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经济区在辽宁省域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中的产业示范效应研究*

2013-01-29 12:35
区域经济评论 2013年5期
关键词:经济区沈阳发展

吴 超 景 禹 陈 医

跟进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也为进一步改变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南重北轻”的亚健康状态,国务院于2010年4月6日正式批准设立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既是党和国家在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上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为辽宁省域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在东北全面振兴进程中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部署。应当认定,沈阳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不仅是辽宁省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核心力量,而且也是辽宁省域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的区域新引擎。由于沈阳经济区是随着近代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而渐成规模的,又随着新中国城市发展的日益区域化与现代化这一路径而逐渐壮大起来,所以必然会成长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东北全面振兴的龙头区域和辽宁省域经济增长的核心部分。沈阳经济区作为我国重要而又有着鲜明特色的地区,它的成功建立和发展必然能推进辽宁省域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的产业化进程。

一、沈阳经济区在辽宁省域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中的产业示范路线图解

沈阳经济区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8 座城市(见图1),区域面积75000km2,占全省50.8%,总人口2359 万人,占全省55.6%。沈阳经济区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产业集中化程度较高。在此有必要简要介绍各个城市的概况。

(一)沈阳: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沈阳地处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同时还位于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沈阳总面积13000km2,市区面积 3495km2,总人口 720.4 万人,市区人口 506.6 万人。它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工业重镇。沈阳拥有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高等级的高速公路网,以及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它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在以沈阳为中心的150km半径内,集中了以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7大城市,形成了资源丰富、结构互补性强、技术关联度高的沈阳经济区。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正在开发建设的营口新港和锦州港,距沈阳均不超过400km,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二)鞍山:建设成为世界级的钢都

鞍山市地处辽宁省中部,地区总面积9252km2,总人口347万。鞍山北接沈阳,南接大连,位于东北装备制造业中心和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两大城市之间,既有接受双方辐射的先天优势,又有衔接双方互动发展的能力。同时,大连、营口等港口对外开放度的加大,又为鞍山走向国际市场开辟新航道。鞍钢经过“九五”和“十五”大规模技术改造,主体制造装备和生产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跻身世界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在2005年中国企业500 强、制造业500 强中分别排在第34 位和第10位。在与本钢进行战略重组之后,正向着世界500强企业目标迈进[1]。

(三)抚顺:发挥石油化工产业优势

抚顺市总面积10816km2,市区面积675km2,人口227万人。地理位置优越,东与吉林省接壤,西距沈阳40km,南与本溪相望,北与铁岭毗邻。距离沈阳桃仙国际机场40km,距营口港200km,距大连港400km,与各地均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相接,交通十分便利[2]。由于紧靠中国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沈阳,两市的产业结构有很强互补性,抚顺市应该与沈阳形成错位和互补发展。从抚顺产业结构看,以石油炼制为基础的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主体产业,其产值已占抚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60%,许多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四)本溪:集成冶金产业优势并发展接续产业

本溪位于辽宁东南部,地处辽东半岛腹地,呈哑铃形分布。全境总面积8411km2,人口156 万。东傍吉林,西邻辽阳、鞍山,南接丹东,北靠沈阳、抚顺。交通四通八达。沈本高速公路、沈丹高速公路、本辽高速公路、东北东部铁路、沈丹二线铁路等建设与开通,使得本溪的交通更加便捷。历史上,本溪是煤铁资源型城市,冶金工业门类较全。然而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本溪正在由传统工业型城市转变为现代工业型城市,由“黑色发展”向“绿色发展”之路转变,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本溪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营口:建设东北腹地超大物流航运中心

营口面积为4970km2,人口242 万。营口港是东北第二大港,在东北众多港口城市当中,其区位比较优势突出。它距离东北商贸中心沈阳166km,距离大连104km,正处于辽宁两个重要城市的交叉地带。相对于沈阳,它有沈阳无法比拟的海上交通优势。而相对于大连,营口与东北腹地的距离更近,从而使其拥有更加便捷的陆路通道,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它还处于辽东、辽西经济分水岭地带,使其既可以获取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又可获得先进的技术工艺。营口全市海岸线总长96.5km,滩涂总面积19.7 万亩,海域总面积为1053.4km2。2009年世界经济衰退,而营口港发展势头不减,全年货物吞吐量17603 万吨,以同比增幅16.7%,列全国第二位,跻身我国亿吨以上吞吐量大港第十位,现已初步具备建造大型国际海运物流中心的潜力。

(六)辽阳:形成化纤产业为龙头的发展模式

辽阳地处沈阳经济区中段,全市总面积4731km2,人口178万人。辽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方便。长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贯穿南北,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60km,距营口鲅鱼圈港162km,距大连港332km。辽阳是一座拥有24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目前它是座新兴的现代石化轻纺工业城市。辽阳市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包括石油化纤、轻工、纺织、化学、机械、电子、建筑材料、能源等多个主要行业。另外,辽阳是国家重点化纤工业基地之一。辽阳石油化纤工业公司是国内具有现代化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的特大型石油化纤联合企业。

(七)铁岭:建设成农副产品和辽宁专用车生产基地

铁岭市位于辽宁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地处松辽平原中段、辽宁东北部,南部紧靠沈阳和抚顺,总面积13000km2,人口300 万,其中农业人口207 万。铁岭是吉林、黑龙江两省通往其他省市和出海口的重要通道,距沈阳桃仙机场80km,距大连港530km,距营口港290km。铁岭市是农业大市,素有“辽北粮仓”之称。2008年,粮食总产量36.145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牛、猪、羊、鸡饲养量不断增加。就建设辽宁专用车生产基地而言,铁岭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它位于长春、沈阳两大汽车城的中间地带,因此它具有发展汽车零部件及整车组装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先决优势。

(八)阜新:打造沈彰新城并做好资源型城市转型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东达沈阳及辽东沿海城市,西至朝阳、内蒙古赤峰,往南经锦州可直下京津,北上经通辽可到霍林河矿区,是辽宁西部的交通要道,总面积10355km2。阜新要以建设沈阳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积极承接沈阳产业辐射和转移,建设沈彰新区,打造沈阳卫星城。阜新成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以来,依靠比较丰富的矿产、土地、人力、能源等优势,着力培植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全市经济呈现出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沈阳经济区在辽宁省域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中的综合优势

沈阳经济区内有着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这使其较早就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和建材等工业为主的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而长期形成的东北地区最为便捷发达的交通网络,也使得如今的沈阳经济区成为我国著名城市群之一。从总体上分析,沈阳经济区的发展具有很多先天和后天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构成了沈阳经济区在辽宁省域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推进中的产业示范作用的综合优势。

(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沈阳经济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中部,南临渤海,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它到日本东京、韩国首尔、蒙古乌兰巴托、俄罗斯伊尔库斯克几乎空间距离相等,并独占该地区的核心位置。在由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和中国等国家构成的东北亚经济圈中也占有相当重要地位。这一区域从地理空间上来看,北上可及俄罗斯、蒙古,东进达朝鲜、韩国和日本,通过营口港或内陆可南下到达东亚和南亚各国。沈阳经济区是中国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域和辽宁省的经济核心地带。随着东北亚经济圈的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将会大大推动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工业技术改造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形成沿海与腹地互动格局,从而促进沈阳经济区快速发展。

(二)资源禀赋优势依然明显

从地质学角度看,沈阳经济区地处华北地区北缘环太平洋成矿地带,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与环境。事实上沈阳经济区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且储量巨大,这为沈阳经济区成为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基地提供了有力保证。在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条件下,经过多年发展,沈阳经济区一度成为了以冶金、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电力工业为支柱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诚然,由于长期超强度开采,目前大部分地区的矿产资源已面临枯竭,但从现实来看部分地区仍存在可挖掘的潜力。2009年在本溪大台沟地区发现30 亿吨大铁矿,远景储量70 亿吨世界最大单体铁矿。2010年在新民市境内发现一特大油气地质带,根据分析显示,蕴藏石油地质储量达14.6亿吨,保守估计可开采100年。另外,在阜新彰武县雷家区近日又探明储量约1.5亿吨的新煤田,粗略计算可开采53年[3]。从以上消息可以证实,沈阳经济区的资源优势依然明显,奠定了其在辽宁省域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推进中的产业示范作用的自然资源基础。

(三)通达便捷的交通设施优势

沈阳经济区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这主要体现在历史上长期建设形成的沈阳经济区便捷发达的交通网。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特别是铁路干线的建设而形成的经济区,大都是以铁路、公路枢纽为中心的主要城市向周围地区不断扩展,而经济区中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也较快。这一区域已经形成以沈阳为中心的陆路、航空中心枢纽,加之正在建设当中的营口港为国际海运中心的综合性海陆空联动交通格局,拥有包括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沿京沈、沈大、沈吉、沈丹、沈承五大铁路和公路干线,形成了向四周放射的十分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目前国家正在积极建设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和东北东部铁路通道两大铁路干线,这两大干线均通过沈阳经济区,他们的全线开通,将进一步提升沈阳经济区的交通设施优势地位,完善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沈阳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交通运输保障。

(四)引领发展的科技开发优势

沈阳作为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在科学技术方面具有相当优势。特别是在其优势产业如机械、航天、化工等方面,科技水平相对领先。在中心城市科技优势强大辐射下,会带动整个经济区科学技术发展与创新。相反,周边城市取得的先进科学技术也将不断向中心城市集中,使得沈阳逐渐成为沈阳经济区科技优势集中的核心。另外,为了谋求沈阳经济区在科技、信息产业方面的深入合作,早在2006年5月28日,在原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七市市委书记及市长联席会议上,七市共同签署了《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会议指出,今后七城市将组建统一的科技合作管理委员会,促进科技信息互通,研究制定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的科技合作长期规划,设计区域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构架和创新体系,定期开展项目对接、项目推介、校企合作等科技活动,并加强重大项目的联合攻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资源,形成区域“产、学、研”联盟。通过营造良好的区域科技创新环境,促进沈阳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发挥沈阳经济区整体科技优势与竞争优势。

(五)千载难逢的政策支持优势

随着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促进沈阳经济区发展和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也相继出台。为了实现沈阳经济区的合作发展,2005年4月7日,原辽宁中部城市群7 个城市的书记、市长在联席会议上正式签署了《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合作协议》。该协议内容包括交通运输、贸易流通、金融服务、产业发展、对外招商、科教文化、人力资源、生态环境、旅游开发、信息通讯、统筹规划11 个方面。而2005年以来先后签订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科技合作框架协议》、《辽宁中部城市群信息产业合作框架协议》、《辽宁中部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合作协议》、《辽宁七城市环保工作实施方案》等近二十项专项协议、部门协议,为沈阳经济区的合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

特别要强调的是,2010年4月6日经国务院同意批准设立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方面是国家根据当前发展格局适时做出的新一轮战略投放,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对辽宁多年来大力推进沈阳经济区建设的充分肯定。

三、沈阳经济区在辽宁省域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中的现实价值

经辽宁省多年推进沈阳经济区建设,同时近日国家又给予了政策上的绝对支持,沈阳经济区的振兴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沈阳经济区加快发展为现代产业基地这一战略定位,不但正确合理,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它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可以示范和带动全国范围内建设现代产业基地,是增强并且提升东北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还将全方位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联动。

(一)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一个或几个超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来带动,而是越来越表现为建立以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或城市群来增强区域竞争力。规划建立和发展经济区和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上的重大战略决策选择。沈阳经济区的设立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的需要。要重振沈阳经济区,关键要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挖掘内在潜力,发挥自身优势;各个领域要联合起来,发挥互补优势,走共同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认识到,区域经济是按照自然资源、地缘环境、内在联系、人文条件、商品流通、文化意识、民族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地区经济联系与协作,是地理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统一。不单地理上要相接,经济上联系也要紧密,如此才能真正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建立在产业分工合理,市场联系紧密上的。跟从时代发展潮流,沈阳经济区若想成为世界城市系统至少是我国城市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应承担起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聚集和扩散枢纽的责任,发挥有效的组织、带动、示范等作用。因此,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客观趋势,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所带来的政策机遇、日韩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我国工业化加速所带来的市场机遇,积极构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二)示范和带动全国范围内建设现代产业基地

应当指出,国务院批准沈阳经济区进行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目的在于鼓励沈阳经济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要大胆探索,率先突破,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以此带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全国范围内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沈阳经济区只有全面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才能肩负起国家赋予的重大历史责任,做出循名责实的榜样作用。就具体而言,沈阳经济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情况,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工业基础是沈阳经济区建设现代产业基地的优势和载体,布局在沈阳经济区的铁路、能源化工、重型机械、飞机、军工、钢铁等重大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三)增强并且提升东北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沈阳经济区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功效。首先,沈阳经济区的发展对振兴东北起着重要作用,在国家实施宏观经济均衡发展战略部署上具有积极作用;其次,沈阳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在辽宁省占有相大的比重,这说明沈阳经济区的发展对于辽宁省经济再造辉煌将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最后,对于沈阳经济区自身而言,沈阳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将给区内八个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八城市都要牢固树立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理念,要知道任何一个城市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国内外市场经济联系之中。特别是沈阳作为沈阳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是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的核心。根据东北要振兴,沈阳要先行的现实要求,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日益突出,沈阳应凭借其厚重的工业基础,有责任也有能力完成这一使命。总之,沈阳经济区作为东北腹地的重要工业区,加快其发展为现代产业基地,不仅是响应国家振兴东北的战略需要,也必将成为持续增强东北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内在原动力,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出其更大的贡献。

(四)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全方位联动

在沿海区域,应当利用海上交通条件发展对外贸易。依照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形成更为科学的产业链和集约型、规模型的生产体系,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大开放、大振兴,创建出与国际国内相接轨的对外开放新平台。同时,要充分利用国家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依托沈阳经济区内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沿海核心城市(大连、营口等)经济功能的互补,大力发展沿海产业经济。

内陆地区经过多年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配备,还是产业结构紧密性上都比较完善。在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上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在原材料供应上自然资源优势也很突出;在人才方面沈阳经济区内各类技术工种相对齐全,工人经验丰富,技术熟练。沈阳经济区应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身的长处,合理利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多与跨国公司合作,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国际贸易,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作出积极贡献。另外,加强沈阳经济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市场信息上的沟通和产业优势互补上的协调优化力度,此举能更好地发挥腹地与沿海的组合优势,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真正实现海、陆全方位联动。

四、沈阳经济区在辽宁省域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中的产业功能定位

跟从国家设立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部署,作为国土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始减弱的特殊区域,应当科学定位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继而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战略区域。为此,根据沈阳经济区的现实情况,确定它的功能价值取向,进而在整体上推进沈阳经济区发展为现代产业基地。

(一)发展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功能价值取向

当今世界,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实现经济腾飞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布局在沈阳经济区内的钢铁、能源、化工、机械、汽车、飞机、军工等重大工业项目,奠定了沈阳经济区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初步基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1年的发展,沈阳经济区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巨大的规模和生产能力。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电子工业等产业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方面优势明显。

沈阳经济区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要依托骨干企业,需要做优做强数控机床、通用石化装备、输变电装备、工程机械、重矿装备和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要提升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模具、铸锻件、仪器仪表、液压气动密封装置、传动装置和特种材料等基础产业;要实时跟从国际装备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新趋势,力争在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此外,沈阳经济区具有产业技术工人的储备优势。在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工人数量方面,沈阳经济区拥有较高的存量,并且工种门类齐全。在沈阳经济区内,围绕装备制造业还建有多所工种俱全的技术学校,为快速培养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提供了摇篮。另外,沈阳经济区作为老工业基地,科研基础好,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云集。以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为代表的数所知名高等学府综合实力突出,已经为沈阳经济区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科研基础。

(二)提升为高科技产业基地的功能价值取向

高新技术是一种融汇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先进生产力,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最新工艺技术基础之上,体现在人们利用与改造自然界的动态过程,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创造出的各种有效手段与方法的总和。因此,在沈阳经济区的建设当中,必须对高科技产业基地的建设加以重视。

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是改变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中重化工业占比过高状况的关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首要任务是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高效节能与环保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从而进一步发挥各级各类高新技术园区对沈阳经济区经济发展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目前,在沈阳经济区内建有沈阳、鞍山、本溪、营口等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还有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特种材料产业化基地、低碳生态科技产业园等多个特色产业基地。沈阳经济区应积极发挥沈阳、鞍山、本溪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龙头作用,大力发展信息、自动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沈阳经济区在信息、新材料、自动化、生物技术、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成果,进一步为沈阳经济区提升为高科技产业基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并提供了高端科技依托。

(三)成长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功能价值取向

从实际出发,沈阳经济区是农畜产品主要产区,有成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条件。然而,必须重点突出粮食和畜禽加工转化,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多层次、多环节的精深加工增值。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按国际标准组织名、优、特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注重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进而带动外向型农业,推动绿色食品农业、农畜产品出口深加工业的大发展,向生态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经过多年发展,沈阳经济区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业生产主要地区。目前,区内生产的肉类、蛋类,特别是奶类等产量在全国都占有很大比重,人均占有肉、蛋、奶量均位于全国前列。沈阳经济区畜牧业在国家和地区的大力扶持下,更是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主要表现为:一是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畜产品质量得到提高。沈阳经济区的生猪外销量持续增长,规模化养鸡的优势不断巩固,肉牛养殖快速发展,特别是奶牛及牛奶的生产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畜产品质量也有提高,优质三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优质肉牛、鸡肉、羊绒、鸡蛋等十余种畜牧产品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香港地区都享有较高的信誉。二是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沈阳经济区着眼于发展生猪、肉牛、蛋鸡、肉鸡、奶牛等主导产品,已经扶持发展了一大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了牵动农户、联结市场、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的积极作用。三是饲料工业发展迅速。以饲料原料工业、添加剂工业和饲料机械工业相配套的饲料工业生产体系逐步形成,从而为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五、沈阳经济区在辽宁省域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沈阳经济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综合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所做的分析,一般都会提到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国有企业历史负担沉重、非国有经济发展不足等。但是究其根源来看,制约沈阳经济区在辽宁省域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推进中的产业示范作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相对陈旧,行政体制模式落后

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及其衍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沈阳经济区近年来经济陷入困境的最严重的体制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沈阳经济区的国有经济在表面上好像进入了市场,但在深层次的产权、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等重要生产要素上,实际上依然停滞于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思想观念上的保守、既得利益阶层怕失去眼前的好处、职工对国企长期依赖所形成的惯性思维,使大量的不良国有资产不能被处置。多种原因导致本来应该流动起来的国有资产被凝固化了,进而逐渐出现了被慢慢腐蚀的现象。地方政府和企业避重就轻,不研究深层次的体制改革而只能向上要贷款、要项目。此外,由于历史上沈阳经济区中国有企业居多,长期以来人们受计划经济思想禁锢较深,欠缺市场经济意识,这导致民营经济发展的异常缓慢,已被南方等地区远远抛在了后面。如今民营经济已经从“温饱经济”转变为“富民经济”。在民营经济上的落后也直接导致了沈阳经济区人均GDP的落后,即生活水平上的落后。

(二)地方保护主义残存,资源配置缺乏协调

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行政规制壁垒,造成了沈阳经济区内行政主体不正当垄断格局和区域内市场过度竞争时有出现。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条块分割造成的行政规制壁垒,使沈阳经济区的企业组织协调和兼并重组成本提高,结果形成了不同区域乃至同一区域的上下游企业或相关企业各自为战、各自为政的局面。诸侯经济对沈阳经济区内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两种:一是同一区域内的重复建设。重复建设是由于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数量过多,造成总体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设备出现闲置的现象,最终造成资源配置低效。二是不同区域间的产业同构化。产业同构化是由于过分强调各个地区自给自足,于是各地区追求产业门类齐全,自成体系,而不考虑专业化协作的结果。最终造成了产品成本高、生产规模小、质量低劣的后果,并使地区经济封锁,也破坏了有效的产品竞争,使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

(三)支撑资源面临枯竭,传统产业优势微弱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给辽宁老工业基地以巨大投入,辽宁作为资源丰富的地区也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确实起到了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作用。据统计,沈阳经济区能源生产总量逐年增加,从1983年的3879.4 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6年的6904.3万吨标准煤,总量增长近一倍[4]。但是,从目前看,虽然部分地区又有新的煤田、铁矿和油气田被发现,但规模和储量都十分有限,不足以支持资源型产业长期发展。更何况,沈阳经济区大部分地区的矿产资源如煤炭已濒临枯竭,比如阜新市至今已报废矿体17 座;抚顺矿务局原有的几大煤矿中,胜利矿已于1979年关闭,龙凤矿也于1999年停采,西露天矿、东露天矿、老虎石矿也将在2007~2030年间先后停采闭矿[5];森林和其他矿产资源产量也在逐年锐减。

(四)产业竞争能力下降,市场份额出现萎缩

诚然,沈阳经济区内不乏高科技产业和人才,但也只是集中在个别优势领域。纵观整体,沈阳经济区的产品依然相对缺乏竞争力,其主要原因是生产设备落后,生产工艺过时,所生产的产品种类和结构不适应市场需要。沈阳经济区部分工业企业的技术陈旧、设备老化,长期得不到系统改造。例如,沈阳市目前主要工业企业生产设备属国际先进水平的仅有13.4%,国内先进水平的仅有19.2%,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的老设备70%还在运转[6],用如此落后的生产设备很难生产出现代市场需要的产品,用这样过时的技术工艺也难以生产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的产品,也不易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此外,部分企业的债务、冗员及社会包袱沉重,这些因素都导致产业竞争能力下降,市场占有率减少,制约着沈阳经济区快速发展为现代产业基地。

(五)产业结构仍不合理,新兴产业比重偏低

在沈阳经济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明显高于第一、三产业。相反,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偏低。比如2006年辽阳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139 亿元,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增加值298 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沈阳经济区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没有实质性改观,仍然以资源开采、机械制造和加工业为主。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发展缓慢,被称为朝阳工业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比重偏低、规模偏小,欠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由于沈阳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所以不能更好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致使沈阳经济区延缓了经济发展速度,产业演进出现断层,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根本转变。究其原因,沈阳经济区最早进入计划经济体制,而改革开放以来对旧体制的改革又进展相对缓慢,加上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的潜在影响较深,导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受到严重阻碍。

六、沈阳经济区在辽宁省域陆海统筹开发一体化中充分发挥产业示范作用的对策建议

就现实而言,促成沈阳经济区发挥其自身优势的环境正在形成,这就是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设立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决策。抓住这些历史性机遇,迅速壮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沈阳经济区发展为现代产业基地应当采取正确科学的对策创意。

(一)突破落后观念制约,强化市场运作机制

转变观念,突破体制性障碍,依据市场经济原则定位政府角色。沈阳经济区必须通过学习和教育转变计划经济观念,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性障碍,树立市场经济意识,依照市场经济原则定位政府功能。具体而言,在沈阳经济区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要精力应切实转向创造公平、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投资者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高效率的服务;明晰产权,政企分开,形成企业内部化的财务预算约束机制,真正给企业以自主权,使其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促进南北商界、企业界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东北民营企业经营理念创新。转变观念的另一表现就是要彻底解放思想,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改革开放到今天,民营经济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贡献日益突出,其经济总量已占我国GDP 总量的55%以上,吸纳城镇就业的80%以上,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和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沈阳经济区应该深刻解放思想,花更大的气力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弥补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在这方面所欠下的债。在政府营造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环境下,真正做到在工业和民营经济两方面,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二)瓦解地区保护壁垒,市场主导利益分配

建立一体化的共同市场是实现沈阳经济区区域合作的基础。为此,沈阳经济区要充分保证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自由地流向报酬率最高的地区,保证各产业布局主体能自动选择综合成本最低的市场,必须发展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统一的市场。因此,沈阳经济区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各种要素市场网络化、系统化,形成各类市场的联合体,从而促进在各地市场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在实体经济方面,要加强沈阳经济区内城市间的互动。譬如,首先,各城间可实行工商联手,互设商场、市场、连锁店、专卖店,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各种类型的展销会、交易会,加大商品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其次,可以建立沈阳经济区产权交易机构,由此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域性资产重组、异地并购、产权交易等活动。另外,还可开展跨地区的资产评估、咨询策划、竞价拍卖、权证变更等业务,从而为沈阳经济区各市合作创造有利条件。最终实现彻底瓦解地区保护主义,加强地区间协同发展,充分运用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从而有效带动沈阳经济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加强城市之间共建,协调区域内部关系

在沈阳经济区内,努力建设沈阳至各城市城际轨道交通,尽快形成沈阳经济区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启动环经济区高速公路建设。同时,沈阳经济区各城市在相互交界地带将分别建立旨在加强经济合作的载体。为此,本溪将北拓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步与沈阳南部副城相连接;抚顺将西扩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步与沈阳浑南新区相接,并共同保护和开发浑河,同时将抚顺高湾地区纳入沈阳世博园总体规划建设;辽阳将在与沈阳市交界处规划建设工业园区,与沈阳西部工业走廊相接;铁岭将做大做强新台子工业园区,适时将铁岭县南迁,逐步与沈阳北部开发连接起来,共同建设沈阳保税物流园区;阜新工业区与沈阳西北部相连接,打造沈彰新城;营口市将举全市之力建设大营口港,为沈阳经济区各城市货物出关、散货运输、物流周转提供便捷的口岸服务。另外,沈阳经济区可分别由八城市轮流定期举行针对协调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会议,通过签署和执行各项关于沈阳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政策规定,来指导和规范区内各市区更好更快的共同发展。只有加快整合与协调发展的步伐,从而推动城际间合理分工、有序竞争、紧密联系和协同合作格局的形成,才能促进沈阳经济区的发展与区域竞争力的提高。

(四)优化主体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集群优势

虽然沈阳经济区的重化工业份额较高,但多数城市存在主导产业不明晰,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体系不清晰,重点发展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因此,沈阳经济区发展应该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积极实施向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倾斜发展的新战略。沈阳经济区应选择综合效益高、增长潜力大、能带动本地区经济增长、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向高度化演进的产业。可侧重于机床、航空、汽车、造船、发电设备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及零部件工业;钢铁、化工等重化工业;食品、电子、医药等优势行业;及部分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能吸纳大量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此外,沈阳经济区应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产业集群优势,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主导,促成“产、学、研”三方联合,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化,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产业集群来带动沈阳经济区经济的增长。目前沈阳经济区正在形成多个特色产业集群。譬如,2010年4月辽宁省长陈政高到本溪调研时强调,要高速度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已有160多个项目签约落地本溪,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药谷”。

(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1 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高科技时代。沈阳经济区在对传统产业进行调整和改造的同时,应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挥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辐射和带动作用,助力传统产业升级,实现传统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高新技术所具有的高度渗透性可有效促进产业边界的模糊和融合。信息产业的全球化趋势造成了产业分工开放化,为产业结构转换,实现跨越提供了所需要的基本要素,甚至给整体产业优化协调引入了良机,使产业结构跨越式转换成为现实。在刚刚胜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十二五规划建议。建议中主要目标之一是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发展高新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来使之取得实质性转变。当前沈阳经济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要求其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此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迎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使沈阳经济区的现代产业成为具备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长久生命力的国际化产业。

[1]鞍山政府网站.鞍山综述[EB/OL].(2008-6-2)[2010-10-18].http://www.anshan.gov.cn/zjas/index1.jsp?oid=1&title=a.

[2]李靖宇,周克坚.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经略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3.

[3]郑友胜.双喜!辽宁发现大油田和大煤田[N].辽宁日报,2010-02-08(A02).

[4]方晓林.辽宁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7-1.

[5]杜广强.辽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持续发展路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8(1):31-35.

[6]荣宏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党政干部学刊,2003,(10):30-31.

猜你喜欢
经济区沈阳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