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象性活动”概念及其存在论境域

2013-01-30 11:50张红岭
治理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对象性存在物费尔巴哈

□ 张红岭

在经历21世纪初掀起马克思哲学存在论性质的讨论之后,我国学界对马克思哲学性质的研究似乎已经失去了热情。在我看来,这场已经沉寂下来的讨论,固然消解了对马克思哲学性质的近代解读①王德峰:《让历史唯物主义真正出场》,《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但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来说,则是真正开启了一个在更深层次理解马克思哲学,并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对话融合的契机②在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存在着革命政治观念对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的形而上学误读,因而,在21世纪初,关于中国哲学未来发展的讨论,方向基本是一致的,即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能够在中国思想发展中得到交汇和融合,然而,这种融合理应离不开对三者深层次的理解,其中,当然包括对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全面而精细的研究和理解。。然而,在这场争论沉寂下来之后,留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任务已经不再回顾思想史的发生过程了吗?或者说这种思想史的研究已经失去意义了吗?在我看来,对马克思哲学之存在论性质的研究和讨论,不但远远没有结束,而且正是在新的视野下,详细分析马克思哲学具体的思想内容的真正开始的时刻。因而,本文将放弃抽象的马克思哲学性质的指证,而是从具体的哲学概念出发,详细分析在马克思哲学革命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即“对象性活动”概念,并通过考察“对象性”原则的历史演变,解析马克思如何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③立足于苏联教科书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的成果的积极部分按比例配置,而组合为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倾向,也存在着将以往的哲学的积极成果按优化组合原则简单叠加而组成马克思哲学的倾向。因而,对马克思哲学性质的探讨必须从思想的发生过程出发,做正本清源的思想清理。,又如何展开新的哲学征程。

对象性活动原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集中阐发的一个哲学新原则。其实,这是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对象性关系原理的结果,并且克服了其对象性关系的直观性和缺乏能动的主观性的局限和不足。在费尔巴哈那里“对象性关系”(即感性对象性关系)主要是针对绝对的神即上帝和黑格尔的“绝对主体”提出来,这些都是非对象性的存在物,而现实的存在物,都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从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关系来考察,上帝和绝对主体就是“非存在物”,就是“无”。依此对象性原则出发,费尔巴哈实现了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和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瓦解。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承认现实存在物之间的对象性的关系,而且将整个古典哲学发展的最终成果即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置入对象性关系中,从而使其发展成为“对象性活动”原则。人的感性生活,人的劳动创造,人的社会实践无不是人现实的对象性的活动,这种“现实的对象性活动”绝对不是意识之内的思辨运动(即笛卡儿以来的近代哲学传统),也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的感性直观,而是人的现实生活本真的情状。在此,那个“意识内在性”①“意识内在性”是指西方自近代笛卡尔以来以“我思”为原则的哲学原则,这种哲学原则把一切都纳入意识、思想之中,将一切“物”都化作“物之物性”或者“物之物相”,因而这种哲学遮蔽了现实生活的真相,其根本无法通达现实生活成为一种改造世界的哲学。参见《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哲学译丛》,2001年第3期。的形而上学建制就被彻底的摧毁并被克服。由此我们可以说:对象性活动原则既瓦解了锁闭于“意识之内在性”之中的“无现实对象性关系”抽象的思辨唯心主义,又克服了只承认“感性对象性关系”的直观唯物主义。以往的马克思哲学革命解读或忽视或未展开对“对象性活动”的解读,下面,我们将详细分析,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原则如何实现了这种哲学变革,以及对象性活动原则本身包涵的基本要义之所在!

一、对象性活动对拘于“意识内在性”之中的形而上学建制的克服

马克思实施了对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是学界认可的基本事实。在此,我们将对象性活动原则置于马克思对黑格尔之拘于“意识之内”的哲学建制的批判之中做一简要的评述;同时,揭示对象性活动原则对费尔巴哈的对象性关系也是一种超越,并克服了其感性直观的局限性。

在马克思那里,对象性活动原则不仅确认了现实世界的对象性关系,而且将这种现实世界的对象性关系理解具有能动性和历史性的关系。而在黑格尔那里,并不缺少对象、对象性存在、对象性关系,只是黑格尔的对象、对象性存在、对象性关系都是锁闭在其“自我意识”的形而上学建制中的,都是意识之内的对象、对象性存在、对象性关系。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谈到黑格尔的双重错误的时,就指出:“第一个错误在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现象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当他把财富、国家权力等等看成同人的本质相异化的本质,这只是就它们的思维形式而言。它们是思想的本质,因而只是纯粹的即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因此,整个运动是以绝对知识结束的。这些对象从中异化出来的并且以现实性自居而与之对立的,恰恰是抽象的思维。”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财富,国家权力这些在社会现实中的对象,在黑格尔那里转化为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转化为思想的本质。由此,马克思认为,在黑格尔那里,“对象仅仅表现为抽象的意识”。换言之,黑格尔的对象性关系就成了抽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而不是现实的对象性关系。而表现这种抽象对象运动的则是在“自我意识”内部进行的抽象思维运动,即纯思想的辩证法;这一纯粹思想运动的终点“绝对精神”因其无“现实的对象性关系”而成为被弃绝和否定的“绝对抽象物”,或者按对象性关系考察就是“无”。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赞赏和肯定了费尔巴哈从感性的现实性出发,即从直接肯定的东西出发对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和“绝对精神”的否定和批判。但是,在马克思看来,仅从感性对象性关系出发还是不能克服黑格尔哲学,因为黑格尔哲学本身包含着作为能动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正是以思辨的方式揭示了现实世界本真的发展规律和运动形式。现成的、直接的感性对象性怎么可能击破这种包含着“批判的一切要素”的否定性辩证法呢?

因而,在马克思看来,必须将对象性存在理解为对象性活动才能真正居有黑格尔的积极成果即否定性辩证法,才能彻底揭破黑格尔哲学的“纯粹的活动”的虚假性,并将其包涵的积极因素拯救出来。对此,马克思这样阐述对象性活动:“当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这种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而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活动,而只要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它所以只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在这里,马克思表述的对象性活动原则其实包含着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双重扬弃:

(一)对象性活动对“无现实对象性关系”的概念运动的否定

我们上面已经揭示了,在黑格尔那里,“对象仅仅表现为抽象意识”,由此,黑格尔的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仅仅是抽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对象之间的相互扬弃或否定之否定仅仅是在“意识之内”、“思想之内”进行的抽象思想运动或曰纯粹概念的辩证运动。这种锁闭在“自我意识”之内的对象、对象性关系、对象之间的辨证运动正是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原则所否定的。我们可以将对象性活动原则对黑格尔的否定和批判做一个简要的梳理:

1、对象性活动中主体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而不是黑格尔那里思辨主体是自我意识。“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人被看成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②同上,第102页。,这些都是遮蔽和曲解了人和人的本质,只是在理论上、思想上肯定人,但在实践上,人的现实的存在差异、阶级对立、社会关系之冲突都被抹杀。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人的观点,将现实的人确立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

2、对象性活动中的对象就是现实的人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所设定的对象,就是自然界,也就是现实的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实践所创造的人化自然和社会万物。而在黑格尔那里,对象仅仅表现为抽象意识。正如马克思总结《现象学》最后一章“绝对知识”时说:绝对知识一章的“主要之点就在于:意识的对象无非就是自我意识;或者说,对象不过是对象化的自我意识、作为对象的自我意识”③同上,第102页。。显然,黑格尔的“对象”不能彰显现实对象的本质。而马克思通过在“对象性活动”中确立现实的感性对象,否定了黑格尔之作为自我意识的“对象”,并揭穿了通过思想设定的物、或曰物性、物相的虚妄性。同时,对象性活动所创造的“现实的对象性存在物”也否定了黑格尔的作为“非对象性存在物”的最高范畴“绝对知识”。

3、对象性活动中的对象性关系是现实的对象性关系。而在黑格尔那里,因为其对象无非是“自我意识”,其对象性关系无非是抽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无非是概念与概念、逻辑与逻辑、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是不关涉现实的存在和现实事物本身的对象性关系。所以,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或曰“扬弃”,仅是“思想上的扬弃,在现实中没有触动自己的对象,却以为实际上克服了自己的对象”④同上,第111页。;“在黑格尔那里,否定的否定不是通过否定假本质来确证真本质,而是通过否定假本质来确证假本质或同自身相异化的本质,换句话,说否定的否定是否定作为在人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对象性本质的这种假本质,并使它转化为主体”⑤同上,第110页。。这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之虚假性的揭示,同时,也是对拘于“意识之内在性”之中的虚假的、抽象的对象性关系的批判。

4、对象性活动之中的活动是现实的主体的本质力量中必然包含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对象性自然存在物的活动,它不需要外在的思想推动和创设,它的对象性活动的产物就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在此,马克思将黑格尔拘于“意识之内在性”中的辩证法即主观的能动性原则植于“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之中。当然,这里不是说: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外在地居有活动性原则,而是在本质上,对象性自然存在物就是一种能动的、进行对象性活动的存在物。黑格尔的充斥着能动性原则的辩证法是概念的辩证法,其贯穿始终的主体活动原则都是在“我思基本形而上学”建制中展开。而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原则正是完全从以“意识之内在性”为特征的形而上学建制中挣脱出来,瓦解自我意识哲学,使活动原则贯穿于现实的对象性存在物之中。这既是一种彻底地移出,也是对感性现实之真实情况的真切把握。

总之,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原则实现了对黑格尔拘于“意识之内在性”之中的形而上学建制对人、对象、对象性关系和活动等等原则的批判与瓦解,恢复了现实的主体、现实的感性对象、现实的对象性关系,并使黑格尔的贯穿能动性原则的辩证法在现实对象性存在物上得到继承和发展。由此而言,对象性活动原则实现了对黑格尔之思辨哲学的批判和克服。

(二)对象性活动对“感性对象性关系”的超越

确实,在手稿中,马克思很多地方依赖费尔巴哈开辟的路径展开对黑格尔的批判,其中对“绝对知识”的批判,更体现了马克思所采用的费尔巴哈的对象性原理的痕迹。但是,马克思在采用费尔巴哈的对象性原理的同时,迅速地将其发展为对象性活动原则。那么,对象性活动相对于对象性关系(费尔巴哈)而言,又包含那些理论突破与思想推进呢?下面,我们分几个层面展开讨论。

1、在对“人”的理解上。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原则所确立的现实的主体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这里的现实主体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是社会化的人,是现实的具有感性的需要和激情的人,是主动与受动兼而有之的人,是历史上处在一定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中的人。只有这样的现实主体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展开自己的对象性活动,展开自己的感性生命的创造。这是马克思对“对象性活动”的现实主体的理解。在费尔巴哈那里,他将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也提出了“现实的人”的观点,但是,他把现实的人类个体理解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同时,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这样,费尔巴哈对人的理解就完全错失“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的现实性,从而造成了对人的曲解。马克思之对象性活动的现实主体直接否定和批判了费尔巴哈之抽象的“人类个体”和“类”。

2、在对“对象”的理解上。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的对象就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就是现实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对象物。这里的对象就是现实感性的对象,这一现实感性的对象性存在物是进行对象性活动的存在物,是贯穿着能动性原则和历史性原则的存在物。而在费尔巴哈那里,对象虽然摆脱思辨哲学的束缚直接就是感性的、现实的,但是费尔巴哈的直接感性的、现实的对象是一种仅只是在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上去理解的存在物,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从主观方面理解的存在物。也就是说,费尔巴哈的对象仅仅是静止的、直观的对象,而不是活动的、能动的对象。如果说费尔巴哈直接的感性对象在否定和批判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中起到过革命作用,但其直接性和静止性却又无法真正把握流变的现实生活,也无法从中产生出革命的实践批判。而马克思之对象性活动中的对象因其贯穿着能动的主观性原则,既克服了抽象地理解对象的倾向,又为在现实生活中真切地把握现实事物奠定了基础。

3、在对“对象性关系”的理解上。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不仅突破了黑格尔局限于“我思”的形而上学基本建制中概念之间的对象性关系,恢复了感性的、现实的对象性关系;而且将这种感性、现实的对象性关系理解对象性活动。从对象性关系到对象性活动这一步使马克思超出费尔巴哈。在费尔巴哈那里,他只承认现实的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的核心是对象与其本身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感性的现实存在的本质就是其直接性的存在。在马克思那里,对象性关系,不仅包含着对象与自身本质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括现实的主体与对象性活动的产物的关系,且对象性活动的产物本身就证实了对象性存在物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关系由于缺乏能动的主观性,所以,其对象性关系仍然局限于感性直观;而无法真正切实理解现实的、贯穿着能动原则的对象性关系,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单个人的直观。由此而言,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原则既克服费尔巴哈的对象性关系的局限性,又将黑格尔的积极的能动性原则纳入其中,从而使真切地把握现实社会和实现对现实社会的实践批判成为可能。

总之,在费尔巴哈把人理解为“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的地方,马克思将其理解为在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中确实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主体,理解为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体现自己本质的现实存在。在费尔巴哈把对象,只是在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下理解的地方,马克思把对象理解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的产物。在费尔巴哈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现实的对象性关系的地方,马克思将这一对象性关系理解为自身包含能动原则的对象性活动。由此而言,马克思通过对象性活动克服了费尔巴哈感性基础上的对象性关系的内在局限性,从而实现了对现实的人、现实的对象、现实的对象性关系的真切理解。

上面是我们在对象性活动之哲学革命意义上展开的理解,主要澄清马克思对象性活动原则如何实现对局限于“意识之内在性”之形而上学体制(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唯心主义哲学)的突破,又如何实现对费尔巴哈感性直观基础上对象性关系的超越。下面,我们将正面阐述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原则所包涵的新的存在论境域。

二、存在论新境域的开启:对象性活动视域中的人和自然

以上是我们就对象性活动的哲学上的革命意义而言的,下面,我们具体考察一下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本身所包涵的基本内涵及其存在论新境域。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在对象性活动视域中,如何以新的存在论视域理解人和自然的存在问题。

肇起于笛卡尔之“我思”原则的知性形而上学,其内在的困境在于无法克服其拘于“意识内在性”之困局,更无法解决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广延、客体与主体等等二元论困境。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原则,以批判和终结德国古典哲学之集大成之黑格尔哲学以及费尔巴哈哲学的方式,揭穿并瓦解了意识之内在性,并终结了近代知性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困境。下面,解析马克思对象性活动原则的哲学新境域,我们集中考察其视域中包涵的对人的存在性质的理解和对自然的存在性质的理解,依此揭示其存在论旨趣。

(一)对象性活动视域中人的存在本质

在阐明了对象性活动原则实现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双重超越之后,马克思又如何理解人及其存在性质的呢?其实上面的论述也牵涉到这个问题,我们下面将其做一个专题性的总结:

1、在对象性活动原则下,人之存在是对象性存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没有了对象,人就成了无”这个命题,进一步表述为:“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存在物”;而“只要有一个对象存在于我之外,只有我不是独自存在着,那么我就是和在我之外存在的对象不同的他物、另一个现实”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作为“站在大地上呼出和呼入自然力”的人肯定是现实的存在物,同时,也肯定是对象性存在物。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一方面,就主体的对象而言,它是存在于主体之外的、且不依赖于主体的另一个现实;另一方面,这些对象又是主体存在所必需的对象,是确证其本质所必需的对象,是其生命表现的对象。也就是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一方面,在由人与人组成的社会关系中存在;另一方面,人与其所面对的对象世界建立了对象性关系。

2、人之存在不是现成存在,而是能动的感性生命的存在。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原则不仅承认了人是感性的对象性存在物,而且将人理解能动的存在物,具有历史性的存在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赞扬黑格尔的伟大之处:“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②同上,第101页。。不过马克思不同意黑格尔只是以“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形式表达了这一点”。由此可见,马克思是把人这一对象性存在物一开始就理解为生成的、能动的存在物,而不是直观的、现成的对象性存在物。

3、人之活动本身是对象性的,人以自己的生命活动为对象。如果前面两点是就人之存在而言的话,那么,这里则是强调人之活动的特点。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③同上,第107页。,既然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应当表现人的能动的感性生命,人的感性的实践创造和劳动。人之活动不是拘于抽象思维之中,也不是限于感受性,而是一个集主动与被动,主观与客观,人与自然,人和社会为一体的一种对象性活动,而且对象性活动的产物则证实了人的活动是对象性活动。

4、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历史性规定了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人的对象性活动创造与人相关联的对象世界,而人的感性创造,人的现实的对象性活动得以展开的时间就构成历史,得以展开的空间就成为人处身其中的社会,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历史性和社会性,是对象性活动的主体的本质内涵拥有了具体的历史和社会维度。马克思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这里所说的是何意呢?其点明的正是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应当归之于“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上来,也就是归之于人的在历史中、在社会中进行的对象性活动上来,只有从人之现实的对象性活动出发才能理解人和人的存在本质。

总之,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原则,消解了抽象地理解人和人的本质的形而上学桎梏,从而将对人的理解还原为现实的对象性活动的基础上。只有在人的现实的对象性活动中,在人之对象性活动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中理解人以及本质,才能为真正把握人,且为理解人在私有制下真实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性活动的异化性质提供了理论前提。同时,也为旨在使人从被宰制、被异化了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性活动中解放出来的共产主义学说奠定基础。

(二)对象性活动视域中自然的存在本质

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原则不仅终结了对“人”的存在性质的抽象理解,而且也终结了对“物”、对“自然”之存在性质的抽象理解。在黑格尔那里,自然是精神的外化,是精神厌倦无内容的抽象之后,对内容的渴望,是思想设定的一个证实精神自身的“抽象的自然界”或曰“自然界的思想物”,最终精神将扬弃自然,重新回到自身。在费尔巴哈那里,自然是感性直观的对象,虽然他把自然从“精神之中”拯救出来,但是他把握的自然仍然是感性直观的自然,从而缺失了自然本身的属人的性质和能动的历史性。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原则,在对待自然方面突破了传统哲学的局限,试图恢复自然本真的存在方式。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对象,也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的产物,自然的本质所确证的正是人的本质。我们下面分几个层次就此问题做一解析:

1、自然是具体的对象性存在物。在马克思看来,与人之对象性活动和感性劳动相关联的自然界中的存在物,都是对象性存在物,都具有对象性的本质力量,都有在它之外的东西作为它的生命表现的对象。感性的自然界,使费尔巴哈突破黑格尔的抽象的自然界。但是在肯定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的自然界的同时,马克思则更进一步,看到了自然界本身是一个对象性活动的产物,是对人的对象性活动的确证。所以,马克思认为:真实的自然界不是抽象的物质世界,而是人的生命需要的对象 ,是人为了表现和确证自己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一个“世界”,是与人存在对象性关系的世界。

2、自然是属人的存在物(人化自然)。自然确证了人的对象性本质力量,这就说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对象性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自然具有了人的本质。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外在于人的或脱离人而独立的自然界不过是一种“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性的、非感性的、只是在思想上的即只是虚构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即是说,现实的、感性的存在物,必然是对于人来说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而人则是构成了这种存在物的他物或它的对象,即另一个现实。如果设想脱离人独立存在的自然界,那么这种自然界就既不是对象,也没有对象,因而不可能是现实的、感性的存在物,只能是思想上抽象出来的东西。可以设想这种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但是,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于人来说也是无”,或者说,“它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意义”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9页。。这些表述都是马克思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揭示自然的属人的存在性质或存在之维。

3、自然是具有历史性的对象性存在物。既然在马克思那里,自然的人的本质,人的自然的本质是内在统一的,那么,由于人之生存具有历史性,自然本身也应当具有历史性,自然应当被理解为在历史中展开的与对象性活动相关联的存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评费尔巴哈时指出:“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方式”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页。;关于设想在人类历史之外的自然界,在马克思看来是一种思想的抽象,为此他专门批评了费尔巴哈的这种想法:“这种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在其中生活的那个自然界,也不是那个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说来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页。。就此而言,真正的自然界是在人的感性创造和对象性活动中诞生的自然界,是在人类历史中生成的自然界。所以,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②同上,第17页。,而且,只有“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总之,马克思在对象性活动原则下理解自然,清除了原来形而上学对自然的抽象理解,使自然恢复了与人的原初关联。在对象性活动原则下,自然和自然界是感性的、现实的对象性存在,是属人的自然,是在人的对象性活动和感性创造中诞生的自然,是包含着社会性(人的本质)和历史性的对象性存在。

通过对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原则的考察,我们明确了对象性活动原则既是对黑格尔锁闭于“自我意识”中的能动的活动原则的克服,同时也是对费尔巴哈从感性现实出发的直观的对象性关系的超越。在对象性活动原则所开启的新的存在论视域中,人的真正的存在性质和自然的本真的存在本质得到了揭示,人和自然作为历史性存在和社会性存在被把握到,人和自然的原初关联在对象性活动中得到了彰显和保存。

三、余论:对象性活动、感性活动和实践

上述讨论,我们集中阐发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概念所包含的对拘于“意识内在性”形而上学建制的批判,“对象性活动”一方面批评并超越了黑格尔的作为“非对象性的存在物”的“绝对主体”(包含“概念辩证法”于自身),另一方面批判并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拘于“直观”的“感性对象性关系”,实现了对以往形而上学的批判与超越,实现了哲学的新变革。在“对象性活动”原则下,马克思哲学重建了对“人”与“自然”存在性质的理解及其“人”与“自然”之间的本真的存在关系。

然而,我们在讨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核心概念时,往往不仅仅用到“对象性活动”概念,还包括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感性活动”概念和“实践”④“实践”这一概念国内学界都比较熟悉,许多学者将马克思哲学指称为“实践本体论”或者“实践生存论”。相关表述参加论文集《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邹诗鹏《实践—生存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概念,那么,“对象性活动”与“感性活动”和“实践”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应该是我们要在此澄清的问题。

在我看来,马克思突破和瓦解“意识内在性”哲学、克服黑格尔的思辩形而上学和费尔巴哈之直观唯物主义、实现哲学变革的三个哲学新原则,即“对象性活动”、“感性活动”和“实践”。这三个原则在实质内容是一致的:“对象性活动”就是“感性活动”、就是“实践”;“感性活动”就是“对象性活动”,与“实践”相通;同时,“实践”也就是“感性、对象性活动”。

我们在言说马克思哲学革命时,有时将三者分开展开考察,主要是因为希望通过分别将这三个概念置于其各自产生的语境中、并对照与之相对立的概念来理解,从而更加明确三个概念的本质来历和思想指向。就“对象性活动”而言,其主要是针对的是思辨哲学之拘于意识之内“非对象性关系”(黑格尔)和直观唯物主义的“对象性直观”(费尔巴哈);就“感性活动”而言,其主要针对的是思辨哲学的自我意识“纯粹活动”(概念运动、概念辩证法)(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而就“实践”而言,主要是针对的是“理论态度”(知识论态度)(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整个思辨哲学)和“直观态度”(费尔巴哈)。

总之,不管这三者在指称和针对对象上有何差异,但其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有力地突破和终结了以“意识内在性”为特征形而上学传统对人、自然、社会和历史之本真存在方式的思辨歪曲和抽象。而就马克思哲学革命积极的成果而言,“对象性活动”、“感性活动”和“实践”三原则的确立,一方面为本真的理解意识的本质来历和存在性质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为真正正确洞悉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存在论基础。

猜你喜欢
对象性存在物费尔巴哈
最有思想的句子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哲学理论价值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回到给予性与现象本身——论马里翁对对象性和成已的回应与批评
浅析马克思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研究
浅谈我对海德格尔存在的认识
论恩格斯环境观的对象性活动总原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观之内在逻辑