加快林带建设,提升河流生态等级,减少面源污染,发展现代农业;东部沿海海洋生态产业区,加强沿海生态林网建设,结合滩涂生态保护,发展水产养殖业,适度开发滩涂,建设现代港口,发展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南部新沂河生态保护区,建立泄洪通道保护区,适度开发河滩资源,加强乔灌草复合型生态防护林建设,建立野生动物栖息林带,建设规模化绿色畜产品基地。

统筹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突出新型工业化,工业立足两大工业园区,明确产业定位,毗邻县城的经济开发区,坚持高、轻产业方向,沿海的临港产业区坚持大、重的“两基”型产业方向,根据环境容量和生态建设要求,确定项目进园区的规模、结构和环保的门槛;农业突出污染减量和生态农业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有机粮食、蔬菜等具有生态保护功能,花卉苗木和蓝莓等具有生态建设功能,芦蒿、紫苏等设施农业以及规模农业、规模畜禽和渔业养殖等集约化保护自然资源的现代农业,发挥两个省级农业园区科学种植、环保示范的作用。现代服务业突出新型服务业方向,坚持现代文明生产消费理念,着力发展集中商贸、文化旅游、生产服务和现代物流等。注重节约资源,集中力量办好工业、农业园区和旅游经济区,提高产业发展的集中度,两大工业园区工业总量占全县的86.1%。把环境建设、资源节约贯穿城镇开发始终,实行城镇、产业、生态同步推进,科学构建以县城为中心、4个中心镇为节点,8个城镇为支撑的城镇体系,促进人口、要素和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环境优化。

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安全并重。尊重生态规律,坚持建设在先,保护优先,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施绿色灌云生态建设工程和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持续整治和提升区域环境,构筑四道防线,即:环境空间有限的思想防线,增强土地、水等资源以及能源消耗的危机意识,倍加珍惜环境资源;环境成本的价值防线,强化项目建设的环境评价,把好项目入口关,算好长远成本账,增强执行产业政策和严守环境门槛的自觉性和约束力;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控防线,建立生态容量控制监测系统,动态评估生态变化情况,以系统控制减少点状破坏,保证区域生态的可防可控;生态环境的政策防线,构建系统完整的环保政策体系,坚决遏制破坏环境行为,引导各类主体成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守护者和建设者。

三、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凸显的繁荣秀美幸福新灌云

沿海开发是建设繁荣秀美幸福新灌云的首要战略举措。在推进开发建设中,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守生态底线,突出绿色增长,落实环保优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构建城镇体系生态系统。城镇体系是环境系统中主要的污染集中区,是系统控制的重要节点,坚持把城乡统筹放到生态环境建设大系统中规划,实行“规划引领,基础先行,生态开发,总量可控”,建设城镇生态系统。在全县乡镇建设规划中十分重视生态规划内容,充分考虑生态容量,做好增量控制。对山体、河流等重点生态区域,划定相应的生态红线。城镇也都确定相应的生态红线。利用城镇自然生态特点,建设特色乡镇,推进“绿色城镇”建设。县城绿地按照建设用地的30%—40%划定,对各建设单元提出引绿进区要求,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单元。把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建设作为城镇开发的重要内容,努力创造宜人环境。加快建设城镇环保设施,做好减量文章。建立覆盖城乡的污染物处理系统,实行环境污染规模化集中处置。完善环卫设备和设施,按“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集中处理”的原则,改造垃圾中转站,增建镇区和村庄垃圾收集点,村庄生活垃圾收集点按60—100米一处设置。县城正在推进250吨/日规模的垃圾填埋场建设。完善城乡污水处理体系,今年5个乡镇将建成0.2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再开工建设5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县城新增1.5万吨/日污水处理厂,2014年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中水回用率达15%。认真抓好村庄环境整治,通过城镇化建设,农村康居示范村建设,提升农村生态人居环境,减少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对水环境的影响。2012年,全县有246个村庄通过省验收。

防治并举,推进产业生态化。围绕2014年力争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十二五”末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严格执行环境准入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落后产能淘汰计划,加强生态建设。通过水、气、固废综合治理,实现重点区域环保等级的不断提升。县临港产业区全面落实“一企一管”及企业污水处理装置建设和废气整治工程,构建企业防线;提高园区4万吨/日污水处理厂模块化处理能力,加快光大国际有限公司50万吨固体废物填埋场建设,构筑园区集中处理防线;建设集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控和图像监控于一体的环保数字化在线监控中心、空气自动监测预警站,建立动态监控防线。加快推进华能集团热电联产项目,力争今年实现集中供热覆盖率、化工污水接管率、达标排放率和固体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县经济开发区污水设施配套,集中供热工程即将竣工。项目建设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推行环境监理制度,建立环境监理体系。大力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完成30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推动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水平逐步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认真开展园区环境治理,着力整治突出问题,改善区域环境。坚持生态化取向,打造现代农业品牌,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十二五”期间,全县将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0个,建成农产品企业绿色食品商标50个,建成有机农产品基地10个。全县5个万头猪场、5个千头牛场、5个10万只养禽场都将建成100立方米以上沼气治理工程。建立和推行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体系,大力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或操作规程,提高农业的标准化、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加大对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田头批发市场、重点农贸市场等农产品药残检测;强化农资市场执法管理,做好禁用高毒农药替代品种试验示范和宣传推广工作;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新型农药施药技术,实现药、肥污染减量化,促进农业的“清洁”生产。

重抓基础,优化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着力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在两大工业园区,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依托中国染料清洁生产基地,率先在染料行业实现突破。加强农业循环型生产体系建设,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全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秸秆还田、秸秆燃料、秸秆青饲等利用方式,减少秸秆焚烧污染。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用料综合使用方式,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形成。绿化造林是提升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着力打造绿色灌云,重点实施十大工程,即沿海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坚持每年新增2万亩成片林;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建设3万亩优质苗木基地,保护和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村庄绿化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县村庄基本上实现沟河、渠、路林阴化,绿化合格村达90%;水系道路绿化工程,形成水土保持林、护岸林、水源涵盖林、生态防护林。此外,还要实施苗木花卉产业工程、优势经济林果综合利用工程、森林生态旅游观光工程、林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和湿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2012年,灌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03年至2012年绿色江苏建设生态创建成就奖”。水环境质量是提升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根据《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和《连云港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严格按照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做好使用和保护。加强水系建设,特别是对大中沟定期疏浚,净化周边环境,做到面清、岸绿、水洁。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建立河流管理机制,减少农村生活、养殖污水通过沟渠污染河流,实现内河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基本恢复。进一步提升叮当河、盐河等截污工程功能,实施保护区生态工程,确保饮用水源生态安全。做好新沂河断面监测、各主干入海河道疏浚整治及河流环保管理,动态控制对海洋的污染。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建设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漫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